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位“姥姥”,可是水浒传里好像没有姥姥这个角色

以前常听人说,姥姥是世界上最疼爱外孙的人,因为她多带孩子一点,她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妈妈,就会少辛苦一点。每个人都有姥姥,每位姥姥在我们的妈妈忙着上班、工作的时候,充当着我们的“第二母亲”,姥姥在人生暮年,以她一辈子的人生经历,对我们谆谆教导。而倪萍,作为一个“懂事且孝顺”的外孙女,将她的姥姥一生的人生智慧梳理、总结成了一本书。

这本书其实我们不用看,因为当我们到了暮年之时,也一定会领悟到这些道理。但这本书又非常值得去看,因为在年少时如能理解这些人生哲理,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倪萍,虽然淡出荧屏多年,但她的主持人、演员的形象依然留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尤其是2000年前后二十年时间里,倪萍始终是我们的“梦中情人”(借用本山大叔的话)。

和1997年倪萍出版的那本书《日子》的风格非常类似,这本《姥姥语录》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本书,虽然她以主持人的形象做了多年的公众人物,但再大的“腕儿”也得过日子,过“生活”。所以,倪萍在这本书里重点写了两部分内容:

每个人都有一位“姥姥”,可是水浒传里好像没有姥姥这个角色

倪萍

一、姥姥的人生哲理

以前只有“大人物”才适用“语录”这个词,但在倪萍看来,普普通通的胶东半岛老百姓,从没上过学、没有一点文化的姥姥,在99年风雨人生后,所说的为数不多的话语却担当得上“语录”两个字。这是对姥姥的爱,也是对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的肯定。比如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饭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再比如姥姥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这些话语我从很多书里也读到过,但为什么从姥姥口里一说,却带给我更大的影响和震撼。我想,这是时间的力量。

以前常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现在时代变了,我们总觉得老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理念、观点也都过时了。但殊不知,时代再变,也是“人”的改变。因为有人,所以,一切才会变。所以,姥姥说:“有人就有一切,啥贵都没人贵“,”根活着就不怕叶死了”。

姥姥的人生哲理不止如此,从这本书中,如果能真正吸收姥姥的一句语录,弄明白姥姥的任何一段哲理,对今后还有漫漫人生路的我们,都是莫大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一位“姥姥”,可是水浒传里好像没有姥姥这个角色

姥姥语录

二、公众人物的普通生活

在这本书里,姥姥语录的篇幅一般都是总结性、或点睛之笔,通常倪萍都是通过一些自己的、家庭的琐事来铺垫或衬托姥姥语录。所以,我们也能从书里面看到倪萍这位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我很欣赏的一个片段是:赵忠祥老师知道姥姥到北京来,特意到倪萍家来看望姥姥,姥姥亲手包了一屉包子,赵忠祥愣是没抬头,一口气吃了7个,姥姥说赵忠祥这人实在,是个好人。

我们不否认,赵忠祥老师可能确实饭量大,或者包子的确好吃,也可能他知道是姥姥亲手包的,所以不论如何,也要多吃,表达对姥姥的爱。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一幕场景,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每次去姥姥家发生的场景吗?姥姥每次看到外孙来,都张罗一桌子饭菜,然后自己不吃,而是看着晚辈的我们一口口的吃下去,这就是姥姥对我们的爱。

每个人都有一位“姥姥”,可是水浒传里好像没有姥姥这个角色

水浒传

所以,从倪萍的姥姥想起我们自己的姥姥,每一位老人都同样充满智慧,对晚辈饱含亲情。已经到了12月了,马上就过年了,如果你的姥姥尚在,过年的时候多陪陪老人唠嗑,或者多听姥姥叨叨,多吃点姥姥给你做的饭,多听一听属于自己姥姥的“语录”。

不过话说回来,《水浒传》里好像没有姥姥这个角色,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忘记设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