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應徹底獨立且不再冠母體高校名稱」,你支持嗎?

過妄所著


獨立學院通常為民辦三本院校,但因為校名往往冠以名校的頭銜,因此聽起來比較高大上。比如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等。



獨立學院和母體高校其實並沒有什麼聯繫,屬於兩個獨立的法人單位。唯一的聯繫在於獨立學院給母體高校一筆錢,從母體高校引進一定的師資。這樣做,雖然有助於提高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但代價也很明顯,一定程度上會稀釋母體學校的社會聲譽、品牌價值。

同時,獨立學院容易與母體高校混淆,造成考生在填報大學的時候,傻傻分不清。在以前分批次填報志願的時代,還不存在這種情況,畢竟母體高校是一本批次招生,而獨立學院則是在三本中招生。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取消批次線。當獨立學院和母體高校放在一起進行志願填報的時候。對於外省考生,由於不太瞭解情況,容易引起誤報,明明想報的是名校,結果卻填了獨立學院。比如去年就有江浙一帶的高分考生,誤報了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名校的聲譽是幾代校友歷經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辛辛苦苦攢下來的,來之不易。無論維護名校聲譽,還是為考生負責,獨立學院都應該徹底獨立出去,不再用母體學校的名字冠名,去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獨立學院是否應不再冠母體高校名稱不宜搞一刀切

獨立學院是否應當徹底獨立且不再冠母體高校名稱,目前無法一刀切做出規定。因為目前多數獨立學院都還與其母體高校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

所謂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

從這裡我們看出,獨立學院是普通高校與民間資本合作的產物。通常的情況是普通高校參與師資團隊和管理團隊,民間出資金。獨立學院之所以冠母體高校名稱,並不僅僅是為了招生名聲響,還因為其母體高校卻是在很大程度參與之中。

以教育部直屬高校在京舉辦的第一所獨立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為例,成立12年了,出資方已經由錫華未來教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更換為北京學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學院董事會進行了重組,甚至辦學地址都發生了搬遷,但是學院的管理團隊始終聘用著北京郵電大學的人員。學院院長始終由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李傑研員擔任;授課教師由北京郵電大學選派的教師、學院專職教師、外聘教師(含剛從高校退休的教師、業內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學院的專業特色也能看出北郵本部的痕跡。甚至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每天都有班車來往母體學校和獨立學院之間方便教師上下班。從學院的網站上能看出其與母體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之間十分緊密的聯繫。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獨立學院的例子就不一樣,武昌理工學院。從名稱上已經看不出來是獨立學院了。但是它實際上最初是武漢科技大學與湖北廣信科技教育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的獨立學院。其前身是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但是該校從初期就向著獨立發展,目前從學校網站早已看不出來其母體學校的痕跡來。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的脫鉤。假如不看學費,甚至已經分不清楚它是公辦還是民辦了。

我認為應當鼓勵獨立學院自主辦學,成熟的獨立學院儘快與母體學院脫鉤,不再冠母體高校名稱。但是獨立學院發展情況參差不齊,不一搞一刀切。


晨霧


這不是普通的你我支持或者不支持就能改變的事情。

獨立學院如果不再冠以母校的名稱,短時間內錄取分數線恐怕會大幅度下降。至於之後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用實力證明自己,這個還是兩說。

大學一般有本部有分部。一部分獨立學院是辦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城郊,要到大三或者大四才能回到本部;而另一部分獨立學院,則可能一直到畢業都只能在分部。回本部對於就業是有好處的,一般大學的本部都是老校區,相對來說要繁華一些,交通也更方便。而如果獨立學院徹底獨立了,那他們還能在大三大四回到本部去嗎?即使回到了本部,簡歷上怎麼寫?

如果不再冠以母體高校名稱,那麼很多考生可能就很難再找到報這類大學的理由。作為獨立院校,本來從教育部門得到的相關資源就很少,現在又少了母校光環加持,一切都只能靠自己。這也意味著,招生辦能夠“忽悠”的生源也變少了。生源變少,自然收入也變少了。之後能夠用於提升教育質量、發展科研、購買設備和招聘名師的錢都會變少,那麼獨立院校將更加難以超越純公立的大學。也就更難在教育產業化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如果你是獨立院校的負責任,你會同意嗎?

其實不光是大學,現在連中小學都是如此。很多的私立學校前面都冠了一個名牌中小學的名字,後面再加個“外國語”“實驗”啥啥的,導致很多公立的實驗學校都連帶著躺槍,被人以為是私立學校。但同時,這些學校也就是利用這種方式出去招生。其中當然有一些辦學優良頗受好評的,而這類辦學優良的私立學校往往對招生規模限制都很嚴格。而剩下的一些打著名校旗號的,則是想方設法擴大招生規模。

如果母校的冠名被徹底取消了,那麼很多新興的學校將會舉步維艱,因為在招生的初始階段,你找不到一個有信譽的保證方。更不要談長遠的發展了。

但是今年的志願填報過程中,某些省份爆出了學生誤填二級學院的新聞,社會影響非常不好。也許以後相關部門會制定更為完善的志願招考和填報措施也不一定。

但是短期內,獨立學院的母校冠名權應該是不會回收的。

也不得不嘆息一聲:新時代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信息資源的競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廣大考生和家長一定要儘可能多關注高校的相關介紹。這應該是和參加高考同樣重要的事情。


吹上來的小動物


一些獨立學院用母體高校冠名,給學生、家長識別獨立學院帶來了難度。圖為2008年創辦於浙江嘉興市的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該校由同濟大學參與創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舉辦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

問一個問題:你能說出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山東大學威海分校這幾所院校是什麼辦學性質嗎?

如果把這些院校的名放在一個大學教授面前,而他並不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的話,很可能一時間也搞不清楚這些院校的辦學性質有何差別,哪些實際上是一所獨立的高校,哪些只是大學的一個學院。

雖然同樣是以“大學名+人名”組成學院名,但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和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是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在其校內設立的進行拔尖人才培養的改革試驗學院;而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卻是一所由廈門大學參與舉辦的獨立學院。

同樣是“大學名+地名”組成校名,同濟大學浙江學院與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也不同,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是同濟大學參與舉辦的獨立學院,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是山東大學與威海市政府聯合共建的多學科、開放式、綜合性大學校區。

很顯然,要分清上述院校的異同,不能“望名生義”,而需要深入瞭解。從道理上講,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要獲知這些院校的具體辦學性質似乎並不難,可是,這只是從道理上講。

我國地區差異大,一些農村地區並不如城市地區信息發達,人員素質、知識背景差異也大,比如,對一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家長,你就是告訴他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不是同濟大學的一個學院,而是一所獨立學院,可能他也搞不清楚一個學院和一所獨立學院的差別。甚至你告訴他同濟大學是公辦高校,而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是民辦高校,他還是會感到迷茫。事實上,我周邊有不少朋友就搞不清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的差異,而一直把獨立學院視為一所公辦高校的二級學院。從本質上說,獨立學院就是一所民辦高校,但是由公辦高校參與舉辦。

考生誤判獨立學院性質,教育部門也有責任

在今年浙江高考錄取中,有幾所獨立學院的專業招到了分數很高的學生。比如,有646分的考生報考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有637分的考生報考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電子信息類專業。

從獨立學院招生的角度看,這是史無前例的勝利,因為在浙江,以前獨立學院被安排在第二批招生(其他省市以前放在第三批,即三本招生,這兩年三本取消,和二本融合)。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以往在浙江錄取的學生,名次在全省大約排第9萬到10萬名左右,而今年,浙江取消高考錄取批次,包括本科和高職在內的院校都放在一起,由學生選擇填報,這令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錄取到排名5000多的學生。

從浙江高考改革角度看,這也極為突出地展現了取消高考錄取批次、實行專業平行志願錄取改革給所有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帶來的平等競爭的格局:一些普通院校的優質專業錄取分數會超過傳統的一本院校,甚至985高校。這無疑鼓勵了各類高校和專業之間的平等競爭。

但對改革成效的分析,必須建立在考生準確瞭解院校、專業的辦學情況,完全出於自願選擇的基礎上。從志願填報角度看,這些填報獨立院校的高分考生,只要是自己填報的,志願沒有被篡改,就可以稱“自願”,他們就要對自己填報志願的結果負責。但如果是他們並不瞭解高校的辦學性質,而把獨立學院誤以為是母體高校的一個專業,比如,把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誤以為是同濟大學的一個專業而填報,問題的性質就不同了。

毫無疑問,出現志願誤報,學生和家長肯定會十分後悔,責怪自己沒有搞清楚其間的差別,沒有花時間去分析、研究清楚。這也給所有學生提出警示,要在中學學習中,重視生涯規劃,去了解高校和專業,同時要高度重視志願填報,不能以草率的態度對待。但教育部門就沒有責任嗎?

在筆者看來,目前獨立學院取名混亂,用母體高校冠名,給學生、家長識別獨立學院帶來了難度。而且,有的獨立學院就依靠母體高校招生,在招生宣傳中混淆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的差別,也讓一些考生和家長被矇騙。這既不利於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也不能真正做到鼓勵高校平等競爭,畢竟,高校平等競爭應該用辦學質量去吸引學生報考,而非用似是而非的信息誤導考生和家長。

隨著我國高考改革取消錄取批次,不再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取消本科和高職之間的批次,我國應該規範所有大學的命名,應明確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分離,完全獨立辦學,並不再冠母體高校的名稱。

獨立學院應徹底獨立且不再冠母體高校名稱

我國獨立學院用母體高校冠名,是有法可依的。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獨立學院的名稱前冠以參與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的名稱,不得使用普通高等學校內設院系和學科的名稱。”但是這一規定已經過時,不利於獨立學院的獨立轉設、獨立辦學。

當時制訂這一規定,主要考慮母體高校舉辦獨立學院的責任:要對獨立學院的辦學質量負責。但是,這一規定既影響獨立學院的獨立性,又影響獨立學院打造自身品牌,還成為後來獨立學院要與母體高校分離的障礙。在獨立學院的具體辦學中,有的獨立學院就依附母體高校辦學,而母體高校也藉此向獨立學院收取高額管理費。據瞭解,母體高校向獨立學院收取的管理費佔學費收入的15%到30%不等,這讓母體高校和獨立學院的關係也變得畸形。

事實上,我國獨立學院從誕生時起,就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而是利用母體高校的資源為獨立學院的招生、辦學開路的,在獨立學院辦學的初期,是統一頒發母體高校文憑的,這製造出嚴重的不平等即對民辦高校不平等:其他民辦高校長期辦學,但由於只授予本校的文憑,面臨招生困難,而獨立學院卻授予母體高校的文憑,用母體高校的文憑招攬生源。另外對考生也不公平:獨立學院最初一般放在第二批次招生,考生可以二本的分數進獨立學院,畢業後拿一本母體高校的文憑。這對考進母體高校的學生來說不公平,有一些高校還因此引發學生的嚴重抗議。

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審議通過了《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獨立學院對學習期滿且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畢業證書,並以獨立學院名稱具印。獨立學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請取得學士學位授予資格,對符合條件的學生頒發獨立學院的學士學位證書。”這是要求獨立學院要頒發自己的文憑,授予獨立學院的學位證書,不再和母體高校混在一起。教育部並要求,在五年內完成這一獨立辦學過程。但是,獨立學院獨立辦學的過程十分艱難。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獨立學院總數量從2010年的323所降至現在的266所,這意味著近六年來,全國只有57所獨立學院正式脫離母體高校和自立門戶辦學,約佔現有全國獨立學院總數的五分之一。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獨立學院不願意脫離母體高校,想繼續依附母體高校招生、辦學;二是獨立學院沒能力脫離母體高校,由於在辦學中,參與辦學方拿走學費收入的很大比例(母體高校和投資方一起,有的要拿走學費收入的40%,這被很多獨立學院辦學者稱為是兩根吸管“抽血”),獨立學院要提高辦學質量,包括建設師資隊伍、進行課程改革,十分困難,不少獨立學院低水平辦學,如何獨立?三是母體高校不願意讓獨立學院獨立,想繼續收管理費,對獨立學院脫離開出很高的“分手費”。面對高額“分手費”,一些獨立學院望而卻步。

國家鼓勵母體高校辦獨立學院,是為了解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夠的問題,但是,母體高校卻藉此收取管理費(冠名費),有的獨立學院變身為“學店”,這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對獨立學院與母體高校脫離,完全變為一所民辦高校獨立辦學,國家應該給出明確的時間點。並要求公辦的母體高校不得再收取獨立學院的管理費以及“分手費”。公辦高校參與舉辦獨立學院,是為了推動國家高等教育發展,何來靠獨立學院生財之理?

對發生在今年浙江高考錄取中的高分進獨立院校事件,不能無視其中考生對獨立學院認知失誤、填報失誤的事實,而將其美化為高考改革的進步。誰也不能否認取消高考錄取批次、促進高校平等競爭的改革意義,正是為了促進所有高校平等競爭,擴大學生的選擇權,有必要對這一事件背後暴露的問題,進行進一步治理。

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增強學生對高校和專業識別能力之外,在取消高考錄取批次,消除高校等級身份的的整體背景下,獨立學院不能再和母體高校糾纏不清,不能再冠以母體高校的名稱,以免影響考生和家長的選擇判斷。這也是讓所有大學平等競爭、辦出自身的特色的必然選擇。


車哥哥


嚴格意義上說,獨立學院不是民辦大學。

最主要的區別:

1.民辦高校是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設立的,而獨立學院是教育部行政規章設立的。獨立學院一定是本科,而民辦高校專本科都有。

2.獨立學院的舉辦方一定是普通高校,合作方是社會力量,而民辦則只有社會力量作為舉辦者,這是區分兩者的最簡單的一點。

3.民辦就是有自己的校名,自己組織機構,自己的師資,自己的校園,自己獨立頒發畢業證書。

4.獨立學院一般設在某個大學名下。比如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等,這些學院,可能和掛名的大學同在一個校園,也可能有師資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而民辦學院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兩者都是企業法人性質,有獨立的財政體系,自付盈虧,處於全部自費狀態。

5.獨立學院可以畢業時,如果成績好可以推薦使用掛名院校的畢業證。這種畢業證可能也略有差別。比如北大本校畢業生領取紅色的畢業證,而獨立學院的北大畢業證是藍色的。


氣質派


其實獨立學院沒什麼不好的,現在太多同學寧願去獨立學院享受本部教育資源然後考研進本部,而不選擇那些地級市屬的二本學校,我是沿海省份的一所一級達標高中畢業的學生,身邊同學的高考成績都還好,一本線下30-50這樣,本可以去一些地級市學院或者北方地區的省屬高校,但是他們覺得可以在大城市享受一些985、211高校母體的資源,通過努力和考研進入本部讀書,其實很多獨立學院的院系主任多半是本部母校的教授老師。

我是在福州大學至誠學院讀書,我們學院在福大的官網裡是跟其他院系並列的,這點我們跟其他獨立學院有點不一樣,很多本部母體喜歡把獨立學院分開標明,其實這樣就可以看出母體對於獨立學院的重視程度。

別的獨立學院在郊區,本部在市區,我們學校在福州市中心(原來的福大老校區),本部在郊區,我們學校也經常參加省裡的各種學科競賽,成績也比很多省內的市屬學校好很多,我們這裡專業課的老師幾乎是福大的老師,我們的圖書證也可以去福大圖書館借閱資料,我們也可以參加福大的學生籃球賽和與其他院系一起競爭,我們學校今年成為福建省唯一一個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的院校,今年我跟很多同學一樣拿到了福大的獎學金和證書,很多本部老師過來都說,至誠學院的前20-30%的同學跟福大後20-30%的同學的水平其實是差不多的,相信以後能夠在本部見到你們,我們學院的考研錄取率在福大16個二級學院裡面排名第九,其實並不差。

當然我在報志願的時候也有看到一些獨立學院的水平,一般來說報獨立學院儘量母體最好是985211,或者是國家的重點高校,相對來說更放心一些,當然也要注意與母體學校合作的是什麼單位,同樣是獨立學院,陽光學院曾經也是福大下屬的獨立學院,但是由於陽光學院是陽光集團與福大合作的,至誠學院是福大教育集團和福大合作的,相比之下就知道哪個才是親兒子了,陽光學院一獨立出福大分數線就暴跌。

其實不要對獨立學院太多偏見,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每年的“立交橋計劃”都會把學院裡的佼佼者在大二送入浙大學習,如果大二在浙大同本部學生一樣通過學習考核,大三是可以把學籍轉入本部的,畢業證也就是浙大的了。這個模式其實對於很多高考失利的學子來說是件好事,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這個,在母體的資源培養下,你就應該善於去利用,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且現如今一些獨立學院的分數線越來越高,也說明學生和家長對於獨立學院的認可。

對於那些新聞裡報錯學校的,我只想說作為學生和家長你沒有重視這個報志願的流程,基本上教育廳給每位考生髮的志願參考書都會在獨立學院旁邊標明獨立學院四個字。很多人都說高考就是三分考七分報,報考學校是需要很長的準備和了解,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


廈門北站


很大一部分人對獨立學院存在偏見。

現在大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 純公辦大學,資金由國家撥款,且享有各種優惠政策。

二 純民辦大學,由私人企業撥款。

三 公辦民助大學,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學院。

至於命名的問題,名字都是由教育部批准命名的,不是想改就改,也就不存在獨立學院盜用母體大學名字欺詐學生的無稽之談。

至於最近的有有學生填錯志願六百多分報到三本院校,最主要的責任還是學生自己,不去網上查清楚,現在網絡發達,只要隨便一搜這個學校的信息一清二楚,而填錯學校的學生我敢保證是沒有去了解兩種學校的區別,更沒有重視填報志願這項工程!

至於有人建議填報志願時,在學校旁標註獨立學院四個字,我不否認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但是,這難道不是一種教育歧視嗎?每一位學生都有求學的權力和自我選擇的機會。上哪所學校請聽孩子的心聲!上不上獨立學院請讓孩子選擇!獨立學院應不應該存在請讓時間來評判!


Rocius生活


支持!因為獨立學院一直貫以母體大學的名字,儘管是母體大學和社會力量合作辦學,母體大學提供師資力量,參與教學和管理,在專業設置,教師水平,科研創新,社會綜合評價,社會聲譽等方面,藉助了母體大學的綜合實力影響,難免有“子以母貴”的嫌疑,容易給考生及家長造成誤導誤判,以至於出把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學院,誤做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高分填報三本院校的烏龍事件。

教育部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機構辦學改革方面,有明確規定,要求獨立學院必須一律和母體院校脫鉤,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參與健康競爭。本身獨立學院的性質就是民間辦學,所以,返樸歸真,迴歸其民辦教育的根本,對院校本身的發展和創新,對考生和家長的認知,對社會綜合評價系統,無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我們應予支持和肯定。

在選擇,研判獨立學院和民辦大學時,


我們再也不會迷茫,再也不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


最近由於在悟空關於高考方面答的題目比較多,收到了好多家長的私信,有諮詢怎麼填報志願的,也有表示後悔沒有好好看學校就隨便填報了的。

對於諮詢怎麼填的,我都建議他們去看我的悟空問答,我在悟空問答裡一般不會講報考填哪所學校,而是給出我自己填報的原則和思路。而對於那些後悔沒有好好看學校隨便填了的,我只能說呵呵了。

說實話,高考填報志願,某種程度上來說比高考更重要,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考生今後的職業方向,是最需要重視的一環。可是,我們好多家長往往把輕重搞反了,對高考的過程重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而對填報志願卻不那麼重視,似乎達到分數線能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了。這真的是本末倒置!

高考的過程,其實家長是沒有多少可以作為的,讓孩子吃好喝好睡好保持好心情就可以了,填報志願就不同了。你得對學校有了解,對自己的孩子有了解,看哪些行業或者職業適合自己的孩子,報哪所學校對得起孩子的分數且又有相對把握,這裡面的學問多得去了。

也許讀者會說我跑題了。我現在回到正題上。如果一位家長非常關心自己孩子的志願填報,他不是應該卻對自己所報學校進行一個全方位的瞭解嗎?現在各大這校的都有自己的官網,從官網上看歷史的沿革,就知道學校是怎樣發展來的。如果是做了這方面的功課,即使是那些獨立學院去掉了原來冠名的母體高校,也是可以查詢得到的呀。你當真以為是“脫了馬甲就不認識你了”?

另外,對於家有高中生的家長,自然平時會積極去關注各個高校的動態及相關的信息。比如說南京的第一批獨立學院成立在1998年至1999年那段時間,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學生和家長對他們已經有了比較高的認可度,這樣的獨立學院,即使是去了母體的名稱,也是能夠分辨得出來的,不會出現魚目混珠的現象。

也許有人會說,我家在農村,我的父母都是農民,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情況。但是,父母是農民,考生是有文化的呀,不能依靠父母解決的事自己去獨立完成也是沒有問題的。總不至於說因為是農村孩子高中畢業還不會上網搜一搜吧,某個度吧?

作為一名普通頭條讀者,對於獨立學院改名這事,不存在支持不支持,改也好不改也罷,我覺得都沒有太大影響。如果家長是負責任的家長,考生是求上進的考生,分辨出這個不是難題,不管怎麼改。


蘇小妮


高校獨立學院跟母體搞混的還真少,極少數考生把填志願當兒戲,每個省份的考試院出版的報考指南說的很清楚,另外用人單位也不會傻到分不清二者之間的區別。如今很多考分低於一本線10~20分高於二本線20~30分的考生喜歡選擇獨立學院而不去公辦的地市級二本或東西北省份的省屬大學,主要也是看中母體高校的師資個其他教學資源共享、考研升學等諸多優勢,所以大部分一本大學的獨立學院的生源質量並不差。真正把人搞糊的是這種:南昌工學院、南昌理工學院、南昌工程學院;江西科技學院、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江西應用技術學院……,誰跟誰啊,其中有公辦也有民辦,有三本、二本有專科,你搞得清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