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臨得很像,一脫帖就又成自由體了,如何做到學以致用?

不玩手機難啊


其實出現這種囧況的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臨摹書法的層次低,還沒有達到背臨或意臨的境界。



如果我們達到數百或千字以上範字的背臨水準。在我們集字習作或創作甚至日常生活工作單位書寫中能夠立即將儲存在大腦中的字調用,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題主所謂的情況了。


如果對一個優美的範字能夠達到背臨的水平,我們在任何時候,不用翻看字體帖,遇到需要這個字的時候,立即就能將其惟妙惟肖,形神俱似的背臨出來,達到這樣的水平的字通過幾年的積累,還會擔心寫不好嗎?

我們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為書法家的,還有王鐸的臨摹學習的方式也資我們參考。



學習書法做到心中有數和學以致用,無非如此。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規律,掌握一家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規律和結構、章法規律,然後依照這些規律或法則去書寫,也不至於把字帖還給老師,我還是迴歸原來的我。


我們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為書法家的,還有王鐸的臨摹學習的方式也資我們參考。 還有成親王的書法就是在藉助柳公權楷書的規律變化出新,形成自己的書風的。我們看上圖作品,是否有柳公權書法的影子。

至於田英章和盧中南的學習方法,也可以啟發我們如何學習書法。




翰墨書道


會有這種現象出現,但只是離開字帖時寫的不如臨帖時寫的規則罷了。這是人人都會有的經歷。臨帖時如果真的臨的很象,脫離了字帖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要改善的方法,一是在臨帖時,儘量做到把字看清楚,記住各個筆畫的起止要點,位置安排。在下筆以後就要靠記憶來把這個字完整的一次寫完。寫完以後,再去和字帖對比,看看出入在哪裡,再重新再來。這樣對於筆法和結構能加深記憶。不要看一筆寫一筆。有的人甚至是眼睛緊緊盯著字帖,而不看手中筆的運行。這會養成嚴重的依賴,以至於如你所提的問題一樣,離開了字帖便不知道怎麼寫。

第二,臨帖的目的是最終離開字帖。要離開字帖,便要掌握中的筆法與結字的規矩。怎麼才能得到筆法?臨的相象了,就能得到筆法。所以臨帖要儘量的象,只有在相似中,才能體悟出筆法來。字的結構,只是做為學習規矩的參照。把結構中的揖讓向背,上覆下載,收縮放縱的關係瞭然於胸,對將來離開字帖進行創造,便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按著套路來,心中有數,手下有活,便能揮運自如。



第三,臨帖時不能摻合進自己的想法。字帖中怎麼寫,你就怎麼寫。不要說字帖中的這個筆畫有點短,我給他加長一點,那個筆畫有的瘦,我給他長點肉。如此這般的就是不按著字帖中的寫,這樣就不是在臨帖學習了。臨帖就是亦步亦趨。

當規矩爛熟於心,揮運精妙於手,此時就不能再依賴於字帖,不敢趕雷池半步。要放開手腳,大膽的進行嘗試 。這時再按著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去進行書寫,便能生出新意。也就達到了學習書法的目的。

最後說一點,就是手腳的放開。

放開手腳的時機,是在精熟以後才能去做的事。有的人皮毛還未及,便急於創造。甩開膀子的蠻畫一氣,流於野蕩的歧途。這是手腳放得早。而與此相反的,則是循規蹈矩,死死抱著字帖不放手,以至於終老而在寫他人的字。成為俗書。


子衿tjk


臨帖,也可歸納為:初為平正,後務險絕,復歸平正,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經驗之談,又有入帖與出帖之說。

入帖與出帖,又可分生、熟、生三個階段,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第一階段的“生”~入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趨步趨驅,看一筆 寫一筆,是很多人的臨帖狀態,這一習慣甚至會伴隨始終(即使是名家)。

題主問題的癥結,即是尚處於這一階段。處於只識筆法,不了然結構的生手層次,所以會出現扔開帖大腦就一片空白狀況。改善方法就是一個字“練”,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漸加深大腦中的映像與手的機械記憶。不要急於脫帖嘗試。

第二階段的“熟”,主要集中於對結體的認識加深上。相對筆法熟練後,自然會上升到對結構形似的追求,在搭配準確度上下功夫。處於這個階段,總算可體會到一點臨帖的樂趣了,可稍微進行脫帖嘗試了,但還是會遇到寫帖中有的字尚可,沒有的就會形成自由體的尷尬境況。這時,還是一個字“練”,找到結字規律,形成一種潛意識的下筆準確感,也是提高“眼力”的積累時期。

第三階段的“生”,也就是融會貫通,能於闇熟於胸之字行間發現新意,於點畫處順己意、結體間合法度、章法映帶出於自然……。隨手寫來,無不快意沉著!此時,自然可脫帖,萬不可強求,其關鍵還是一個“練”字。




臨池管窺


這個問題很普遍。

很多人在學書法的時候,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臨帖很像,離開字帖就又迴歸起點。很苦惱,甚至都懷疑臨帖有沒有用。從臨帖到出帖這個節點在哪裡呢?

就這個問題,我舉例說明。

當代書壇有個陳忠康。他就很重視書法的臨帖,所以他的書法理論中,對於臨帖的問題,說的很多。至於怎麼臨,這是個枯燥的問題,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我想說的是,陳忠康如何實現從臨帖到出帖的過渡呢?很簡單,就是背。把這個字背下來。從筆法到結構,完全背下來,背熟,背牢。很多人說陳忠康的作品有很多古人的影子。其實正說明了,他在書法上用功很深。

你看到僅是他背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他印在了腦子裡。他就像一個回收站,把自認為很好的古帖統統吸收過來,放到自己的回收站裡。隨用隨取。

所以說,臨帖很像,已脫帖就忘的一乾二淨的話,說明了沒有完全記住這個字,也可以說就沒背過,沒有進行強化記憶。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老說自己語感不強。說自己語感不強的人,肚子裡沒有多少現成的文章。

回到書法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如何學以致用,就是一字背。背的多了,你自己就有現成的字了,創作起來水到渠成。

我是堯堯1978.希望我的解答能有用。碼字辛苦,歡迎留言、評論、轉發。


堯堯1978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想起前幾天一位朋友向我請教,他的孩子上課很認真,老師講的也聽的懂,但就是考試考不好。

出現這樣的問題,說明理解能力還是不錯的,但欠缺的是消化能力,不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有點類似《天龍八部》裡段譽初學六脈神劍,時靈時不靈。

回到問題,建議題主:

1、多背帖。合上法帖,依靠記憶來書寫,背帖時要求大的相似,不必糾結於細節。

2、進行集字訓練。將法帖中的一些字找出來,組合成新詞來進行創作,逐漸增加字數,直至集字成篇。

3、依據法帖的風格,書寫不同的內容,再與原帖比較,找出風格不統一的地方,不斷改進。

4、找一些書法大家根據原帖臨習的作品,看這些書家是如何學習原帖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還是要深入臨帖,因為你的境界和技法還沒達到出帖的條件。

題主說的臨帖臨得很像,我要問一問題主:很像,到底有幾分像?如果不到七分像,硬要出帖,那是不可以的。

關於如何出帖之問題,這是不少書家在學書過程中遇到的共同的難題。具體難到什麼程度?可以說是難到“難於上青天!”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僅題主參考之。

對臨到五六分像是,可以嘗試背臨和意臨。對臨,背臨,意臨,這三個過程須八到十年的時間。正常情況下,完成對臨,背臨,意臨的過程後,字就達到七分像了。達到七分像,就可以考慮出帖了。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真正到了這個時候,題主就成書法家啦!

嘗試出帖前,可先集字創作。學書法,集字創作的過程也十分重要,現代和當代的書法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如:民國的胡漢民一直臨漢《曹全碑》,可以說,他的《曹全碑》臨得可稱上品,而他創作時,就是先集字的,就是後來寫作品,也是把《曹全碑》隨身帶著作參考的。

學書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書法,急於求成不可取,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另外,在臨帖前,臨帖後,還要認真讀帖,認真領悟,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快。

關於如何讀帖,讀帖讀什麼的問題,昨天我已作答,今天不再重述。若題主有興趣,可到我個人主頁瀏覽。


中州耕牛堂主



山城木子1


書法的學習者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個瓶頸。臨帖很像只是做到了臨帖的一半功夫,臨的像固然重要,但不是目的。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古人書法用筆、結體之成功的經驗。在臨習這個過程中要有目的的記住古人對於字體的組合規律,也就是偏旁部首的在不同字中的應用方法。在以後的創作中可以借鑑應用這些記憶從而以古人的方法去組合帖中沒有出現過的字體或是字序,不要信手為筆草率事之。再者可以臨完法帖後立刻就寫與原帖不想幹的內容(比如抄報紙上的內容,古人不會組合像特朗普、奧巴馬之類的詞組)如此經過記憶的轉移加深對臨帖的運用能力。

最後,即便是可以用某帖的結字、用筆的方法來書寫各種內容了也不是書法的最終目的。最終是經過學習訓練來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書寫藝術風格。是謂:用筆千古不易,而結字因時相傳。

舉例:二王體系內的法書影響了以後的諸多書家,雖各自成面貌,但筆法一脈相承,不論真草行楷概莫能外。如懷素、孫過庭,蘇東坡、米黼、趙孟府等都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與面貌,仔細觀察又都有二王的法度是也。故,出帖不應該是能以某家的風格寫不同內容的漢字,而是通過法帖掌握書法藝術的規律,從而建立自己的藝術體系。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拋磚贅言。還請眾方家指教。學生鞠躬致謝


超哥大道至簡


臨帖不是去模仿,而是我們要去對帖子上的字體結構,運筆等等進行分析和加以學習。

而臨帖很像,一脫帖子又一覺回到解放前,那隻能說明在臨帖的時候更多的只是注重形似,沒有認真揣摩帖子的特點和精髓,所以臨帖時,我們需要先學習和了解帖子的創作特點,以及背景等,認真探索帖子上的特點為什麼會是這樣,運筆有什麼技巧,久而久之,加以熟悉後,那麼你脫帖後,書寫出的作品每一筆每一畫就算是像,那也是有板有眼,就是那句話說,行家一出手,便只有沒有。


歷史小曉生


有幾種可能。一是沒完全用心進去

二是臨了不適合自己的字帖

三是臨得時間短,還沒完全得到字帖的東西

四是用心太雜,同時臨得過多了。

不同情況採取不同辦法吧,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