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該如何避免腎臟受損?看完你就懂了!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腦血管意外(週一)、糖尿病(週二)、高血壓(週三)、冠心病(週四)、骨科(

週五)、腦性癱瘓(週六)、頸肩腰腿痛、運動損傷及其他(週日)等疾病的居家康復內容,定期更新,驚喜不斷。

【居家康復第98講】糖尿病腎病是常見而難治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是造成慢性腎衰竭的常見原因,可導致尿毒症,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發生率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而增加。有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有20%~40%發生糖尿病腎病,多數糖尿病病人5年後出現運動後微量白蛋白尿,10~15年後出現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15年~25年後出現大量白蛋白尿。25年後進入腎功能衰竭期。那麼,糖尿病病人該如何避免腎臟損害呢?下面筆者就來說說。

得了糖尿病,該如何避免腎臟受損?看完你就懂了!

一、定期篩查,及早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

臨床上常將糖尿病腎病從輕到重分為5期:第一期主要是代償性腎臟功能亢進,腎小球濾過率增加,腎臟還沒有明顯的病理改變,有的患者腎體積有所增加;第二期腎臟發生了組織學上的改變,但此時有關化驗檢查還沒有陽性發現,病人也沒有什麼感覺,僅有少數患者血壓偏高;第三期開始病人已有臨床上的不正常,如蛋白尿的出現,血壓也開始增高,此階段關鍵性的化驗結果是尿中微量白蛋白分泌率(UAE)已高於20微克/分鐘(ug/min),臨床上通常把這一期腎病稱為早期糖尿病腎病(UAE:20~200ug/min或30~300mg/24h)。早期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腎病完全治癒的最後機會,若病情再進一步發展,糖尿病腎病就無法完全治癒了;第四期又稱為臨床(顯性)糖尿病腎病期(UAE大於200ug/min),進展性顯性白蛋白尿,部分可進展為腎病綜合徵,血壓可持續性升高,病理檢查腎小球病變更重,如腎小球硬化,灶性腎小管萎縮及間質纖維化;第五期,糖尿病腎病已進入晚期,即腎衰竭期,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尿毒症。因此,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篩查,做好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檢查能及早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

得了糖尿病,該如何避免腎臟受損?看完你就懂了!

建議:1、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診斷糖尿病時就應該進行尿蛋白(尿白蛋白排洩率)的檢測,以後每年均應進行復查,病程超過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開始檢測。糖尿病病人若半年內3次有2次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大於30mg/24h或更高,應進一步明確微量白蛋白升高的原因,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時,則能確診糖尿病腎病,鑑別困難時可通過腎穿刺病理檢查進行鑑別;2、由於尿常規會遺漏微量白蛋白尿,因此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管尿白蛋白排洩程度如何,至少每年應檢查血肌酐,血肌酐用來計算腎小球濾過率,以評價慢性腎病的分期情況。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早於糖尿病腎病,因此懷疑有糖尿病腎病需要同時進行眼底檢查。

二、嚴格控制血糖、血壓,糾正血脂紊亂

大量的研究表明,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水平對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久而良好地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腎病發生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下降1/3。此外,血壓升高不僅是加速糖尿病腎病進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患者心血管預後的主要風險因素。在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中,血壓對腎功能的影響更加突出。

因此,預防糖尿病腎病,要從源頭抓起,只有嚴格控制血糖,才能有效避免腎臟的損害。對於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來說,強調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的達標

得了糖尿病,該如何避免腎臟受損?看完你就懂了!

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做好飲食控制

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飲食原則:1、飲食結構合理,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多食用粗糧,且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55%~60%左右;2、每日攝入的總熱量應使患者維持接近理想體重,肥胖者可適當減少熱量,消瘦者可適當增加熱量;3、定時、定量進食,少食多餐;

4、低蛋白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不超過總熱量的15%,微量白蛋白尿者(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飲食蛋白質攝入量應控制在0.8~1.0g/kg*d體重,大量蛋白尿者及腎功能損害者應控制在0.6~0.8g/kg*d體重,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有動物蛋白為宜,減少植物蛋白攝入,如蛋白攝入量≤0.6g/kg*d,應適當補充複方α-酮酸製劑;5、清淡飲食,少油少鹽,但限鹽要具體分析,若伴有嘔吐、腹瀉時,不應過分限制鹽的攝入,需要時還需補充。

四、根據自己腎臟損害情況,及時干預

對於尚未出現腎病損害的糖尿病病人來說,應嚴格控制血糖,儘可能保持血壓正常,若合併有高血壓,應使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糾正血脂紊亂,避免使用可能損害腎臟的藥物,定期篩查,評估有無腎臟損害,及早發現早期糖尿病腎病。

對於已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應增加複查頻率,查明原因,鑑別診斷,並根據觀察指標,如血肌酐、腎小球濾過率等,評價慢性腎臟的分期情況。

得了糖尿病,該如何避免腎臟受損?看完你就懂了!

要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在下方留言評論,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延伸閱讀:

1、《 》

2、《 》

參考文獻: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5年第7卷第3期;2、《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7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