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變成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即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為市場服務的手段或實現某種特別技能的手段。

我今天要強調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生命質量”。並且要很決斷地說:我們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

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也就是說,教育應當把培養優秀的人性、培養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

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中國從孔夫子開始(他是一位大教育家),就把培養人作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學為人、學做人。換句話說,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職業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

這點,李澤厚在和我的對話當中曾用哲學語言表述,說我們應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體與倫理本體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體為第二目的。我們培養學生,當然也要培養某些技能,比如當醫生、當律師的職業技能,但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應是培育倫理本體、情感本體,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完整的入,這才是教育的根本。這恰恰是當年孔夫子強調的,他強調教育在學做人、學為人,這是中國教育非常優秀的傳統,我們應當迴歸這個傳統。

那麼,提高生命質量的關鍵是麼?如果必須用一句話問答,那麼,我要說,這就是要使人瞭解生存的意義與人生的根本,從而確立人的靈魂維度。

現在,不光是我們中國、美國很多學校也有這個問題,就是讀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書、學了一些技能,但走出校門時卻不知人生的根本是甚麼。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

,他們的教材很多含有人文教育的內容,但他們愈來愈重視技能的教育,同樣忘記人生的根本。我在美國十幾年,很喜歡讀幾個美國散文家的書,像愛默生、梭羅的散文。

愛默生的思想影響整個美國,他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他說:人生唯一有價值的,是有活力的靈魂。他還說過一句更絕對的話,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是一切。

靈魂的健康和靈魂的活力,這就是生命的質量。這個意思,我再用另外一位歷史學家、哲學家的語言來表述,這就是史賓格勒寫的《西方的沒落》這本書所闡述的觀念,這本書講了一個意思,就是人的建設關鍵是靈魂的建設,也就是人文維度即靈魂維度的確立。

如果只有知識和技能,那麼人還是平面的,只有長度和寬度;人類知識愈來愈多,寬度和長度增長了,但是缺少一個東西,即缺少第三維度,這第三維度就是人文維度;只有具備了第三維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體的。生命質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內在深度,具有完整的立體的生命。

靈魂:人的第三維度

一個只有生命長度、寬度的人,跟一個既有生命長度寬度,又有深度的人的生命質量是不一樣的。人與人的差別最根本就是生命質量的差別,就是第三維度的差別。

這第三維度就是靈魂的維度。史賓格勒道破這一點,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情境下,特別是全球化、高度現代化的情境下,更顯得重要了。也就是說,一個卓越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有深厚的一面,比如說,他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歷史眼光、道德素養、良知體系、審美能力、生活態度,還有他的人格水平等,這些就是人深厚的一面,就是第三維度。

錢穆

生用更簡明的語言來表述這個問題,他用中國的哲學語言表述。中國古代認識論中早就有格物致知的命題,從《禮記·大學》到《朱子語類》(朱熹)、《傳習錄》(王守仁),都講格物致知,錢穆則提出另外一個概念:
格心就是去領悟、去感覺、去叩問,甚至去創造。

格心

就是對心靈有高度的敏感,並去感悟心靈,創造心靈,不僅要去擁抱善,而且是要去創造善。是看不見的,技能技術是看得見的,但看不見的東西,不可視的素質,比可視的更重要。錢穆先生的格心概念,沒有被中國知識分子充分注意,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格物可致知,格心則可致生命的豐富精彩。格心意味著要培養人的心靈原則、心靈方向、心靈狀態,還有心靈的力量,這些都是屬
第三維度的內容。

我們中國的教育結構一直具有三個維度,既有智育、體育,還有德育。這一點,以前在大陸的時候,我沒有感受到非常重要。到了美國,我的女兒上了中學以後,才發現們怎麼缺少了一個維度呀,美國中學怎麼只有體育和智育,怎麼沒有德育呀,很奇怪。

來我的女兒告訴我,如果教會辦的學校,他們以宗教教育代替德育,但她們那個學校和教會沒有關係,也就沒有德育。

中國很早就有三維,有德育這一維,這是了不起的。問題是來我們的德育,發生了變形變質,把德育變成意識形態的教育。意識形態的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它往往帶有黨派性而沒有心靈原則與良知原則的普遍性,這樣,德育變成意識形態的殖民地,變形了。

美育:人的第四維度

中國近代思想家王國維、蔡元培還想在德、智、體三維之外開闢第四維度,這就是美育之維。王國維認為,人只有當他具備審美能力時,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

完全的人。蔡元培為了強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點,就是以美育代宗教

這個命題的意義並沒有被充份闡釋,譬如北京大學在紀念校慶的時候,並沒有把他們學校裡最精華的東西闡釋出來,像蔡元培先生的情懷、胸襟,還有

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都是精華,卻沒有充份闡釋出來,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很了不起呀。人有宗教情懷當然是好的,但宗教有不同教派,裡面往往還有紛爭,還有偏見。當然不同宗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宗教可以容納其他宗教,有的宗教則不能容納其他宗教,可是,愛美卻是人類的共同天性。

比宗教更帶有人類美好的普遍性的品格。葉聖陶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即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優秀人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種先驗模式人為刻意地鍛造。而美育正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以人的感官而言,各個部分都可以通過美育來提高它的質量。比如說眼睛。沒有受過教育是一般的眼睛,但通過教育以,就變成審美的眼睛。

一個人懂得審美,他就是非常幸福的人,他不管是讀書、看電影、看戲、觀賞大自然,都能享受審美的愉悅,而且這種審美眼睛——按照蔡元培所說——一定是超脫的,是非功利的。

歌德說:人生下來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通過教育培養審美眼睛,感官就不一樣了,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還有耳朵,馬克思所說的音樂的耳朵

,是能欣賞音樂的內感覺,音樂的語言比文學的語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音樂可直接與宇宙相通。還有口舌,口要有口德,說話要有口德,不能隨便進行人身攻擊。我批評的語言暴力,就是沒有口德。動不動攻擊人,就是缺德。不僅缺德,而且醜陋,離美很遠。感官經過美育的陶,整個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看看他是怎麼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