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临得很像,一脱帖就又成自由体了,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不玩手机难啊


其实出现这种囧况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临摹书法的层次低,还没有达到背临或意临的境界。



如果我们达到数百或千字以上范字的背临水准。在我们集字习作或创作甚至日常生活工作单位书写中能够立即将储存在大脑中的字调用,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题主所谓的情况了。


如果对一个优美的范字能够达到背临的水平,我们在任何时候,不用翻看字体帖,遇到需要这个字的时候,立即就能将其惟妙惟肖,形神俱似的背临出来,达到这样的水平的字通过几年的积累,还会担心写不好吗?

我们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为书法家的,还有王铎的临摹学习的方式也资我们参考。



学习书法做到心中有数和学以致用,无非如此。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规律,掌握一家书法的点画线条造型规律和结构、章法规律,然后依照这些规律或法则去书写,也不至于把字帖还给老师,我还是回归原来的我。


我们知道米芾就是靠集古而成为书法家的,还有王铎的临摹学习的方式也资我们参考。 还有成亲王的书法就是在借助柳公权楷书的规律变化出新,形成自己的书风的。我们看上图作品,是否有柳公权书法的影子。

至于田英章和卢中南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学习书法。




翰墨书道


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但只是离开字帖时写的不如临帖时写的规则罢了。这是人人都会有的经历。临帖时如果真的临的很象,脱离了字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要改善的方法,一是在临帖时,尽量做到把字看清楚,记住各个笔画的起止要点,位置安排。在下笔以后就要靠记忆来把这个字完整的一次写完。写完以后,再去和字帖对比,看看出入在哪里,再重新再来。这样对于笔法和结构能加深记忆。不要看一笔写一笔。有的人甚至是眼睛紧紧盯着字帖,而不看手中笔的运行。这会养成严重的依赖,以至于如你所提的问题一样,离开了字帖便不知道怎么写。

第二,临帖的目的是最终离开字帖。要离开字帖,便要掌握中的笔法与结字的规矩。怎么才能得到笔法?临的相象了,就能得到笔法。所以临帖要尽量的象,只有在相似中,才能体悟出笔法来。字的结构,只是做为学习规矩的参照。把结构中的揖让向背,上覆下载,收缩放纵的关系了然于胸,对将来离开字帖进行创造,便形成了一定的套路。按着套路来,心中有数,手下有活,便能挥运自如。



第三,临帖时不能掺合进自己的想法。字帖中怎么写,你就怎么写。不要说字帖中的这个笔画有点短,我给他加长一点,那个笔画有的瘦,我给他长点肉。如此这般的就是不按着字帖中的写,这样就不是在临帖学习了。临帖就是亦步亦趋。

当规矩烂熟于心,挥运精妙于手,此时就不能再依赖于字帖,不敢赶雷池半步。要放开手脚,大胆的进行尝试 。这时再按着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去进行书写,便能生出新意。也就达到了学习书法的目的。

最后说一点,就是手脚的放开。

放开手脚的时机,是在精熟以后才能去做的事。有的人皮毛还未及,便急于创造。甩开膀子的蛮画一气,流于野荡的歧途。这是手脚放得早。而与此相反的,则是循规蹈矩,死死抱着字帖不放手,以至于终老而在写他人的字。成为俗书。


子衿tjk


临帖,也可归纳为:初为平正,后务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经验之谈,又有入帖与出帖之说。

入帖与出帖,又可分生、熟、生三个阶段,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生”~入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趋步趋驱,看一笔 写一笔,是很多人的临帖状态,这一习惯甚至会伴随始终(即使是名家)。

题主问题的症结,即是尚处于这一阶段。处于只识笔法,不了然结构的生手层次,所以会出现扔开帖大脑就一片空白状况。改善方法就是一个字“练”,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逐渐加深大脑中的映像与手的机械记忆。不要急于脱帖尝试。

第二阶段的“熟”,主要集中于对结体的认识加深上。相对笔法熟练后,自然会上升到对结构形似的追求,在搭配准确度上下功夫。处于这个阶段,总算可体会到一点临帖的乐趣了,可稍微进行脱帖尝试了,但还是会遇到写帖中有的字尚可,没有的就会形成自由体的尴尬境况。这时,还是一个字“练”,找到结字规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下笔准确感,也是提高“眼力”的积累时期。

第三阶段的“生”,也就是融会贯通,能于闇熟于胸之字行间发现新意,于点画处顺己意、结体间合法度、章法映带出于自然……。随手写来,无不快意沉着!此时,自然可脱帖,万不可强求,其关键还是一个“练”字。




临池管窥


这个问题很普遍。

很多人在学书法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临帖很像,离开字帖就又回归起点。很苦恼,甚至都怀疑临帖有没有用。从临帖到出帖这个节点在哪里呢?

就这个问题,我举例说明。

当代书坛有个陈忠康。他就很重视书法的临帖,所以他的书法理论中,对于临帖的问题,说的很多。至于怎么临,这是个枯燥的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我想说的是,陈忠康如何实现从临帖到出帖的过渡呢?很简单,就是背。把这个字背下来。从笔法到结构,完全背下来,背熟,背牢。很多人说陈忠康的作品有很多古人的影子。其实正说明了,他在书法上用功很深。

你看到仅是他背的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他印在了脑子里。他就像一个回收站,把自认为很好的古帖统统吸收过来,放到自己的回收站里。随用随取。

所以说,临帖很像,已脱帖就忘的一干二净的话,说明了没有完全记住这个字,也可以说就没背过,没有进行强化记忆。

很多人在学英语的时候,老说自己语感不强。说自己语感不强的人,肚子里没有多少现成的文章。

回到书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如何学以致用,就是一字背。背的多了,你自己就有现成的字了,创作起来水到渠成。

我是堯堯1978.希望我的解答能有用。码字辛苦,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堯堯1978


看到这个问题,不由想起前几天一位朋友向我请教,他的孩子上课很认真,老师讲的也听的懂,但就是考试考不好。

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欠缺的是消化能力,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点类似《天龙八部》里段誉初学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回到问题,建议题主:

1、多背帖。合上法帖,依靠记忆来书写,背帖时要求大的相似,不必纠结于细节。

2、进行集字训练。将法帖中的一些字找出来,组合成新词来进行创作,逐渐增加字数,直至集字成篇。

3、依据法帖的风格,书写不同的内容,再与原帖比较,找出风格不统一的地方,不断改进。

4、找一些书法大家根据原帖临习的作品,看这些书家是如何学习原帖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还是要深入临帖,因为你的境界和技法还没达到出帖的条件。

题主说的临帖临得很像,我要问一问题主:很像,到底有几分像?如果不到七分像,硬要出帖,那是不可以的。

关于如何出帖之问题,这是不少书家在学书过程中遇到的共同的难题。具体难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难到“难于上青天!”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仅题主参考之。

对临到五六分像是,可以尝试背临和意临。对临,背临,意临,这三个过程须八到十年的时间。正常情况下,完成对临,背临,意临的过程后,字就达到七分像了。达到七分像,就可以考虑出帖了。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础上,加上三分自己的东西。真正到了这个时候,题主就成书法家啦!

尝试出帖前,可先集字创作。学书法,集字创作的过程也十分重要,现代和当代的书法家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如:民国的胡汉民一直临汉《曹全碑》,可以说,他的《曹全碑》临得可称上品,而他创作时,就是先集字的,就是后来写作品,也是把《曹全碑》随身带着作参考的。

学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书法,急于求成不可取,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另外,在临帖前,临帖后,还要认真读帖,认真领悟,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快。

关于如何读帖,读帖读什么的问题,昨天我已作答,今天不再重述。若题主有兴趣,可到我个人主页浏览。


中州耕牛堂主



山城木子1


书法的学习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个瓶颈。临帖很像只是做到了临帖的一半功夫,临的像固然重要,但不是目的。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古人书法用笔、结体之成功的经验。在临习这个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记住古人对于字体的组合规律,也就是偏旁部首的在不同字中的应用方法。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借鉴应用这些记忆从而以古人的方法去组合帖中没有出现过的字体或是字序,不要信手为笔草率事之。再者可以临完法帖后立刻就写与原帖不想干的内容(比如抄报纸上的内容,古人不会组合像特朗普、奥巴马之类的词组)如此经过记忆的转移加深对临帖的运用能力。

最后,即便是可以用某帖的结字、用笔的方法来书写各种内容了也不是书法的最终目的。最终是经过学习训练来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书写艺术风格。是谓: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因时相传。

举例:二王体系内的法书影响了以后的诸多书家,虽各自成面貌,但笔法一脉相承,不论真草行楷概莫能外。如怀素、孙过庭,苏东坡、米黼、赵孟府等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面貌,仔细观察又都有二王的法度是也。故,出帖不应该是能以某家的风格写不同内容的汉字,而是通过法帖掌握书法艺术的规律,从而建立自己的艺术体系。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抛砖赘言。还请众方家指教。学生鞠躬致谢


超哥大道至简


临帖不是去模仿,而是我们要去对帖子上的字体结构,运笔等等进行分析和加以学习。

而临帖很像,一脱帖子又一觉回到解放前,那只能说明在临帖的时候更多的只是注重形似,没有认真揣摩帖子的特点和精髓,所以临帖时,我们需要先学习和了解帖子的创作特点,以及背景等,认真探索帖子上的特点为什么会是这样,运笔有什么技巧,久而久之,加以熟悉后,那么你脱帖后,书写出的作品每一笔每一画就算是像,那也是有板有眼,就是那句话说,行家一出手,便只有没有。


历史小晓生


有几种可能。一是没完全用心进去

二是临了不适合自己的字帖

三是临得时间短,还没完全得到字帖的东西

四是用心太杂,同时临得过多了。

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吧,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