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明赫,我一定要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米蘭的眼底染滿猩紅,她拼命地掙扎著,可是,她一個女人,怎麼敵得過幾個彪悍的保鏢呢?

霍家的每個人,都像青面獠牙的魔鬼,他們冷冷地看著她,就像看一個被遺棄的狼狽的寵物。

她苦苦哀求,喃喃地重複著一句話:“求求你們,放過我的孩子!”

嗓子都啞了,聲音漸漸沒了,可是沒有一個人理會!

甚至,他們的臉上都顯示出不耐煩的神色,也包括霍明赫。

張醫生來了,幾個保鏢架著她進了走廊盡頭的儲藏室!

他們就是這麼絕情,拿掉她的孩子,連一張床都不願意施捨給她,一定是怕被她的鮮血弄髒吧?儲藏室,到處都是細菌,他們怎麼會……

以前她一直抱著一個信念,人心都是肉長的,總有一天她可以感動霍家的人。可沒想到,三年了,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他們對她的恨意反倒越來越深!

她真是大錯特錯了,時光無法倒流,一切都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哥,你去給她打麻藥,看著她墮掉孩子!我要讓她心痛,讓她絕望!我所經歷的一切,我都要她仔仔細細地經歷一遍!”

霍明赫跟著張醫生進了儲藏室,從張醫生手裡接過一個針管,站在米蘭身邊,冷冷地看著她。

霍明赫,我一定要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霍明赫,你好狠的心啊,連自己的孩子都殺!我恨你,我恨你一輩子!”

曾經以為的深愛,在這一刻統統化為泡影,變成了刻骨的恨!

在那一針扎進去的那一刻,米蘭恨不得一口咬死霍明赫,然後把他挫骨揚灰!

她還想再說什麼,可是一股麻麻酥酥的感覺湧遍全身,她瞪大了雙眼,漸漸陷入一片虛無之中……

不知道過了多久,她慢慢睜開眼睛,視線範圍之內,只有霍冰冰一個人。

她站在那裡,居高臨下地看著躺在血泊中的米蘭,冷笑:

“我想告訴你,你不但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子宮,是我交待張醫生這麼做的!怎麼樣?很痛苦很絕望吧?哈哈,這就是報應!來得遲了一點兒,不過終究還是來了!”

米蘭的眼裡淬滿了仇恨:“我失去的一切,我一定會十倍,百倍地討回來,你們等著!我要讓你們每個人都後悔,後悔得恨不得去死!”

霍冰冰用高跟鞋的鞋尖狠狠踢了一下米蘭的胳膊,不耐煩地說:“怎麼?都簽了離婚協議了,還想賴著不走嗎?還不趕緊滾?”

霍明赫,我一定要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米蘭掙扎著站起來,因為身體太過虛弱,她搖晃了幾下差一點兒摔倒。這時候,一直站在門外的霍明赫衝進來,一把扶住了她。

“霍明赫,滾開!從此以後,你我之間只有恨!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親手殺了你,為我的孩子報仇!”

她的聲音軟綿綿的,沒有什麼殺傷力,可是卻像重錘一樣狠狠地砸在霍明赫的心上。

緊接著,米蘭甩開他的手,帶著滿身的血汙,跌跌撞撞地朝門口走去。霍父霍母也站在外面,看到她出來以後轉身想走。

“霍文山,白美鳳,這麼對我,你們一定會後悔的!”

她眯起眼睛看著他們,突然就大笑起來,這笑聲,淒厲,蒼涼,霍父霍母立刻變了臉色,像躲瘟神一樣遠遠地站到一邊,給米蘭讓出一條路。

霍明赫跟出來,看著米蘭離去的背影,心裡一陣絞痛,好像有什麼東西生生地被從骨血裡剝離出去,他的心一下子變得空空蕩蕩的。

他愛過這個女人,深深地愛過,可是他沒想到她會那麼狠毒,對妹妹做出那樣的事!

血濃於水,他最終堅定地站到了妹妹這一邊!

多麼希望她能回頭看他一眼,可是沒有,她走得那麼堅定,那麼決絕,每一步都像踩在他的心尖上,疼痛入骨!

極度虛弱的身體,得需要多麼堅定的信念才能支撐得起來!

霍明赫,我一定要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好幾次要昏倒了,她捏緊雙拳,用指甲刺進皮肉的疼痛強迫自己保持清醒!

本來幾分鐘的路,她拼盡全力,竟然足足走了十幾分鍾!

身上只有被血染紅的薄衫,白皙的皮膚早已經沾滿了血汙,像鎧甲一樣貼滿全身。

終於跨出了霍家大門,管家張叔偷偷追上來,把自己的一件舊外套披到她身上,含著眼淚說:“少奶奶,您……多保重!其實少爺沒有您想象中那麼冷血,他……”

米蘭的眼裡溢滿了冰冷的仇恨,她轉頭看了張叔一眼,冷笑:“謝謝您!我會再回來的,回來……報仇!”

雨停了,到處都是溼漉漉的,米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出院子,來到空無一人的大街上。

麻藥的藥效漸漸散去,疼痛讓米蘭不自覺地捂住小腹!

兩條鮮活的小生命,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變成腐臭的血水從她的身體裡流走了。如果可能,她恨不得拿自己的命去換回他們!可是,她最終還是失去了他們!

這種心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她想哭,卻哭不出來,原來,當一個人痛苦到極致,連眼淚都是沒有的。

抬頭仰望夜空,她喃喃地說:“霍明赫,害死我的孩子,我一定要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我要讓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書名:岑芸晴之初夢

未完待續......






其他

這八顆寶珠乃是八歧大蛇的本命元珠,相當於妖族的內丹,裡面含有妖族的大半修為,只不過八歧大蛇比較另類,擁有八個頭、八種屬性,所以才練出了八顆元珠。

八歧大蛇自從吞下了三神器後,就一直受三神器自身抵抗的困擾,放棄吧,捨不得三神器那巨大的威力;保留吧,這三神器裡面的信仰之力和精神印記形成的器靈又非常難纏。進過一番冥思苦想,它終於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所以它開始向全日本散發自己的邪惡妖氣,使日本的生靈變異、進化,再加上日本的天然缺陷(靈魂不入輪迴、大部分為靈魂上一世都是畜生),所以有非常多的動植物甚至人都發生了變異,成為了妖魔。

由於它們都是受了八歧大蛇散發的妖氣才成為妖魔的,所以先天就受八歧大蛇的控制,這也方便了八歧大蛇實施它的計劃。在中土漢朝中期時,它就控制這些妖魔在已經發展出一定人口和文化的日本肆虐,接受日本人的供奉和祭祀,這樣一來,就獲得了大量的信仰之力,它也利用本命元珠吸收這些信仰之力,在體內結成禁制,消磨三神器器靈的力量,因為散發了大量的妖氣,所以八歧大蛇的恢復速度又減慢了不少。

有的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直接用法力煉化不就行了嗎?其實這種看法太淺顯。

信仰之力,是每個生靈的靈魂中產生的,屬於靈魂之力。當生靈對某個事物,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甚至可以是一塊石頭、一把劍,太陽、月亮・・・・・・任何事物產生愛、恨、尊敬、恐懼等情緒波動時,靈魂中就會產生一股力量,通過冥冥之中的聯繫,作用於這個事物上。

這種力量就是信仰之力。

信仰之力屬於靈魂力量的一種,所以可以作用於精神、元神、甚至於靈魂,上古時期的大神通者發現了信仰之力的作用,通過長時間的研究,創出了很多運用信仰之力的功法:道教和魔教收集信仰之力來煉製分身;佛教聚集信仰之力凝結金身和舍利;一些化外之民,如西方神教之類的,由於所生存的地方天地靈氣稀少,更是將信仰之道發揚光大,收集信仰之力凝聚神格,創建神國,自稱神祗,俯視眾生。

這種力量性質十分奇特,類似於執念,對於其他力量有很大的免疫性,只有用同為靈魂屬性的力量、或者奢侈一些,耗費功德之力,才能將其消滅,否則只能等待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動消失。

八歧大蛇一身作惡多端,功德是肯定沒有,罪孽業力倒是極多,所以用功德消磨信仰之力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了,不過利用信仰之力抵消信仰之力倒是有可能,所以八歧大蛇不惜耗費妖氣、拖延自己的恢復速度,催生出了千千萬萬的妖魔,為自己去收集信仰之力。

雲滄海抹去八歧大蛇元神的靈魂印記之後,那元神就呆呆傻傻,如同木偶一般,除了屬於八歧大蛇的靈魂以及已經消失,其他的力量、記憶什麼的都一點沒少,這些信息都是從它的記憶中提取出來的。

至於其他的記憶,他卻沒有吸收,因為自己的記憶和靈魂最好還要保持純淨,要是吸收了其他的靈魂和記憶,那就產生了雜質和汙染,輕則會導致心性不穩、重則會導致心神分裂、走火入魔、道心崩潰。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八歧大蛇啊八歧大蛇,你為惡多年,不修功德,氣運消散,死到臨頭卻還不自知,貪戀身外之物,終於身死魂滅。這是上天假我之手殺你呀,可惜,自此,天地間又絕一異種。”雲滄海嘆息道。

“師尊,你・・・・・・”安培晴明見雲滄海嘆息,不由得問道,卻被雲滄海揮手打斷,“沒什麼,只是見到八歧大蛇的下場,有些感慨罷了。你們記住,以後一定要多修功德,少惹因果罪孽,否則,任憑你修為蓋世,也難逃劫數!八歧大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先是解釋了一下,隨後聲音轉厲,對除了鑑真外的其他人教訓道。眾人連連稱是,表示受教。

隨後雲滄海介紹了一番八歧大蛇所遺留的寶物:這八顆本命元珠屬性各有不同,相當於八顆內丹,裡面蘊含了八歧大蛇大半的修為。

而那個皮囊,則是八歧大蛇的胃囊。八歧大蛇為上古妖獸修蛇和九嬰的後裔,自然繼承了雙方的異能,它也算天賦異稟,將兩種天賦都發揮得頗為出色:天生八首使它能夠同時掌握八種屬性,練出八顆不同屬性的本命元珠;繼承自修蛇的吞噬之力也被他與本身的異能改良,形成了可以八首合一而施展的絕招“吞噬天地”。

修蛇又叫巴蛇,天生善於吞噬,一隻筷子大小的幼年巴蛇就可以吞下一隻大象,這都是因為它們體內天生自成空間,可以將獵物吞入後慢慢消化,所以才有“巴蛇吞象”的典故。

八歧大蛇身為修蛇後裔,體內當然也有這種天生空間,而且這種神通作為攻擊絕招外,還有第二個作用,作為空間法器,裝載物品。這種空間會隨著實力的提升而越發巨大廣闊,而且由於是存在於自己的體內,所以異常安全,誰也無法偷盜。

八歧大蛇的體內空間,就依附在了這個胃囊上,裡面裝載了八歧大蛇多年來收集儲存的各種煉器材料、功法秘籍、天材地寶、法寶丹藥・・・・・・等等等等,數量極其巨大幾乎頂上一個大門派的全部庫存了。

這一下,雲滄海他們可以說是發達了,今後幾百上千年的物資都不缺了。不過雲滄海卻沒有將裡面收穫的數量告訴別人,因為這些收穫太過巨大,很容易惹人眼紅,要是傳了出去,被那些心性不端的對手知道,恐怕會引起覬覦。

收拾完這些後,雲滄海又用手中的胃囊將八歧大蛇的屍體收走,對於八歧大蛇遺留的元神和肉身,他還另有妙用。然後眾人又打掃了一番戰場,擒拿、驅逐、殺死了剩下的妖魔,施法恢復了富士山的地貌,避免地質不穩、引起日後火山的連續爆發,造成罪孽。然後打坐調息,恢復這一戰消耗的法力和受的傷害。

等著一切都做好後,眾人就啟程返回日本當時的首都――平安京。

雲滄海一行人帶回來的消息,震驚了日本朝野上下,困擾日本多年的妖魔作亂,其幕後黑手居然是傳說中的八歧大蛇!還好,神尊大人和鑑真聖師除掉了,以後妖魔之患就會漸漸消除了!

此等消息,自然是要昭告天下的,日本上下紛紛慶賀這一大好消息,甚至出錢修建了眾多的廟宇,祭拜雲滄海和鑑真,而云滄海和鑑真也因此收穫了大量的信仰之力,這卻也是意外之喜了。

“還好這妖魔已經被神尊和聖師除掉了,以後我國就會安生許多了。”天皇恭敬的對雲滄海和鑑真感謝道。這一代的天皇叫靈武,是中土人與日本人的混血,本來他因為血統的不純粹,被皇室和大臣抵制,是無法登基的。可是由於雲滄海和鑑真的大力支持,最終力排眾議,成為了新一代日本天皇,所以靈武天皇十分尊敬和感激雲滄海和鑑真。

“降妖伏魔、保一方平安,這是我等修道人的應做之事,也是身為陰陽教上代教主和護國法師的職責所在,我等自然義不容辭。陛下只要盡力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自然會得到臣民的尊敬和愛戴,國家也會繁榮昌盛。”雲滄海和鑑真謙虛了一番。

然後雲滄海又說:“還有,日本國土狹小,土地貧瘠,人民未開化者甚多,要想發展,還需向中土神州靠攏,那裡是大陸文化和財富的發源地,只有融入其中,才會保證國家的強大,所以,國策必須要堅持。”

“您是說,十年前制定的《種族融合》國策?”靈武天皇面露難色,“大臣和底層民眾自然很願意,甚至對成為大唐的藩國也很感到榮幸。可是如今大唐看不上我們這偏邦小國,我曾經多次上表祈求歸附,卻一直沒得到確切回覆。大唐只是要求我們按時朝貢,保證對中央****的禮數,卻沒同意讓我們歸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中土自古留傳下的一句話,如今日本國雖然漢、日混居、通婚,甚至已經出現了上百萬了混血兒,但是畢竟還有一部分純種的日本人,要是日後歸附了,又掀起叛亂,那天朝上國的面子往哪兒擱?所以在種族融合沒有完成徹底前,大唐自然會感到不放心。”雲滄海說到。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反衰",此乃天地至理,即使強大如大唐王朝也是一樣。

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這只是這只是凡人的記載,實際上在,李淵得到了以禪宗為首的佛門勢力支持,更兼其秉承改朝換代的天地氣運,身具帝王之氣,這才有了掃蕩群雄,爭霸天下的實力。

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廢楊侑為希國公,閒居長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滅亡,立國共三十八年。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但是,李淵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前朝舊臣和投降的對手,而且除了中原勢力外,又藉助了草原外族力量的幫助,這些蠻族在中原征戰時殺戮了大量黎民百姓,故而折損了自身以及唐王朝的氣運,註定了日後要受外族侵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但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753年,鑑真和雲滄海東渡日本,開闢海外基業。

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內鬥,王皇后為了與蕭淑妃爭寵,主動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后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后。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后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諡號武則天.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后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后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這幾次戰爭產生了大量難民,雲滄海趁機派出了大量船隊將他們接到了日本,兩地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深。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鑑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雲滄海和鑑真早就推算出了這一結果,故而指示大明寺向朝廷捐出了大量土地和金銀(這些年所受的香火和捐獻數量頗豐),又派出一位長老深夜潛入皇宮,向武宗託夢,表示出家人無意參與紅塵瑣事,只求安心修煉,並且現出了兩瓶丹藥,一瓶可以增強精氣,一瓶可以去除毒素,百毒不侵,作為酬謝,只求武宗不要為難天下佛門。

武宗醒來後,看到了床頭的兩瓶丹藥,嚇出了一身冷汗,暗想:這些和尚出入皇宮如若無物,那刺殺朕還不是易如反掌?所以,滅佛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也是佛門的損失減到了最少,後來此事流傳了出去,各派修真者紛紛稱讚大明寺宅心仁厚,大明寺的聲望進一步高漲。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由於收到了以大明寺為首的佛門支持,所以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唐末的****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

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

895年,日本用舉國之力、暗中還藉助了陰陽教和律宗的勢力,進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經查實,日本實有人口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六千七百八十四人,而且已經再也找不到一個純種的日本人,而且飲食習俗、文化禮儀方面也幾乎跟中土人士一模一樣,至此,雲滄海多年前定下的民族融合之策已經圓滿成功,中土人與日本人已經實現了融合。

第二年,天皇派使節前往大唐,自稱為海外移民之國,在外漂泊數百載,今日祈求歸附。當今的大唐雖然衰弱,但是好歹還是保持了一點兒盛唐時期開放豪邁、兼容幷蓄的風貌,在派人查實,日本國民目前卻實都是中土人士的後代,而且兼併海外藩國,也算是開疆擴土,所以朱全忠還是同意了這一件可以增加他聲望的事,終於接受了日本的歸附,改日本為海州,封天皇世代為海州郡王,永鎮海外。

在做成這件事後,天降功德,大多數落在了雲滄海和鑑真身上,其餘落入了兩國參與此事的人身上,因為日本併入中土,認祖歸宗,實現了民族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的一員,此後兩國對峙,相互傷害的事就基本不會發生,至多也就是內部矛盾了。這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了以後的很多殺戮,所以天降功德以獎勵對此作出貢獻的人。雲滄海和鑑真是主要推動著,所以佔了七分,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決策者,所以佔了一分,其餘人等共同分享了剩下的二分。

“原來如此,那朕就要一直堅持下去,哪怕是五十年、一百年,也一定要完成這個目標,否則我等永遠都是化外之民,不入中央正朔。”靈武天皇從小就因自己的混血兒身份受到排擠,自然不排斥漢、日之別,反而對於種族融合極為感興趣,他也非常向往母親所說過的大唐盛世、****上國、萬國來朝的景象,所以對雲滄海的提議異常堅持。

“既然陛下有此決心,我陰陽教和律宗上下自然會全力支持,助陛下完成大業!”雲滄海和鑑真都是這項政策的有力推動者,現在看到靈武天皇下了決心,立刻表示絕對的支持。

走出皇宮的大門,雲滄海眯著眼睛看著天空的太陽,嘴角一絲微笑逐漸擴大,最後變成了狂笑,“日本、日本?哈哈哈哈,不久之後,再也不會有日本這個噁心的名字了!哈哈哈哈哈哈!”旁邊的人都敬畏有好奇的看著他,暗想神尊大人今天莫非是有了什麼喜事,要不然怎麼會如此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