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與網宿終將「握手言和」

騰訊、阿里與網宿終將“握手言和”

文 | 波波夫

不逐利的資本不是好資本,不勢利的券商不是好券商。

近日,一則「騰訊近期以10%的股份入股網宿科技」的消息,讓網宿科技的股價再次坐上了火箭。儘管事後網宿科技已經發布公告予以澄清否認,但止不住機構紛紛掉頭看多。

傳聞並非空穴來風,預期的大反轉,並不僅僅是騰訊入股的傳聞,而是過去一年來,國內CDN市場在經歷一浪接一浪的降價潮之後,作為碩果僅存的專業CDN廠商,網宿科技成為市場上的「關鍵變量」:如果騰訊能夠入股則將大大縮小其與阿里的差距,反之,若阿里將網宿科技收入囊中則將進一步鞏固其龍頭地位。

從貼身肉搏到「握手言和」,劇情反轉不過365天。

阿里、騰訊相繼降價背後

摩爾定律在芯片行業已失效,但在CDN卻有復活的勢頭。

在本世紀頭十年,個人電腦市場大爆發,在規模效益的帶動下,芯片性能快速提升的同時,價格不斷下降。最近兩年,社交網絡、視頻、直播等內容市場爆發,技術進步及規模效益也直接帶來了內容傳輸網絡(CDN)的價格下挫。

與英特爾在PC時代芯片業的一家獨大不同,CDN領域巨獸雲集,價格戰尤為激烈。

11月22日,在2017廣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CDN(內容傳輸網絡)價格再次下調,核心產品折扣幅度調整,其中,CDN降幅達25%。這已經阿里雲在最近九個月的第二次降價。2017年 3月,阿里雲將CDN價格短大幅下調 35%。

不久,騰訊雲跟進,宣佈旗下雲服務器CVM、CDN、對象存儲COS、消息服務CKafka等多款核心產品大幅降價,其中,騰訊雲CDN價格全面調整,按流量計費最大降幅達44%,按帶寬計費最大降幅約為47.3%。

阿里、騰訊CDN相繼降價的背後,凸顯了對於擴大CDN市場份額的焦灼。

公開資料顯示,在CDN領域,騰訊和阿里差距日益縮小,規模十分接近。目前阿里雲CDN的全球節點超1200個,帶寬能力超80TB;騰訊雲CDN帶寬儲備已超過70T,全球CDN節點900+,覆蓋31個國家和地區。

但阿里和騰訊的降價主要針對的不是彼此,而是另一個強大的對手——專業CDN廠商。

雖然經過多輪降價,專業廠商依然控制國內CDN市場的半壁江山:根據IDC諮詢報告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網宿科技2016年CDN市場份額為43.5%,相較2015年提升近3個百分點,藍汛同期的市場份額為 11.2%,阿里雲和騰訊雲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7%、4.1%。

Akamai與微軟、谷歌合作說明了什麼

阿里掀起的新一輪降價行為,能否在短時間內改寫國內的CDN版圖?在回答這個疑問之前,可以看看美國市場經歷的一次輪迴。

2013年,蘋果自建CDN投入使用,Akamai服務已經確認從iTunes的項目中移除(但仍在支持Apple Music等業務,大客戶業務流失,直接導致了CDN鼻祖Akamai自1998年成立以來最為低潮的一段時間。

幾年過去了,超級科技公司們的態度悄然改變。

2017年十月底,IBM 宣佈把IBM Cloud的部分CDN服務將轉交給Akamai 來提供,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交付速度和性能」,實現將Akamai的全球網絡節點(遍佈13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700個網絡)與IBM的全球雲部署(遍佈1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個雲)相結合。

2015年10月,微軟宣佈與Akamai達成合作關係,在微軟雲計算平臺Azure中集成Akamai CDN服務。此前,Akamai和微軟的合作,主要集中在重大體育賽事以及軟件產品的更新升級上,此次把Akamai CDN集成到Azure平臺,標誌著微軟在CDN發展戰略上的重大調整。

經過數年的博弈之後,AWS、Azure、Google Cloud等雲服務提供商與專業的第三方CDN服務提用商之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合作關係,原先自力更生吃獨食的方式不再流行,開放與合作成為更新選項。

不僅如此,第三方CDN廠商還參與推動一些行業標準的建立。上個月,Akamai與微軟、思科、蘋果、Comcast等聯合發起了視頻標準CMAF,這一全新標準如果能夠落實,可以顯著降低視頻播放中的延時問題,並提高傳輸效率。

專業CDN廠商的黃金時代

微軟、谷歌、IBM等科技公司紛紛提升了與Akamai的合作層次,預示了未來中國市場上的一種新的可能。

不過,目前中國CDN市場的競爭模式,與美國2014、2015年的情況類似,阿里雲、騰訊雲等雲計算公司把重心放在自建CDN上,並通過降價的方式,擠壓專業第三方CDN廠商的利潤空間,通俗地說就是「以資本換時間」。而之所以這類互聯網巨頭不斷使出降價殺手鐧,也說明當前CDN市場還處於同質化競爭的階段。

經過數輪大降價之後,目前阿里雲、騰訊雲的CDN價格已經接近成本價。降價本身是把雙刃劍,對消費者、特別是初創企業來說,短期內的確降低了成本。但是對雲計算和CDN平臺公司來說,則意味要忍受巨大的補貼和虧損。

但沒有一個市場可以依靠長期補貼來運營。兩年前,滴滴和快滴猛烈爭奪市場份額時,消費者享受了不少天下掉下來的餡餅,出現打車比坐地鐵還便宜的情況,如今兩家合併之後,滴滴漲價、貴過出租車則成了新常態。

最好的降價方式當然是基於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而觸發的價格調整,而非人為價格戰,就像當年芯片裡出現的摩爾定律一樣,芯片價格不斷下調的同時,英特爾、PC廠商們依然賺得盆滿缽溢。但當前的CDN領域的降價並非基於技術的突飛猛進,而更多的是人為因素。

一時的價格戰不代表行業未來。

隨著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CDN市場終歸要從同質化競爭走向差異化競爭,基於比較優勢和聚焦核心業務出發,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可能也會效仿美國同行,在CDN領域找到各自的市場定位,走上「自建+外部合作」的路徑,而彼時的外部合作不再會是自建和外包衝突的產物,而是在資源聚合下激發出來的更具價值的商業機會。這樣看來,騰訊入股網宿的傳聞,可能只是產業層面最終走向“握手言和”的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