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彻底独立且不再冠母体高校名称”,你支持吗?

过妄所著


独立学院通常为民办三本院校,但因为校名往往冠以名校的头衔,因此听起来比较高大上。比如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



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其实并没有什么联系,属于两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唯一的联系在于独立学院给母体高校一笔钱,从母体高校引进一定的师资。这样做,虽然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但代价也很明显,一定程度上会稀释母体学校的社会声誉、品牌价值。

同时,独立学院容易与母体高校混淆,造成考生在填报大学的时候,傻傻分不清。在以前分批次填报志愿的时代,还不存在这种情况,毕竟母体高校是一本批次招生,而独立学院则是在三本中招生。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取消批次线。当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放在一起进行志愿填报的时候。对于外省考生,由于不太了解情况,容易引起误报,明明想报的是名校,结果却填了独立学院。比如去年就有江浙一带的高分考生,误报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名校的声誉是几代校友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来之不易。无论维护名校声誉,还是为考生负责,独立学院都应该彻底独立出去,不再用母体学校的名字冠名,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独立学院是否应不再冠母体高校名称不宜搞一刀切

独立学院是否应当彻底独立且不再冠母体高校名称,目前无法一刀切做出规定。因为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还与其母体高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从这里我们看出,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民间资本合作的产物。通常的情况是普通高校参与师资团队和管理团队,民间出资金。独立学院之所以冠母体高校名称,并不仅仅是为了招生名声响,还因为其母体高校却是在很大程度参与之中。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京举办的第一所独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为例,成立12年了,出资方已经由锡华未来教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更换为北京学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学院董事会进行了重组,甚至办学地址都发生了搬迁,但是学院的管理团队始终聘用着北京邮电大学的人员。学院院长始终由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李杰研员担任;授课教师由北京邮电大学选派的教师、学院专职教师、外聘教师(含刚从高校退休的教师、业内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学院的专业特色也能看出北邮本部的痕迹。甚至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每天都有班车来往母体学校和独立学院之间方便教师上下班。从学院的网站上能看出其与母体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之间十分紧密的联系。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独立学院的例子就不一样,武昌理工学院。从名称上已经看不出来是独立学院了。但是它实际上最初是武汉科技大学与湖北广信科技教育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的独立学院。其前身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但是该校从初期就向着独立发展,目前从学校网站早已看不出来其母体学校的痕迹来。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脱钩。假如不看学费,甚至已经分不清楚它是公办还是民办了。

我认为应当鼓励独立学院自主办学,成熟的独立学院尽快与母体学院脱钩,不再冠母体高校名称。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情况参差不齐,不一搞一刀切。


晨雾


这不是普通的你我支持或者不支持就能改变的事情。

独立学院如果不再冠以母校的名称,短时间内录取分数线恐怕会大幅度下降。至于之后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用实力证明自己,这个还是两说。

大学一般有本部有分部。一部分独立学院是办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城郊,要到大三或者大四才能回到本部;而另一部分独立学院,则可能一直到毕业都只能在分部。回本部对于就业是有好处的,一般大学的本部都是老校区,相对来说要繁华一些,交通也更方便。而如果独立学院彻底独立了,那他们还能在大三大四回到本部去吗?即使回到了本部,简历上怎么写?

如果不再冠以母体高校名称,那么很多考生可能就很难再找到报这类大学的理由。作为独立院校,本来从教育部门得到的相关资源就很少,现在又少了母校光环加持,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这也意味着,招生办能够“忽悠”的生源也变少了。生源变少,自然收入也变少了。之后能够用于提升教育质量、发展科研、购买设备和招聘名师的钱都会变少,那么独立院校将更加难以超越纯公立的大学。也就更难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中分一杯羹。

如果你是独立院校的负责任,你会同意吗?

其实不光是大学,现在连中小学都是如此。很多的私立学校前面都冠了一个名牌中小学的名字,后面再加个“外国语”“实验”啥啥的,导致很多公立的实验学校都连带着躺枪,被人以为是私立学校。但同时,这些学校也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出去招生。其中当然有一些办学优良颇受好评的,而这类办学优良的私立学校往往对招生规模限制都很严格。而剩下的一些打着名校旗号的,则是想方设法扩大招生规模。

如果母校的冠名被彻底取消了,那么很多新兴的学校将会举步维艰,因为在招生的初始阶段,你找不到一个有信誉的保证方。更不要谈长远的发展了。

但是今年的志愿填报过程中,某些省份爆出了学生误填二级学院的新闻,社会影响非常不好。也许以后相关部门会制定更为完善的志愿招考和填报措施也不一定。

但是短期内,独立学院的母校冠名权应该是不会回收的。

也不得不叹息一声:新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信息资源的竞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尽可能多关注高校的相关介绍。这应该是和参加高考同样重要的事情。


吹上来的小动物


一些独立学院用母体高校冠名,给学生、家长识别独立学院带来了难度。图为2008年创办于浙江嘉兴市的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该校由同济大学参与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

问一个问题:你能说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这几所院校是什么办学性质吗?

如果把这些院校的名放在一个大学教授面前,而他并不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话,很可能一时间也搞不清楚这些院校的办学性质有何差别,哪些实际上是一所独立的高校,哪些只是大学的一个学院。

虽然同样是以“大学名+人名”组成学院名,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和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其校内设立的进行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学院;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却是一所由厦门大学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

同样是“大学名+地名”组成校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也不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同济大学参与举办的独立学院,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

很显然,要分清上述院校的异同,不能“望名生义”,而需要深入了解。从道理上讲,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要获知这些院校的具体办学性质似乎并不难,可是,这只是从道理上讲。

我国地区差异大,一些农村地区并不如城市地区信息发达,人员素质、知识背景差异也大,比如,对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长,你就是告诉他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不是同济大学的一个学院,而是一所独立学院,可能他也搞不清楚一个学院和一所独立学院的差别。甚至你告诉他同济大学是公办高校,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民办高校,他还是会感到迷茫。事实上,我周边有不少朋友就搞不清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差异,而一直把独立学院视为一所公办高校的二级学院。从本质上说,独立学院就是一所民办高校,但是由公办高校参与举办。

考生误判独立学院性质,教育部门也有责任

在今年浙江高考录取中,有几所独立学院的专业招到了分数很高的学生。比如,有646分的考生报考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637分的考生报考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

从独立学院招生的角度看,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因为在浙江,以前独立学院被安排在第二批招生(其他省市以前放在第三批,即三本招生,这两年三本取消,和二本融合)。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往在浙江录取的学生,名次在全省大约排第9万到10万名左右,而今年,浙江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包括本科和高职在内的院校都放在一起,由学生选择填报,这令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录取到排名5000多的学生。

从浙江高考改革角度看,这也极为突出地展现了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录取改革给所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带来的平等竞争的格局:一些普通院校的优质专业录取分数会超过传统的一本院校,甚至985高校。这无疑鼓励了各类高校和专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但对改革成效的分析,必须建立在考生准确了解院校、专业的办学情况,完全出于自愿选择的基础上。从志愿填报角度看,这些填报独立院校的高分考生,只要是自己填报的,志愿没有被篡改,就可以称“自愿”,他们就要对自己填报志愿的结果负责。但如果是他们并不了解高校的办学性质,而把独立学院误以为是母体高校的一个专业,比如,把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误以为是同济大学的一个专业而填报,问题的性质就不同了。

毫无疑问,出现志愿误报,学生和家长肯定会十分后悔,责怪自己没有搞清楚其间的差别,没有花时间去分析、研究清楚。这也给所有学生提出警示,要在中学学习中,重视生涯规划,去了解高校和专业,同时要高度重视志愿填报,不能以草率的态度对待。但教育部门就没有责任吗?

在笔者看来,目前独立学院取名混乱,用母体高校冠名,给学生、家长识别独立学院带来了难度。而且,有的独立学院就依靠母体高校招生,在招生宣传中混淆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差别,也让一些考生和家长被蒙骗。这既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也不能真正做到鼓励高校平等竞争,毕竟,高校平等竞争应该用办学质量去吸引学生报考,而非用似是而非的信息误导考生和家长。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取消录取批次,不再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取消本科和高职之间的批次,我国应该规范所有大学的命名,应明确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分离,完全独立办学,并不再冠母体高校的名称。

独立学院应彻底独立且不再冠母体高校名称

我国独立学院用母体高校冠名,是有法可依的。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独立学院的名称前冠以参与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名称,不得使用普通高等学校内设院系和学科的名称。”但是这一规定已经过时,不利于独立学院的独立转设、独立办学。

当时制订这一规定,主要考虑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责任:要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负责。但是,这一规定既影响独立学院的独立性,又影响独立学院打造自身品牌,还成为后来独立学院要与母体高校分离的障碍。在独立学院的具体办学中,有的独立学院就依附母体高校办学,而母体高校也借此向独立学院收取高额管理费。据了解,母体高校向独立学院收取的管理费占学费收入的15%到30%不等,这让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关系也变得畸形。

事实上,我国独立学院从诞生时起,就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而是利用母体高校的资源为独立学院的招生、办学开路的,在独立学院办学的初期,是统一颁发母体高校文凭的,这制造出严重的不平等即对民办高校不平等:其他民办高校长期办学,但由于只授予本校的文凭,面临招生困难,而独立学院却授予母体高校的文凭,用母体高校的文凭招揽生源。另外对考生也不公平:独立学院最初一般放在第二批次招生,考生可以二本的分数进独立学院,毕业后拿一本母体高校的文凭。这对考进母体高校的学生来说不公平,有一些高校还因此引发学生的严重抗议。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审议通过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这是要求独立学院要颁发自己的文凭,授予独立学院的学位证书,不再和母体高校混在一起。教育部并要求,在五年内完成这一独立办学过程。但是,独立学院独立办学的过程十分艰难。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独立学院总数量从2010年的323所降至现在的266所,这意味着近六年来,全国只有57所独立学院正式脱离母体高校和自立门户办学,约占现有全国独立学院总数的五分之一。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独立学院不愿意脱离母体高校,想继续依附母体高校招生、办学;二是独立学院没能力脱离母体高校,由于在办学中,参与办学方拿走学费收入的很大比例(母体高校和投资方一起,有的要拿走学费收入的40%,这被很多独立学院办学者称为是两根吸管“抽血”),独立学院要提高办学质量,包括建设师资队伍、进行课程改革,十分困难,不少独立学院低水平办学,如何独立?三是母体高校不愿意让独立学院独立,想继续收管理费,对独立学院脱离开出很高的“分手费”。面对高额“分手费”,一些独立学院望而却步。

国家鼓励母体高校办独立学院,是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够的问题,但是,母体高校却借此收取管理费(冠名费),有的独立学院变身为“学店”,这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对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脱离,完全变为一所民办高校独立办学,国家应该给出明确的时间点。并要求公办的母体高校不得再收取独立学院的管理费以及“分手费”。公办高校参与举办独立学院,是为了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何来靠独立学院生财之理?

对发生在今年浙江高考录取中的高分进独立院校事件,不能无视其中考生对独立学院认知失误、填报失误的事实,而将其美化为高考改革的进步。谁也不能否认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促进高校平等竞争的改革意义,正是为了促进所有高校平等竞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有必要对这一事件背后暴露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治理。

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对高校和专业识别能力之外,在取消高考录取批次,消除高校等级身份的的整体背景下,独立学院不能再和母体高校纠缠不清,不能再冠以母体高校的名称,以免影响考生和家长的选择判断。这也是让所有大学平等竞争、办出自身的特色的必然选择。


车哥哥


严格意义上说,独立学院不是民办大学。

最主要的区别:

1.民办高校是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设立的,而独立学院是教育部行政规章设立的。独立学院一定是本科,而民办高校专本科都有。

2.独立学院的举办方一定是普通高校,合作方是社会力量,而民办则只有社会力量作为举办者,这是区分两者的最简单的一点。

3.民办就是有自己的校名,自己组织机构,自己的师资,自己的校园,自己独立颁发毕业证书。

4.独立学院一般设在某个大学名下。比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这些学院,可能和挂名的大学同在一个校园,也可能有师资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而民办学院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两者都是企业法人性质,有独立的财政体系,自付盈亏,处于全部自费状态。

5.独立学院可以毕业时,如果成绩好可以推荐使用挂名院校的毕业证。这种毕业证可能也略有差别。比如北大本校毕业生领取红色的毕业证,而独立学院的北大毕业证是蓝色的。


气质派


其实独立学院没什么不好的,现在太多同学宁愿去独立学院享受本部教育资源然后考研进本部,而不选择那些地级市属的二本学校,我是沿海省份的一所一级达标高中毕业的学生,身边同学的高考成绩都还好,一本线下30-50这样,本可以去一些地级市学院或者北方地区的省属高校,但是他们觉得可以在大城市享受一些985、211高校母体的资源,通过努力和考研进入本部读书,其实很多独立学院的院系主任多半是本部母校的教授老师。

我是在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读书,我们学院在福大的官网里是跟其他院系并列的,这点我们跟其他独立学院有点不一样,很多本部母体喜欢把独立学院分开标明,其实这样就可以看出母体对于独立学院的重视程度。

别的独立学院在郊区,本部在市区,我们学校在福州市中心(原来的福大老校区),本部在郊区,我们学校也经常参加省里的各种学科竞赛,成绩也比很多省内的市属学校好很多,我们这里专业课的老师几乎是福大的老师,我们的图书证也可以去福大图书馆借阅资料,我们也可以参加福大的学生篮球赛和与其他院系一起竞争,我们学校今年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院校,今年我跟很多同学一样拿到了福大的奖学金和证书,很多本部老师过来都说,至诚学院的前20-30%的同学跟福大后20-30%的同学的水平其实是差不多的,相信以后能够在本部见到你们,我们学院的考研录取率在福大16个二级学院里面排名第九,其实并不差。

当然我在报志愿的时候也有看到一些独立学院的水平,一般来说报独立学院尽量母体最好是985211,或者是国家的重点高校,相对来说更放心一些,当然也要注意与母体学校合作的是什么单位,同样是独立学院,阳光学院曾经也是福大下属的独立学院,但是由于阳光学院是阳光集团与福大合作的,至诚学院是福大教育集团和福大合作的,相比之下就知道哪个才是亲儿子了,阳光学院一独立出福大分数线就暴跌。

其实不要对独立学院太多偏见,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每年的“立交桥计划”都会把学院里的佼佼者在大二送入浙大学习,如果大二在浙大同本部学生一样通过学习考核,大三是可以把学籍转入本部的,毕业证也就是浙大的了。这个模式其实对于很多高考失利的学子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个,在母体的资源培养下,你就应该善于去利用,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且现如今一些独立学院的分数线越来越高,也说明学生和家长对于独立学院的认可。

对于那些新闻里报错学校的,我只想说作为学生和家长你没有重视这个报志愿的流程,基本上教育厅给每位考生发的志愿参考书都会在独立学院旁边标明独立学院四个字。很多人都说高考就是三分考七分报,报考学校是需要很长的准备和了解,希望家长们能够明白。


厦门北站


很大一部分人对独立学院存在偏见。

现在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纯公办大学,资金由国家拨款,且享有各种优惠政策。

二 纯民办大学,由私人企业拨款。

三 公办民助大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学院。

至于命名的问题,名字都是由教育部批准命名的,不是想改就改,也就不存在独立学院盗用母体大学名字欺诈学生的无稽之谈。

至于最近的有有学生填错志愿六百多分报到三本院校,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学生自己,不去网上查清楚,现在网络发达,只要随便一搜这个学校的信息一清二楚,而填错学校的学生我敢保证是没有去了解两种学校的区别,更没有重视填报志愿这项工程!

至于有人建议填报志愿时,在学校旁标注独立学院四个字,我不否认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但是,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歧视吗?每一位学生都有求学的权力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上哪所学校请听孩子的心声!上不上独立学院请让孩子选择!独立学院应不应该存在请让时间来评判!


Rocius生活


支持!因为独立学院一直贯以母体大学的名字,尽管是母体大学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母体大学提供师资力量,参与教学和管理,在专业设置,教师水平,科研创新,社会综合评价,社会声誉等方面,借助了母体大学的综合实力影响,难免有“子以母贵”的嫌疑,容易给考生及家长造成误导误判,以至于出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误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高分填报三本院校的乌龙事件。

教育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改革方面,有明确规定,要求独立学院必须一律和母体院校脱钩,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参与健康竞争。本身独立学院的性质就是民间办学,所以,返朴归真,回归其民办教育的根本,对院校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对考生和家长的认知,对社会综合评价系统,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应予支持和肯定。

在选择,研判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时,


我们再也不会迷茫,再也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最近由于在悟空关于高考方面答的题目比较多,收到了好多家长的私信,有咨询怎么填报志愿的,也有表示后悔没有好好看学校就随便填报了的。

对于咨询怎么填的,我都建议他们去看我的悟空问答,我在悟空问答里一般不会讲报考填哪所学校,而是给出我自己填报的原则和思路。而对于那些后悔没有好好看学校随便填了的,我只能说呵呵了。

说实话,高考填报志愿,某种程度上来说比高考更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考生今后的职业方向,是最需要重视的一环。可是,我们好多家长往往把轻重搞反了,对高考的过程重视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对填报志愿却不那么重视,似乎达到分数线能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这真的是本末倒置!

高考的过程,其实家长是没有多少可以作为的,让孩子吃好喝好睡好保持好心情就可以了,填报志愿就不同了。你得对学校有了解,对自己的孩子有了解,看哪些行业或者职业适合自己的孩子,报哪所学校对得起孩子的分数且又有相对把握,这里面的学问多得去了。

也许读者会说我跑题了。我现在回到正题上。如果一位家长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志愿填报,他不是应该却对自己所报学校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吗?现在各大这校的都有自己的官网,从官网上看历史的沿革,就知道学校是怎样发展来的。如果是做了这方面的功课,即使是那些独立学院去掉了原来冠名的母体高校,也是可以查询得到的呀。你当真以为是“脱了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另外,对于家有高中生的家长,自然平时会积极去关注各个高校的动态及相关的信息。比如说南京的第一批独立学院成立在1998年至1999年那段时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学生和家长对他们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认可度,这样的独立学院,即使是去了母体的名称,也是能够分辨得出来的,不会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我家在农村,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情况。但是,父母是农民,考生是有文化的呀,不能依靠父母解决的事自己去独立完成也是没有问题的。总不至于说因为是农村孩子高中毕业还不会上网搜一搜吧,某个度吧?

作为一名普通头条读者,对于独立学院改名这事,不存在支持不支持,改也好不改也罢,我觉得都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家长是负责任的家长,考生是求上进的考生,分辨出这个不是难题,不管怎么改。


苏小妮


高校独立学院跟母体搞混的还真少,极少数考生把填志愿当儿戏,每个省份的考试院出版的报考指南说的很清楚,另外用人单位也不会傻到分不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如今很多考分低于一本线10~20分高于二本线20~30分的考生喜欢选择独立学院而不去公办的地市级二本或东西北省份的省属大学,主要也是看中母体高校的师资个其他教学资源共享、考研升学等诸多优势,所以大部分一本大学的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并不差。真正把人搞糊的是这种:南昌工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谁跟谁啊,其中有公办也有民办,有三本、二本有专科,你搞得清楚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