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历史上枭雄多不胜数,在三国中,最想当皇帝的是刘备,最想统一天下的是曹操,至于孙权只要没人欺负,怎么都行。而像曹操这样备受争议的人却在少数。他是“奉天子以令下臣”的阿瞒,他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领袖,更是“宁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还是不能一统天下呢?三国时期,曹操是数一数二的枭雄。他有野心,有谋略,这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一统北方。当然,凭他的实力,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就在快要胜利的时候,却输的一败涂地,他究竟算错了哪一点,到底缺了什么?

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快速占据北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得到了很多有地位的人支持,其中大多都是豪族地主阶级。这一类型的人,可不是那些区区小地主能比的。自东汉以来,他们就控制着地方权利,可见其背后的势力与积累下来的财产。可能是传统遗留下来的毛病,这些豪族地主全部都是唯利是图的人,所以当曹操拿下荆州的时候,那些江东等本地的豪族地主才那么容易投降倒戈的。

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其实,若是按照这种形势发展的话,得到豪族地主支持的曹操应该很快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但是,他漏掉了一点,那就是士族和老百姓的支持。当初,曹操率领83万军队南下,而那时候的刘备只是在士族和社会底层百姓的支持下,坚定反抗着,东吴也是如此。比如,黄盖、鲁肃以及周瑜等将士都是属于士族阶层的,可见他们之间实力上的差距。然而,曹操在豪族地主的支持下,逐渐改变了对百姓的态度,他开始视百姓疾苦、士族前途如粪土,视豪族地主的利益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得到老百姓和士族的支持,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失败。

“曹操缺仁义”

曹操这个人,虽有雄才大略,但是在仁义方面却显得格外缺乏,而刘备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略胜他三分。自汉代以来,儒家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一度占领了统治地位。儒家学说主张仁政爱民,认为这样才是大势所趋,才能得到天下众人的归顺与爱戴。但是,曹操偏偏与其背道而驰,他杀人不眨眼,视人命如草芥。

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公元一百九十三年,曹操为了报仇屠杀徐州城,不管男女老少,十万百姓皆死于他之手。在后来的官渡之战,袁绍部下有七万多士兵投降,可惜曹操却将其全部杀之。在百姓看来,他的种种作为都是暴君的行径。而和他相比,刘备可是仁慈多了。因此,当刘备败退新野的时候,不仅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受到了十万民众的追随。在他们的心里,曹操是暴君的象征,若是让他做了这天下之主,那么有他们百姓安宁的份吗?如果是换成曹操败退新野,想必没有百姓愿意跟随他吧。

“曹操的傲慢”

曹操除掉袁绍这个绊脚石之后,顺利统一北方。后来,他又在乌桓大获全胜,这可让他得意坏了,自此之后便开始骄傲自大起来,觉得统一天下不过是转眼间的事情。当时,孙权和刘备加上一起才十万人,而曹操呢,灭掉袁绍之后,又扩充了几十万,再加上他原来的六十万大军,实力之悬殊显而易见,也难怪他骄傲自满了。

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除此之外,曹操身边的郭嘉也死了,要知道,没了这个旷世奇才的提点和帮助,曹操一定会更爱出错。还有旬彧,旬彧的死或多或少跟曹操后期的野心膨胀脱不了关系。旬彧心中一直是忠心于汉室江山,因为发现曹操的野心,觉得违背了自己当初的美好设想,最后才郁郁寡欢病死,还有典韦过早的死去。与此同时,再加上年龄的不断增长,曹操心中的顾虑也越来越多,再也不能像当初一样果断地做出决策,战略布局也不如当初那般详细正确了。

三国中,曹操武将众多谋士最全,为何还是败了?

按道理来说,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对上孙刘的十万联军,应该很容易就能取胜。但是到了关键时刻,曹操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这个错误,让他自己的统一大业付之东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骄傲自满,在武力有余的情况下失去了进取的精神,再加上智囊的离开,让他更加无从下手。

因此,曹操虽然占据了天时,但是在地利人和这两方面十分缺乏。而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缺乏这两样的枭雄是无法得到这君主之位的,特别是人和。总而言之,官渡之战的成功告诉我们,曹操是中原霸主,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则告诉我们,他也只能做一个中原霸主。回顾三国三大势力,曹操身边武将众多,谋士也是最为齐全:二荀郭贾程。但年轻便一句:宁愿我负天下人,而不愿天下人负我。过早的高傲,赤壁的大意,最终身死让司马懿家族捡了一个大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