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两字作何解释?

上善若水24946


对于这里“中庸”的解释,从字面意思上看,可能容易这样理解:

中,就是没有立场;庸,就是没有个性,平庸。但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

程颐曾做注解:不偏之谓中,不易(不易就是不变的意思)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曾做注解:庸,平常也。

“中庸”的意思就是:不要偏离永恒不变的平常道,也就是不要偏离常识

这个“常识”是什么呢?其中一个就是“中”的内涵。

真正的“中”,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就像宋玉形容美女那样,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而是最恰到好处的魔鬼身材!

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并不是像字面意思那样,做一个没有个性不锋芒毕露不得罪人的人。而是说要遵循那些简单平常的道理

我们都离不开常识,但这个社会最缺的往往就是常识,好人轻视常识,坏人则有意把你带离常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庸作为仁德,是最高的极致,人们已经很久没有了。


坐隐江湖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把“中庸”一词误解太深,总感觉到中庸就是不讲原则,“脚踏两只船”,当个“和事佬”,谁也不得罪。果真如此吗?其实大错特错!那么孔夫子,所谓的“中庸”或者“中庸之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首先,看看什么才是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所以,所谓的中庸指的是,我们无论干什么,讲究中庸,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

其次,看看中庸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是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境界了,很少人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了。”

再次,看看中庸之道为什么不能大行于天下。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行于世,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愚笨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彰显于世,我也是知道原因了:贤能的人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不贤能的人达不到它的标准。就像人们没有不喝水不吃饭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品出滋味了。”

最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似是而非的笑话。牢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窗外的白杨


在整个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仁、孝、忠、中庸五个方面。而中庸是“至德”,“至德”就是最高的“德”(道德)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待人接物调和折中。

比如孔子自己对中庸的定义是这样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见《论语》7·38)孔子主张“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恰到好处,点到即止,适可而止。

再比如孔子的对迷信的中庸态度,寥寥数语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敬鬼神而远之。”(见《论语》6·22)

既敬又远,既不很迷信鬼神,又不很否定鬼神,这就是就中庸了。这个态度不过被统治者所接受;认为皇帝都是“奉天承运”;

而且也被老百姓所认可,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灵;平时不烧香,及时抱佛脚等等,都是对“神灵”若即若离的态度。

这就是中庸,这就是中国人认为的“至德”;有,但是绝不过分;其实不光是道德标准,而且文学绘画书法艺术,都受到了中庸的影响。


闲看秋风999


“中庸之为德也①,其至矣乎②,民鲜久矣③!”

孔子的这段话出自《论语·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道德,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注释]

①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作为道德。中,折中、调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普通,顺其自然按常规常理做事。

②其至矣乎:差不多是最高尚的了。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差不多,大概。至,极,最高。

③民鲜久矣:人民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中庸一词本出自《尚书》,是古人推崇的一种思想方法,也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保持和谐稳定的一种道德观念。

《论语》中提及“中庸”仅此一章。

中庸是道德行为层面的衡量标准,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从某种角度说,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也是不偏不倚的平常态度,即所谓“一碗水端平了”。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陈广逵


中庸在此是指世界观,更是落实层面的方法论。窃以为,子曰:扣其两端而竭焉。是对中庸的最好诠释。大约是说,将对一件事物认识的两个端点找清楚,弄明白,一件事物不偏不倚的解决办法自然就找到了。

生活中,我们要避免走极端,就是避免走到“两端”,要尽量不偏不倚O_o要坚持中庸观点,避免自我,避免自以为是,尽力寻找两个端点,以便在两点间落实一点。


成城路上


不要拘泥于文字。要把孔老师这段话放到当时情况分析。当时各个学派林立,儒学并非最强大,墨家、法家、道家都有影响力。为什么孔老师会说这句话呢?

主要回答个人怎么和环境互动,怎么做事情!

中庸,也就是做事情很恰当,很合适。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很恰当很合适,那么就是有品德。

举个例子,在家孝敬父母,是不是合适?工作认真负责,是不是合适?对朋友讲信用,是不是合适?

再比如,对客户诚信,言而有信,应不应该?这些都是中庸,不偏不倚是中,庸就是用,可以用,可以做。

大家不要拘泥文字,多想一想,可以得道


吴翔心理套娃发明人


中庸?就是墙头草,随风向而定,安逸不上进,二边讨好,无主张定向,拿现实中最常见的就是平均这平均二字,从论语二千多年孔子以来,现在的官方也好这口子,惯用平均了,以此遮掩社会上的阶层缺陷矛盾,这中庸的平均二字最能解救其无能的凹现,真是平均就能解千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