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社交情緒能力影響日後學業成績

學齡前社交情緒能力影響日後學業成績

除了趕在進小學前學會注音符號、寫自己的名字,學齡前兒童該為升上一年級做哪些準備?澳洲《教育心理學期刊》最新研究發現,學齡前學到的社交、情感控制能力和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業成績。

這項研究分析了新南威爾斯超過5萬名中、小學生,將他們依社交能力和情感特徵分為親社會、焦慮、攻擊性、脆弱(自卑)四類,追蹤社會教育特點和早期成績,以及三年級、五年級時的NAPLAN成績。NAPLAN是澳洲針對全國三、五、九年級中、小學生進行的讀、寫、算術測驗。

研究發現,幼兒園時社交能力較佳、情感控制能力較好的學生,進入小學後展現積極樂觀、願意合作、高社會責任感、較願意幫助人等“親社會”人格特質的比例非常高,NAPLAN算術和寫作成績比“社交∕情感控制不適應”的對照組學生高出24~26分,閱讀高出18分。在5萬多名學生中,有2∕3的孩子被列入“親社會”特質。

另外,處於“焦慮”狀態的孩子佔了13%,NAPLAN的成績比“親社會”組稍低;“攻擊性”學生則有14%,成績比“親社會”組低13~20分;佔5%的“脆弱”特徵學生成績最差,比“親社會”組低16~26分。

研究分析,和老師、同伴互動良好,便可充分參與課堂活動,較有自信,成績表現自然提高。學生早期的社交與情感行為,會影響到小學、中學的畢業率,以及成年後心理、生理和經濟狀況。

主導研究的教育心理學系資深講師柯俐(Rebecca Collie)認為,在課堂上教孩子建立社交能力和控制情緒,比教他們知識還要重要,“而且愈小開始愈好。”孩子成績不好也許不是不聰明,而是在幼兒園時期沒有接受足夠的社交及情感控制教育(EQ)。她呼籲在幼兒園導入更多相關教育,不但可以減輕日後中、小學教師管理教室秩序的負擔,降低社會問題,“長遠來看絕對值得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