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

老胡侃三農


其實隨著大學擴招以來,考大學是越來越容易了。以前的大學入學率只有百分之十幾,現在基本上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了,這樣的升學率意味著你只要去參加高考,那麼考上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而且隨著中國新生人口的減少,但是大學還在一直擴招,那麼可要看到每年的高考分數都有所降低的。我記得我那年高考一本線是578,現在基本上五百十幾,相差樂幾十分。而且以前在農村出一個大學生,那絕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現在呢,基本上不算什麼新聞了,每年我們村就有好幾個都考上,雖然不是什麼名牌大學,但是一般的一本211,二本還是有的。去年我家鄰居的孩子就被中國人大錄取了。

而且現在國家也開始對農村的教育開始重視了,農村的教學質量也是越來越好了。現在很多大學對於農村地區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錄取率的。

但是不得不說農村的孩子和城裡的孩子相比的話,想考一個大學確實困難很多,可以看到中國的好大學,基本上被北京上海這兩個地方瓜分了,特別是北京,基本上好的地方都在這裡,而且這些好的大學對於本地戶口都有保護政策,這個也不是什麼秘密了,一般的外省考生,要六百七八十分才能上清華北大,但是本地戶口就不說了,上海的復旦,交通大學等等都是一樣。所以可以看到網上很多人都說北大是北京人的大學,復旦是上海人的大學。地方性的保護政策也就決定了外省的考生的難度。

而且對於農村地區的孩子來說,確實從小接受的教育質量和城裡的人是沒法比的,這個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農村父母拼命的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城市裡送。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城裡的孩子有時間了經常全國各地到處旅遊,還有去國外的,見識多,認識的人也不一樣。農村的孩子呢,每天就在農村什麼也沒有。都知道語文寫作文拼的就是你的見識,你的知識面。別人舉一個例子都是自己見過的栩栩如生的,農村的孩子舉一個例子都是書上看到的,老掉牙的。

而且城市的孩子有機會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競賽,但是農村的孩子你見過去參加過呢?別人從幾歲就開始培養,農村的孩子好幾歲了還在玩泥巴。

從小父母也不在身邊,這些農村的父母必須要外出打工,不然怎麼去送自己的孩子讀書,很多農村的孩子沒人管,到了十幾歲叛逆期,就開始亂搞,爺爺奶奶根本無法管。現在可以看到即使到這個社會了,據說再過幾年就要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了,但是在很多農村地區,還是有一些初中沒上完的就不幹了,很多初中高中畢業出去打工的一大把。

只能說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導致了教育的不平衡,現在農村的教育太多了,一時半會也難以解決。只是希望農村的孩子都努力點,儘量考取一個好的大學。


張家界小伍


誰來關注農村孩子的起跑線?

——以一個村子為例的農村教育問題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竟然有200多個回答,說明有很多的有識之士在關注廣大的農村地區的教育,關注那些農村的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欣慰——我也是來自於農村的,每每想起那塊生我養我、承載我兒時夢想的貧瘠的土地,每每想起那一座座留下我兒時腳步的小山丘,還有白髮蒼蒼的母親,給我打下人生底色的已經退休的我的啟蒙老師,以及那些兒時的玩伴,我都倍感溫馨。

每年春節回家,我都會和還在老家讀書的侄兒們聊天,問問學習和生活的情況,看看他們的書、他們的作業、他們的試卷,時至今日,每每想起那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鮮紅的“叉”,看他們沉迷在地電腦遊戲中的樣子,還有他們的父母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工無暇照顧教育孩子的內疚的樣子,我都倍感心痛!

我們的農村就教育,究竟怎麼了???

在城市裡,很多專家都大肆批評“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可在農村,又是誰,讓這些孩子,一生下來“就輸了”?我的判斷或許有些武斷,因為,我沒有翔實的數據來印證,但基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和一個教育者的情懷,我還是想以老家的一個村子為例,來談談農村孩子的起跑線的問題:

老家的那個存在,位於川北的農村,戶籍人口1200多人,現常住人口300多人,適齡少年兒童70多人,原村子的學校已廢棄,小學在離村子6-7公里的鎮中心小學就讀。

一、家庭教育缺乏,讓農村的孩子喪失了教育的第一個關鍵

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缺乏,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一是父母由於文化程度低,不能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這一點,由於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而有較大程度改變。試舉幾例,7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基本不識字;8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約有20%的識字;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80%以上識字,並以小學畢業(肄業)為主;90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父母,都能識字,並以初中畢業(肄業)為主;而現正在讀小學的孩子的父母,雖仍以初中畢業為主,但由於視野的擴展,對教育開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為什麼要說父母的文化程度呢?教育孩子,你總要知道怎麼教育啊?沒有文化,不知道教育的資訊,知道教育重要,可你怎樣去教育嗎?

而第二個原因,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導致農村孩子成績越來越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教育基本上以跨代教育為主。據我瞭解,例中的村子,青壯年90%以上外出務工,若非春節,平常在村子裡的都是老弱病殘。上樹的70多名學生中,都是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帶領,也就是說,90後或者00後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不識字的50後或者識字量極為有限的60後來完成,想想,這是多大的教育問題啊!跨代教育,只能滿足於吃飽穿暖,可孩子心裡的問題、學業的問題,上上一代,豈能關注到呢?

俗話說,“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都不在身邊,那家庭教育還剩下什麼呢?

我的兩個堂兄,都常年在外務工,兩個孩子,從斷奶開始,就每年只能在春節前後10來天時間能和父母相聚,房子建起來了,土房變成了樓房,可孩子的成績,卻慘不忍睹,幾乎科科不及格——知識改變命運,沒有知識的他們,怎麼去改變命運呢?

二、優秀教師流失,讓農村的孩子缺乏良師的教導

農村的學校,環境差、待遇差,連處對象都難,只好紛紛另謀出路。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我們村的學校教學質量,在全縣都鼎鼎有名,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能考上幾個大學生,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一個好老師,而這個老師,就是土生土長的我們村裡的人,他在村裡的小學,一教,就是45年。

他那是有一個機具時代性名字——民辦教師。

後來,隨著教師的招考化,一些大學生為了一個固定的工作,參加公招,於是,開始了走馬燈似的的輪換,來了一批,又走了一批,有的班級,6年下來,換了10多個老師。

老師們走哪裡去了?一部分,因為工作出色或其他原因,調到了條件更好的鎮小學或縣上的學校,有的還調到了大城市;還有的則通過各種途徑,成了公務員之類的;更有一些,直接辭職,下海經商或者外出打工。

於是,老師不停的換,學生不停地受耽擱,成績要好,你說,可能嗎?

再加上由於長時間在農村地區工作,視野會更加受限,思想觀念難免會越陳舊,農村也需要“大國良師”的呼籲會逐漸的更加強急切。

三、教育資源匱乏,讓農村的孩子少了許多教育的機會

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希望我能再要一個孩子,他們說,你沒時間帶,送回來,我們給你帶。可你們是否知道,城裡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教育機會,差距有多大嗎?

1.城裡,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興趣班(我不是說這些班在教育中有多重要,但在一定時間段內,誰敢否認這些班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些輔導班,可以教給孩子更多的知識,比如所謂的奧數,政府層面一直叫停,民間卻已然成風,為什麼?考試要考哇!

還有那些興趣班,可以讓父母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培養孩子的語言或者音樂、美術、體育方面的才能,能寫一手好字,唱好幾首歌,會玩幾門樂器,會畫幾幅畫,想想,這些城裡的孩子,一走進高一級學校或者進入社會,起點,是不是要比農村孩子更高?我在上大學的時候,輔導班、興趣班還不算多,但在大學裡,各種活動,都是城裡的孩子擔大梁,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除了做題,似乎就沒有其他能力了,你說,差別大嗎?

2.城裡的學校硬件設施設備更先進。在城裡已經大量採用信息化教學的時候,農村依然是黑板加粉筆,我曾經去北京上海的一些學校考察,有的學校竟然有自己的科學館,裡面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現代信息技術,聲光電色,可以讓人流連忘返。據說,這個“館”花了幾千萬,想想,農村裡面可能嗎?

3.其他的社會教育資源。就以我所在的成都為例,各種文物古蹟,各種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還有許多的其他的體驗中心,可以讓孩子得到更直觀的體驗、更切身的感受,想想,農村的孩子,可能嗎?

自然,農村也有其獨特的教育資源,青山綠水皆課程、花花草草有學問,如何利用,農村的老師們,卻不知道,也沒人去培訓。

四、優秀生源流失,讓農村的教學質量越發堪憂

基於上面的一些原因,加上國家對進城務工農業勞動者子女入學政策的調整,部分有條件的父母,會將孩子帶進城市,接受成立的義務教育。於是,掐掉一部分之後,留下的孩子,其學業成績更加堪憂。

說完這些,我一邊力圖讓自己做些理性的思考,卻又難免會受感性的困擾,7、8億農民,1、2億農村的孩子,真的需要更多的關心,想起前兩年某知名人士去清華大學考察,問一個寢室的孩子那些來自農村,竟然沒有一個是農村的孩子。那位知名人士感嘆,他上個世界60年代讀清華的時候,一個寢室裡7個同學,有5個來自農村。

作為出身農村的我,還有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吧!

希望廣大的朋友,多出主意,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所改變,那些勤奮、淳樸的農村孩子,一定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三水三心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進步,現今中國的農村生活水平也以今非昔比,物質富足,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對教育也更加重視,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師資力量和教育環境都有了很大改變,所以現在在農村出個大學生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可是大學生雖多,但重點院校的卻很少,大多數都是二本學生,為什麼形成這一現象呢?我想還是和農村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管國家如何發達,經濟如何進步,城市和農村在各個方面還是存在差距的,現在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學校的建設,加大了師資力量,但是農村環境還是相對城市較差,很難留住人才,教師都是想方設法的往城市調動,經驗豐富的教師難以形成。在有些地區,招聘的農村教師,多不是師範類專業畢業,多數只有學識卻沒有方法,沒有教育經驗。這就導致了最初階段學生就沒有打下良好的基礎,沒有形成堅硬的翅膀,就無法遨遊更廣闊的天空。

在家庭教育上,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也是有差距的。家庭家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原生家庭賦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從小懂得知識的重要性。農村在教育上完全依靠學校,家庭教育幾乎沒有,長久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差距。

最後:受生長環境的影響,農村孩子自信心相對較差,多選擇較為穩妥的道路,較之城市學生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農村學生完全只靠老師教授的一些知識,自己辛苦努力,不敢冒險,所以很難出較高的成績。而三本學費昂貴,大專出路少,家裡經濟不富裕的家庭一般就選擇放棄。

多方面原因導致了農村大學生多是二本的原因,也許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城市化建設幅度的加大,這種現象會有所變化。


決勝網


不僅是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難,城裡的貧困家庭的孩子想考上好大學同樣難,寒門難出貴子,已不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現實的悲哀在於,個人不再能夠通過努力達到他應該達到的人生高度!個人的成功越來越多地依靠家庭的經濟能力,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造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這是2017年北京狀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得一段話,真實地反映了經濟地位優越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中的絕對優勢地位。

農村的孩子是怎樣上學的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來看看富裕家庭是如何進行孩子的教育的:當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送進早教中心,早教課程收費昂貴,平均每分鐘3元!200節課下來,3萬元打不住!當孩子3歲了,該上幼兒園了,富裕家庭一般選擇私立幼兒園,收費從每學期3萬到10萬不等。除此之外在上幼兒園的同時,家長還把孩子送去培訓,鋼琴、舞蹈、繪畫、英語、樂高等等都是培訓內容,費用普遍都在2萬元以上。

這樣在上小學前,寒門子弟與富家子弟在智力開發程度上和個性特長上都有極其明顯的差距。除了上述的明顯差距外,富家子弟很小就隨父母外出旅遊,經常進劇場、音樂會、博物館,參加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活動,這些足以讓孩子們的視野和理解能力有明顯的區別。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教育資源極其不均衡

在硬件上,由於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硬件投入,農村學校的硬件水平儘管與城市學校還有差距,但基本的辦學條件基本完善,沒有質的差距。但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狀況根本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有擴大的趨勢。

最大的差距是師資。農村教育資源惡化最突出地體現師資上。一是教師年齡老化。農村教師老年化非常嚴重,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的學校比比皆是。二是教師學歷低。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從原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有些儘管通過不同渠道獲得大專乃至本科學歷,但本身學歷的先天不足仍然制約教師的發展。三是骨幹教師外流嚴重。特級、學帶、優青這些具有頭銜的教師絕大多數都跑到城裡去了,留在農村的為數很少。後來,政府一看不是個事,硬生生弄出一個農村骨幹教師的頭銜來,每月還給與600元的補貼。儘管這樣仍然擋不住優秀農村教師去往城裡的道路。四是青年教師下不去、留不住。舉幾個令人心酸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某區去年教師招聘考試,由原來的統招統分改為按校招聘,原以為這樣可以解決新教師下不去的問題,結果是很多學校根本就沒人報名,導致招聘流產。第二個例子。某區前年招聘的一批教師,實行“城裡一個不留”

一刀切政策。某村小校長聽說分來一個大學生,非常高興,連忙找人裝修房屋,購買了煤氣壇煤氣灶、全套床上用品,安裝了空調熱水器,衣櫃沙發,牙膏牙刷,毛巾洗臉盆等等一應俱全,直接可以拎包入住,一切準備就緒,等待這個學校14年來第一個新老師,結果這個教師根本就沒有來報道,直接辭職而去。第三個例子,還是上個例子的同一批,一女教師分到一個村小,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和男方見面後,提了一個條件,調動到城裡,結果,僅僅一學期,該名女教師就到了城裡。類似的例子都是一個區裡的例子,相似的例子還很多,結果卻只有一個,年輕教師下不去,留不住!

除了老師的差距,其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農村沒有健全的社會教育設施和資源,農村的孩子沒有相應的社會教育資源,這在未來的競爭中非常要命。

現代高考制度,越來越向綜合性、全面性、能力性轉變,農村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些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個人努力進行彌補,在競爭中處於劣勢也是不爭的事實。

相關研究及成果

學者楊東平對北大、清華的生源情況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北大的農村生源從3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站17%。學者們對其他頂尖大學的生源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總趨勢是農村學生離優質高校的距離越來越遠,而且這個趨勢還在加快。

於是,農村學生的高考棄考現象近年來也凸顯出來,2009年至2012年,農村高中學生棄考人數超過300萬,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


林督學的教育觀察


為什麼農村學生考上好大學越來越難?

我自己就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考的大學也不是很好,二本學校,一個省重點大學。當初我們高三的時候考大學一個班裡考了5個人,沒有一個是一本,全都是二本學校。我以我的角度來分析一下,農村學生為什麼考上好大學越來越難?

第一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市的學生享有的教育資源要比農村好,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加上高考又是以簡單排序的方式進行錄取的,所以先錄取的肯定是城市裡面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以及不多的一些農村學生,而剩下的一些學生只能去一些省屬重點、二三本院校。



第二在農村地區的高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對於本來就比較有限的教育資源,學校內部又會進行第二次分配,相信好多人都知道學校裡面會有一些培優班,專門為這些個班級的學生配備最好的老師。導致的結果就是,培優班的學生全部上了重點,普通班級的學生都落榜了。


第三農村地區孩子對於教育不重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主觀能動性,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你,大多數農村孩子生活的環境,都沒有把重視教育這個理念傳達給學生。

農村學生想要改變命運,需要去考大學,而且要考一個好大學,不然等待你的只能是重複單調的人生。


老胡侃三農


為什麼都願意去重點高中讀書?

這個問題需要回答嗎?我想根本就不用回答,每個人心裡都有答案

這個問題的答案跟農村學生考好大學越來越難是息息相關的

簡單來說就8個字“師資力量、學習氣氛”

好了說完了師資力量、學習氣氛再說其他方面的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以前上學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上忘的差不多了,但簡單套用這句話來解釋一下(有可能曲解的原意,請原諒)

家庭教育:

農村大多數家庭的家長整天忙的是什麼?是生存

而城裡大多數家庭的家長整天忙的是什麼?是生活

當你在忙著生存的時候,你有時間教育孩子?

農村大多數孩子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進行啟蒙教育

而城裡大多數孩子是跟在父母身邊的,由父母進行啟蒙教育

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文化水平教育孩子,能對孩子的啟蒙教育起多大作用?

學校生活:

農村大多數孩子的學習環境是什麼樣的?

城裡大多數孩子的學習環境是什麼樣的?

農村從小學開始的教育水平是什麼樣的?

城市從託管班開始的教育水平是什麼樣的?

農村有多少孩子有額外學習的機會?

城市有多少孩子有額外學習的機會?

農村大多數孩子複習材料會有多少?

城市大多數孩子複習材料會有多少?

但,話說回來,農村學生考好大學難是難

但難歸難,並不是沒有機會,只是機會相對來說小了很多

但再小的機會也是機會

能把握住這個小小的機會,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學習是一條很好的出路

別扯讀書沒用論,對那些說讀書沒用論的名人,看看他們自己開的公司招的都什麼人?而且再看看他們有沒有讓自己的孩子輟學的?

成功了說什麼都有道理,但怎麼說,跟怎麼做可以明顯的看出來


阿阿阿杰


談起現在的高考制度,大家的基本共識是,這是當下最不壞的制度,能保障基本的公平。但其實,正是這一制度(以及圍繞這一制度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讓農村孩子考好大學越來越難,原因是,這是按一次考試的成績來評價、錄取學生,即對學生進行結果評價,這導致農村學生根本無法和城市學生競爭。


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學生的高考分數平均比城市孩子低40分,這就是在校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超過6成,但是,重點大學中農村孩子比例卻越來越低的原因,因為按照高考成績,高考分數低的農村孩子更多隻能考地方本科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


針對農村學生在重點大學的比例低的問題,我國於2012年推出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以單列計劃的方式,補償公平。這一定程度提高了農村生進重點大學的比例,但是,這也說明,如果就按高考分數錄取,農村生的競爭能力,不如城市學生。有人把這推給各地的高考錄取資源不均衡,但其實,就是在一省範圍內(比如河南、河北),農村學生的重點大學錄取機會也遠低於城市學生。這是由錄取制度決定的。


可以說,如果繼續採取這一按最終考試分數錄取的制度,農村孩子進重點大學的比例會更低。從本質上說,這種錄取制度,導致基礎教育變為競技教育,圍繞競技教育,擁有更多資源的,就會獲得更大競爭優勢。在我國農村地區,教育資源也朝少數學校集中,而有的農村孩子覺得再怎麼學習也競爭不過城市學生,因此產生讀書無用論——既然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必要再讀高中,既然不讀高中,為何讀初中……這是農村輟學率回潮的重要原因。


教育評價不能只看結果,而必須進行過程性評價,即關注一個學生的教育環境、成長過程,進行綜合、動態、持續的評價。這恰恰要打破目前的總分錄取模式。很多人反對大學進行自主招生,但只有大學自主招生,才能進行綜合、動態的評價。在美國,大學評價申請學生的指標平均多達16項,其中就包括學生求學、成長的家庭教育因素和地區教育因素。一名SAT成績一般,中學課程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申請名校時,也可能會被錄取,原因是,這名學生來自貧困家庭,每天用於學習的時間不多,要打工掙生活費,而且還主動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學校由此認為他足夠優秀,達到錄取條件。這就是過程性評價,關注的是成長過程,而非最終的結果。我國社會擔心大學進行這樣的評價不公平、不公正,但這完全可以通過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推進招生信息全公開解決。


教育公平也不能只是結果公平,還必須包括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只看高考分數進行錄取,看上去是公平的,但並沒有考慮每個學生成長的環境,這導致我國基礎教育競爭變為爭奪教育資源的競爭。同時,當前推進教育公平,對招生錄取時的分數公平強調得比較多,但對教育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關注不夠,結果是學生們面臨更不公平的教育環境,最終難以獲得實質公平。


對於教育公平問題,不能只是情緒發洩,而需要理性分析,要有更系統、全面的公平觀。要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必須改革高考制度,以及教育資源配置方式。這是一個複雜的改革過程,但為了給每個學生好的教育環境,必須推進這樣的改革。


熊丙奇看教育


我是農村人,我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傷到一些農村的人。

首先,幾十年的高考,大浪淘沙,農村一些精英都逃離了農村,現在留守農村的,都是高考淘汰下來的,從見識、理念、智慧都是較弱的。(看到這個論點,如果不惱羞成怒地話,說明還是有救的。)在理念上,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很盛行。一些人看到農村老師的工資很低,這些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不如一個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活生生的事例擺在眼前,給讀書無用論提供了證據。所以,孩子讀書成績好壞不是家長關注的重點,完成義務教育是因為國家的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之後,與其花錢讀高中讀大學,不如早點打工賺錢。現在還有從農村考上大學的人,一種是重視知識文化的家庭子女。另一種是家長雖然不重視,但孩子從某些渠道知道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這兩種孩子,都會刻苦學習,希望脫離農村,改變自己的命運。

其次,農村很多父母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城市去打工,孩子的教育就交給爺爺奶奶了。由於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的品行惡劣,自然不會好好學習。而且,現在的農村,一些人非常瞧不起老師,以至於欺辱老師,只要老師對學生嚴厲一點,輕則大罵老師,重則對老師大打出手。在這樣一個氛圍中,農村的教育可想而知。

其三,就是前面所說的,高考淘汰下來的一批人,在智商上也是較低的。大家知道,智商的遺傳因素佔很大比重。不管你是不是承認,現在的農村,人們的平均智商是低於城市人的。(說實話往往最傷人,如果傷害你了,請你不要原諒,大膽罵出來。)從這一點來說,農村的孩子考不贏城市的孩子也算正常。

最後一點,很多人把農村孩子考不上大學歸結為教育資源問題,我認為這是細枝末節,不過是不想承認前面那些原因,為自己找個藉口。現在的農村,教育資源的確比城市要差一點,但也不是差到一條鴻溝的距離。農村基本只有義務教育學校,高中基本在縣城,能夠在在縣城以外農村生存的高中,一定是很牛的高中。農村孩子只要好好學習,考上一個高中還是很容易的,然後在高中好好學習,多數是能考上大學的。農村的孩子,如果只有50%的人上高中,再有50%的人上大學,這個數量也大大超過城市學生。遺憾的是,現在農村上大學的人不到25%.


非優秀教師


讀書無用在農村被放大了。

早些年,讀大學可以包分配,讓大學生成為了農村父老鄉親羨慕的對象,鼓勵小孩子的話也是這樣說:看你xx哥,多有出息,好好學習,爭取走你x哥的路!

現在大學生畢業後一樣去找工作,一樣子可能碌碌無為。

大偉是我們村子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大學生,自幼父親去世,母親拉扯大。

讀高中時沒有進入縣最好的高中,考到了一所普通高中,高考第一年落榜,第二年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

大家都說大偉媽媽要享福了,真麼多年辛苦值得了。

結果大偉畢業時,沒找到合適的,高不成低不就,大四暑假就呆在家裡了。

在大學買的電腦帶回了家,天天在家打遊戲,那時流行暗黑和魔獸爭霸,可以單機玩。

他媽媽催他出去找工作,不行就去工地掙點錢,他嫌棄他媽媽囉嗦,說的多了就打他媽媽,鄰居經常半夜聽到他媽媽的哭泣聲。

後面,村子裡就說:上大學有什麼好?看下大偉,學校什麼沒教會,反而學會了不孝順。

小羅是另外一個例子--娶不到媳婦。

小羅考高中復讀一年,高考復讀兩年,最後考入了本科院校。

25歲畢業,在農村25歲,孩子都上小學了!

因為上學,也沒有人去他家做媒。他家人也覺得大學生不愁找媳婦。

結果5年後,小羅還沒結婚,把他父母愁的,見人就說:有合適的給我們介紹啊,少不了你們鯉魚。

小羅父母都癔症了,經常抱怨,上什麼大學!不上大學現在早抱孫子了!

農村很多人觀念還是停留在上大學就要有高工資,沒有高工資,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學費錢早早蓋起樓,買了車,娶個媳婦,想一起出去打工就打工,不打工就守在家裡做點小買賣,這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挺好!

知識改變命運,可是現在大學生真的太多了!


鄢遇嶺南


有句話叫:寒門難再出貴子,說的大概就是這意思。

以前農村大學生只要吃苦,肯下功夫,考上好大學的比比皆是。俞敏洪家境不好,考了3年才考上北大。這雖然是個例,但是說明了問題。

到了現在,像俞敏洪這樣的人,很難出現了。主要有幾個原因決定的:

教育資源極度不均衡

我們都知道,曾經首都的房價一飛沖天,都是被曾經的學區房抬起來的。一平米15萬都還要排隊。可能買了一個無法居住的平房,就是為了孩子能上好的學校。因為當時是根據住所來劃分片區的。為什麼家長擠破頭都要去這些地方買房呢?因為教育資源問題。這些地方教育資源非常充足,也就是說若是上了一個不錯的高中,那就等於已經大半買進了名牌大學的門,試想為了孩子的前途,家長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碎片化信息氾濫,農村缺乏對孩子篩選能力的教育

過去70、80後,每天放學了,可能看電視,玩電腦就是最多的事情了,那會信息還沒有這麼發達,尤其是智能手機以及各種聊天程序還有網絡遊戲。但現在就不同了,基本上手機是每個人的標配了。不管是城市農村,現在智能手機幾百塊錢一個,也是農村能負擔得起的。有了手機可以說耽誤了很多孩子。因為網上的世界太豐富了,很多人是把持不住自己的,尤其是農村的青少年,缺乏對這些信息的甄別能力,那就更麻煩了。


所以對於農村的孩子,其實世界發展得越快反而對他們不好,因為基本的教育體系跟不上,導致了一些列的成長問題誕生。因此就發生了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