賣還是不賣?華大基因「解禁日」懸念

賣還是不賣?華大基因“解禁日”懸念

華大基因曾是近50家機構爭相投資的香餑餑。如今上市滿一週年,其高市值神話已經破滅,那些機構還有賺頭嗎?他們會不會趁著股票大批解禁而套現離場?

汪建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瓶腸道菌群調節劑,沒人知道這是否意味著“狂人科學家”的身體出現了不協調。

但對華大基因(300676.SZ)來說,自2017年7月14日上市以來,甚至在更久遠以前,爭議就一直盤旋在這家基因巨頭的上空——近期最為熱鬧的爭論,來自一封舉報信和一篇文章。

首先是2018年6月,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昌健”)監事王德明發文舉報華大基因“圈地”“騙補貼”;7月,有媒體爆出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檢測出現“假陰”,導致孕婦產下存在基因缺陷的嬰兒,文中還對華大基因與中煙的合作提出了質疑。

此時正值華大基因上市一週年,7月16日,超過50%股票行將解禁。近一年來,公司股價已被“斬”至“腰下”,上述輿論爆發後,其股價更顯低迷:7月16日,首批2億多股票解禁首日,華大基因股票跌停,收盤價92.3元,總市值僅369.3億元——與最高260元/股、上千億市值相比,市值已跌去六成以上。

華大基因上市前曾得到近50家機構搶投超過70億元,眼看解禁期至,這些機構會的套現期到了嗎?在華大基因市值神話破滅之時退出,這些機構還能否如願得到高額投資回報?華大基因不被資本市場看好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困境待解?

此時套現,能否獲利?

2018年7月16日為華大基因首批股票限售解禁期,解禁股東高達40家、合計解禁股票2.06億股,佔華大基因總股本51.6%,其中可實際流通的股份高達2.01億股,佔到了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0.17%。

此次解禁股來自首發前已發行股份,申請解禁的股東共計40名,且都是機構。若以7月11日華大基因96.61元的股價來計算,2.01億股對應的市值高達194億元,機構的套現衝動勢必令華大基因股價承壓。

解禁潮是否會演變成“套現潮”?資本市場的走向,已由不得汪建個人意願左右。實際上,汪建最初是“排斥”資本的。資本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便一發不可收拾。

2012年12月,由於收購美國基因測序儀公司Complete Genomics(GNOM.NSDQ,以下簡稱“CG公司”)需要資金,華大控股向光大控股、紅杉資本等12家機構出讓華大科技24.95%的股權,換取7.98億元投資;此後於2013年3月,遠創基因、雲鋒基金等8家投資機構又增資6億元,認購了華大科技15.63%的股權。

在合併重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華大基因以前,華大科技主要負責開展科研測序服務業務,而華大醫學則主要負責臨床醫療檢測業務,兩者共同構成了華大集團的兩大業務以及兩大融資脈絡。在這個過程中,華大基因身價一路暴漲。

賣還是不賣?華大基因“解禁日”懸念

▲華大基因融資歷程及估值/市值變化。

據傳最初尋求外部融資之時,汪建十分強勢,他給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各自開出33億元、100億元的估值。儘管一眾投資機構更看好華大醫學的臨床醫療檢測市場,但最終因為價格原因還是選擇了華大科技。

2014年3月,中小企業基因增資1億元認購華大科技3.03%的股份,以此估算該公司估值約33億元,與其當年僅6500萬元的淨利潤相比,市盈率高達50倍。一位醫療行業的投資人對無冕財經分析,投資機構之所以願意接受如此高的估值,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通過投資華大科技進而得到華大醫學的優先投資權”。

華大基因歷史上的融資主要發生在2012年底及2013年初、2014年6月前後以及2015年上半年這三個時間段,而相對應的投資機構代表則分別是:光大控股、紅杉基金及雲峰基金等20家機構;盛橋新領域、南海成長、金石灝汭、樂華源城、有孚創投等20餘家投資機構;和玉高林、中國人壽、豐悅泰和等10餘家投資機構——同一時期不同批次的投資機構,入股成本雖有差異但也大致相當。

在華大基因股價腰斬六成以後,這些機構還是有很高的投資回報率。無冕財經測算髮現,這些機構的投資回報率,在50%以上,早期機構更是超過100%。

以2015年2月投資20億元,獲得合併後的華大醫學10.95%股份的和玉高林為例:在股份制改革、股權重組以及IPO等一系列操作過後,和玉高林當前持有的華大基因股票數量約為3584.96萬,以7月16日收盤價92.30元計算,這一部分股票對應的市值約為33.09億元——不計算時間的前提下,投資回報率依然超過50%。

使用同樣的方法測算,2014年6月前後入股合併前的華大醫學的投資機構,其投資回報率甚至超過接近100%;同樣,在2012年底、2013年3月入股華大科技的機構,除光大控股、紅杉資本等仍持有華大科技股份的3家機構外,投資回報率也接近100%。

賣還是不賣?華大基因“解禁日”懸念

▲即使華大基因上市後股價已跌去六成,但截止到2018年7月16日解禁潮首日,華大基因投資人的投資回報率依然可觀。

根據公告,2018年7月16日為華大基因首批股票限售解禁期,解禁股東高達40家、合計解禁股票2.06億股,佔華大基因總股本超過半數,而上述投資機構大都在解禁之列。

對於解禁首日華大基因股票暴跌10%以致跌停,證券人士認為,儘管華大基因股價成下降趨勢已久,但機構此時退出仍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因此未來短時間內這一股票的價格恐將繼續下行,“不排除可能出現投資人爭相解套以保證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機構表露了套現的想法,榮之聯(9.500, -0.25, -2.56%)在6月底發佈公告稱,擬將在適時出售其所持有的華大基因股票,預計將對榮之聯2018年利潤產生正面影響。

要知道,華大基因股價最高時超過260元,對應的市值超過1000億元,原本投資者可以獲得的回報比當前高出近三倍——是什麼原因致使華大基因股價“腰斬”,與當前的輿論危機又有何關係呢?

商業化前景,是否看好?

華大基因股價不振的核心原因,與業績有關。不論機構此時是否立刻套現,華大基因的未來要想在資本市場扭轉頹勢,商業化能力尤為關鍵。

華大基因的“狂人”汪建,時常對外的宏大敘述,其中就包括“人人百歲”“長生不老”等觀點,但在科研、技術之外,其商業變現能力不僅達不到資本市場的預期,就連他個人承諾都落空。

在華大基因商業化的過程中,汪建曾經為該公司定下過不少目標。據媒體早前報道,2010年時華大的營收達到10億元,而汪建在雲南科技大論壇上就宣稱公司2012年的營收將達到100億元。

他甚至預測,科研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到100億元;醫療類基因檢測市場規模能到1000億元;而如果基因測序價格降到合理範圍內時,所有人都能夠做完整的基因圖譜檢測,那麼市場規模能到1萬億元。

但實際上,根據其招股書,華大基因的營收和盈利的情況並不如預期那般快速增:2013年、2014年華大科技的營收僅分別為6.16億元、6.45億元,淨利潤也分別只有0.99億元、0.65億元。

當前基因檢測的普及程度並不高,汪建甚至在多個公開場合都曾表達過在推廣基因檢測業務時的困難;可見,華大基因在商業化運作方面的能力和空間都比較有限,“至少跟不上汪建本人設定的目標”。

至今,華大基因的經營情況都未趕上汪建6年前的預期。2017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20.95億元,淨利潤3.98億元。

賣還是不賣?華大基因“解禁日”懸念

▲華大基因經營情況。

在7月10日國家基因庫媒體開放日的發佈會上,華大集團CEO徐訊坦承,“舉報門”源於早期運營管理不成熟的漏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華大集團,尤其早期參與國家基因庫運營的是以科研和技術背景為主的隊伍,在商業化運作這塊沒有太多經驗,所以出現了這些噪音,很多時候是商業運營能力不足造成的。”

作為“舉報門”的另一當事方,南京昌健於2018年1月收到華大方面的解約通知。在此之前,該公司作為簽約代理商,負責華東六省一市的幹細胞保存、採集、存儲等業務。

華大基因的銷售模式主要分為直銷和代理兩種,其中代理模式包括商業樣本項目和公益項目,代理商的主要收入來自華大基因定價與客戶銷售價之間的差價。華大基因寄希望於代理商的模式幫助其擴大市場份額,但結果是差強人意。

一方面,代理商模式並沒有比直營店模式“輕”多少。根據《新京報》等媒體調查,當前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企業眾多,上游的企業對下游代理商的定價影響不大,代理商甚至可以賺到90%的利潤。更何況,在華大基因的代理模式中,代理商負責宣傳推廣,公司仍需向當地派駐技術員,採集、存儲和運輸樣本至深圳,投入的成本亦不在少數。

財報顯示,2017年華大基因的銷售費用為4.01億元,同比增長22.62,在規模和增速上都遠遠超出研發費用。並且,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共計有銷售人員739人,比技術人員多出94人。

另一方面,代理模式帶來的收入也達不到預期。據華大基因2017年年報,代理模式只貢獻了四分之一的營業收入。

臨床醫學檢測市場的商業化路徑不順,結果顯而易見。2017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20.95億元,同比增長22.44%,並未如汪建所想的那般快速增長,甚至比不上該公司對市場投入的漲幅。與此同時,“華創系”等眾多同行卻在步步蠶食有限的基因檢測市場,例如在相對成熟的生育類基因測序服務項目上,貝瑞和康2016年收入超過9億元,與華大基因平分了這一市場90%的份額。

在最近的《華大癌變》一文中,華大基因由於與第一大客戶中國菸草的戰略合作而被質疑為後者的“幫兇”。儘管華大方面聲稱上述合作僅僅限於科研範疇,但難免有臨床醫療檢測市場開發不利、從而尋求其他商業化路徑之嫌。

不論是“舉報門”中的特色小鎮,還是“華大癌變”中與中國菸草的戰略合作,亦或是此前汪建大肆宣揚的“建醫院”及其他驚人之作,近年來華大基因的商業化運作嘗試不斷,但也由此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論。

資本市場往往用腳投票。回到本文最初探討的華大基因的股價表現,一位基因行業的從業者的觀點能代表一部分市場的聲音——他依舊看好基因測序市場,甚至認為:“華大基因‘跌落神壇’對整個行業來說會是個新起點”。

這也許是一個更加務實的起點。

| 遠程醫療高增長模式 | 京東聯姻谷歌 |

| 遠程視界危機追蹤 | 阿里和騰訊必有一戰 |

| 遠程視界之困 | “追債”遠程視界 |

| 東阿阿膠危機 | 樂視高管浮沉錄 |

| 盤復過往十年 | 春晚“趙氏”棄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