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張家界高花燈,中國舞蹈史的活化石

非遺在身邊:張家界高花燈,中國舞蹈史的活化石

"財源滾滾天上掉,美滿生活步步高"。每逢春節,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圖個好兆頭,喻示著這一年的好福氣。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高花燈非遺傳承人李世牡,領著一支12人的高花燈隊伍,挨家挨戶送福送吉祥。

非遺在身邊:張家界高花燈,中國舞蹈史的活化石

張家界高花燈亦稱高皇燈,是流行於永定沅古坪一帶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相傳起源於東漢章帝初年,當時"中蠻"覃兒健在澧水中下游舉義反漢,與漢軍"戰於洪下"(相傳為今大庸紅土坪,待考),洪下"蠻人"舉火把跳舞為義軍吶喊助威,終因漢軍勢眾,覃兒健與義軍全部戰死(至今留下懸鼓坪、御甲埡、紮營山、烽火臺等古戰場遺址)。以後當地蠻人每年必在過後年(從正月初二至元宵節),舉火把集會跳舞栽跟頭,表示對"洪下之戰"的紀念。久而久之,火把進化燈籠和扎人物故事。燈代表著光明和幸福,12個燈表示12個月,月月平安無事。表演時,12人或24人組成燈隊,在燈籠裡點上木油蠟燭,一人舉一個燈籠。頂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紙剪成故事如"八仙"、"瓦崗寨"、"梁山英雄"之類。

非遺在身邊:張家界高花燈,中國舞蹈史的活化石

由頭傘引路,鑼鼓伴奏。和著"啊荷"聲狂舞,同時組成"太極圖"、"單八字"、"雙八字"、"二龍戲珠"、"荷花岀水"、"狗尋骨頭"等幾十種隊形。只見燈火如流星般穿插舞蹈,旁邊配以龍燈互舞(配龍玩燈,是高花燈的主要特點之一),那激起的鑼鼓聲、吆喝聲、口哨聲,掀起有節奏的聲浪,熱烈而歡快。黑夜望去,流光溢彩,尤如銀河戲舞,使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

非遺在身邊:張家界高花燈,中國舞蹈史的活化石

張家界高花燈不但為本鄉本土的觀眾所喜愛,而且受到海內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譽。以其悠久的舞蹈歷史和多元文化特徵,被舞蹈界認為是"中國舞蹈史的活化史",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和很高的審美價值。已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