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的天女户:明代妃嫔殉葬的恶俗是怎样根除的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对于建文帝朱允炆时代的官员进行梳理、甄别,许多人被免职。

其中,锦衣卫的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等人,当初被朱允炆进为锦衣卫的百户或者千户,虽然官阶不高,按理也应该淘汰。

朱元璋留下的天女户:明代妃嫔殉葬的恶俗是怎样根除的

但朱棣特别叮嘱要留住这几个人,他说:“他们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后来这些人都被调往孝陵卫,成为带俸官,而且可以世袭,明代人们称他们为“天女户”。

朱棣破例关照的这些人,并没有特别的功劳,但他们的女儿或者姐妹是朱元璋身边的女人,朱元璋死的时候,她们为他殉葬,文献中并没有留下她们的姓氏,只是在建文帝时代,对于她们是有追封的,她们娘家的父兄因此得到赐荫。

殉葬是一种原始、残酷的制度,明朝最初的几位皇帝死时,都有宫妃殉葬。

明成祖朱棣死时,一些庶妃殉葬,按道理,继位的明仁宗会对这些人有所追封。只是明仁宗在位的时间太短,很快死去,实录当中没有相关的记载。

朱元璋留下的天女户:明代妃嫔殉葬的恶俗是怎样根除的

而明仁宗死时,一共有五位妃子殉葬,这在《明宣宗实录》中是有记载的。洪熙元年的七月,追谥明仁宗身边的郭氏为恭肃淑妃,王氏为贞惠丽妃,另一位王氏为惠安顺妃,谭氏为恭僖充妃,黄氏为恭靖。

明宣宗死时,殉葬的妃子更多。据《明英宗实录》记载,宣德十年三月,明英宗诏令,追封多位庶母,名单如下:

何氏为贵妃,谥号端静。

赵氏为贤妃,谥号纯静。

吴氏为惠妃,谥号贞顺。

焦氏为淑妃,谥号庄静。

曹氏为敬妃,谥号庄顺。

徐氏为顺妃,谥号贞惠。

袁氏为丽妃,谥号恭定。

诸氏为恭妃,谥号贞靖。

李氏为充妃,谥号恭顺。

何氏为成妃,谥号肃僖。

这是一份阴森森的名单,所列的十位妃子,都为明宣宗殉葬。在给她们的册文中说:“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这些殉葬的,还都是有身份的妃子,推测一下,和她们一起殉葬的,一定还有大量无名无姓的宫女。

朱元璋留下的天女户:明代妃嫔殉葬的恶俗是怎样根除的

大概这件事对年幼的明英宗的触动很大,他登基之后,开始反对殉葬。

正统四年,周王死掉,身后无子,十三岁的明英宗下令,周王身边的女人“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各遣归其家。”

天顺年间,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死时,也还有妃子殉葬。

到了天顺八年的正月,明英宗病重时,把皇太子和牛玉等五位太监叫到床前,谈到自己的后事,特别嘱咐他们,不要让妃子们殉葬,他是这么说的:“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所以,从明英宗这里开始,明朝皇帝死后,不再有妃子殉葬。但普通的藩王这一级,偶尔还会有殉葬的现象。

朱元璋留下的天女户:明代妃嫔殉葬的恶俗是怎样根除的

明宪宗时,辽王的大儿子病死,辽王上奏,想让儿子身边的两个女人殉葬,明宪宗很生气,说:“先帝死时,特意叮嘱不要让后宫女子殉葬,以为万世法则。”

所以明宪宗不许殉葬,要求妥善安置那些女子。

不过,一种恶俗要想被彻底革除,并非易事。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某位王爷死时,仍有四位宫女殉葬,但对外公开的说法是她们自尽以追随王爷,明宪宗还赐赠她们夫人的称号,旌表她们的节烈。

于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