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余」——一種向美的文化傳承

日前,筆者在讀報時,眼睛一亮,讀到了一篇與“留餘”有關的文章,細細讀來,越讀越感到親切,因為,“留餘”就潛移默化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貫穿於我們日常的說話、辦事、財富積累和道義積累等方面。《道德經》第九章指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古往今來,“留餘”現象處處孕育著人的智慧,在今天,仍然不失為一種向美的文化傳承。

留餘”——一種向美的文化傳承

攝於南陽一商家店內。是鞏義康百萬莊園留餘扁拓片。呂兆航

南宋士人王伯大的《四留銘》,則因對留餘思想更為生活化、具體化的解讀,使留餘思想廣為流傳,為更多的人感知。《四留銘》曰: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筆者認為,在人與人的相處中,“留餘”應是彼此尊重對方最好方法,相融相濟;和諧共有,人敬一尺;我敬一丈,達到人之情感相容。“留餘”就是謙虛,謙虛是人的本性,謙虛是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不魯莽或一意孤行。而《四留名》中:“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所表達的樸素思想,給我們的啟迪極為深刻,這就是節儉報國和節儉為民。

留餘”——一種向美的文化傳承

“ 留餘”現象來源於儒家思想體系,涵蓋了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人類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商業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無處沒有“留餘”的影子,“留餘”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留餘”可以促進家庭和睦;“留餘”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加深;“留餘”也是節儉,在商業活動中,“留餘”可以增加財富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