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死亡櫻花

真正的藝術品投資是用時間換金錢,而虛幻偏離事實的妖術品,如果這樣,哪一定是骯髒的交易。

近三十年以來,藝術市場的火爆,一些畫廊行業和收藏行業大多賺的金缽滿盆。因為亂所以一些垃圾藝術才會方便於洗錢。


舉個例子:2015年11月9日晚, 莫迪利亞尼的《側臥的裸女》以1.7億美元的天價在紐約拍出。該作品被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夫婦收入囊中。 一副畫,擦屁股紙張太硬,又不能練習寫字,也不能當衣服穿,更不能當飯吃我,最最不能當老婆或者男人使用。再說,也沒有什麼文化價值,更代表不了人類文明,頂多就是蠻夷世界裡獸性狂歡的一個節點等等。除了洗錢還能說明什麼呢? 不僅次是收藏品,比如明星移民,慈善資金等等,都是為了洗錢。


藝術品就是通過藝術家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徵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作品,給觀眾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雖然沒有親臨其境,但恰處於其中。無論時過境遷,依然通過畫就能直觀地瞭解對應年代的一些文化事蹟等。

比如說我們的《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藝術應在尊重客觀,或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勾畫出圖像,給人直觀的瞭解和認識該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未來。如果藝術脫離了事實,就是妖術。五十年或百年之後就會歪曲事實,歪曲歷史。不真實,不客觀,自然也不會存在什麼價值,只是因為都不存在,是虛幻的。 大自然的美,在於它的千姿百態,在於它的五顏六色,在於萬物各有形狀,大小長短不一,因為不一樣,才是大自然美的核心原因。


一塊地裡種的土豆還有大小呢,這就是自然,我們的文化自古講的是宇宙萬物道法自然。標準化,只是西方文化的提法,藝術的標準化類似於他們的快餐一般,不僅次是侷限於這些,美國還要把全世界人的思想也要標準化。


崇儒

在藝術品投資中,確實有“用時間換金錢”的說法,但多少含有炒作的嫌疑。事實上,再好的投資策略,也需要配備出色的投資眼光才行。一味的囤積居奇,並不見得能獲得太好的收益。

藝術品的創作,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無論如何出新和另闢蹊徑,作品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只是或多或少而已。當然,作為外行,很多人也只能看個熱鬧而已。在藝術史上,許多“天才”確實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才逐漸出現在世人眼前的。但卻不是每個創作者的作品,都能獲得後世的認可。

同樣,一些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即便成績斐然,也不一定在若干年後依舊能作到保值或升值。因為,每個時代的藝術品位和風格走向,都很難把握。從一點來講,藝術品投資,絕對是一項既燒錢,又危險的行為。

當然,高風險也意味著高回報。在這樣的情況下,總會有人闖入藝術品投資的圈子。至於後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眼光、運氣好的人,往往會一夜暴富,而眼光一般,但具有雄厚的財力,也能將手中的藏品炒熱。而那些既沒眼光,又不具備炒作能力的投資者,除了默默祈禱老天爺開恩,也真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按照我的理解,藝術從來就不是理性的創作,而是靈感與激情相碰撞出來的火花。

講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藝術品的優劣,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更不能草擬出一個規範化的標尺,來衡量每件藝術品的價值。


碣石樵子

兩個問題,第一個,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當然可以,打個比方,商業電影。我們不會否認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那有多少人會認為《復仇者聯盟》是一個好的藝術品,可能有部分人還是會認同它的“藝術性”,到這裡需要討論的是在資本的推動下某種類型的影像表現力能達到什麼樣的程度。那麼多少人會認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一部藝術品?如果還是,那您沒必要閱讀下去,您對藝術的理解不符合問題在討論上的審美基礎。

復仇者聯盟3一週狂掃17億票房


那麼回顧一下電影形式的發展模式,從更廣義的角度,我們首先談論的是視頻藝術,也就是動態影像藝術(動畫和實拍)。動態影像實際上是一種相對晚近和新式的藝術表現方式,當人們發現可以將動態事件通過平面媒介記錄下來的年代,也就是最早期的“攝影機”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有固定時常和特定表現形式的“電影”還沒來得及登上藝術舞臺,早期攝影機還被用來記錄劇場上演的戲劇,一切影像都是即時的、完整的,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單獨為攝影機發明新的故事和表達方式,於是電影便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出現了。原來事件不用按順序發生,只要記錄事件的影像按順序發生,敘事便成立了。

讓盧米埃爾兄弟名揚天下的“原型機”


電影藝術發展初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商業模式還沒有誕生,很多的前衛藝術家也受到技術的天然吸引,投入到動態影像的探索當中,從黑白無聲時代直到電視機時代,動態影像這一形式的潛力仍然在當代藝術家的手中進行挖掘。這裡是想說明,今天我們熟悉的商業電影構成(如鏡頭安排,時長,音樂搭配等等)都經歷很長時間的發展,最終才得到比較容易讓大眾接受的普遍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消費時代,更多有量化標準可消費的影像被製作,可能每個人對於動態影像(電影)的審美多少會有些差異,但支撐商業電影持續生產下去的,並不是觀者的聲音和意見,而是市場回饋。當我們談論到藝術品投資時,往往忽略掉了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大眾消費級藝術品,諸如商業電影,電子遊戲等等,我們甚至不願意承認這些產品身上的“藝術性”,而在這些行業中,跟藝術創作相關的一些職業,也被稱作“應用藝術”

所以,藝術可以標準化嗎?當然可以,但是問題是,標準化後的消費級藝術品,往往在我們的認知中便歸為了另一類,而似乎不太願意承認其藝術性了。事實上,咱們今天每個人都熟悉一個詞,“工業設計”,咱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所有現代物件,幾乎都經歷了“工業設計”這一環節,但在幾百年前,設計是不獨立於藝術存在的,直到經歷了現代化的改革,經歷瞭如“工藝美術運動”之後,一些藝術形式才得以被量化,被標準化,而被大眾所接觸到,只是任何藝術形式被標準化後,喪失了其獨特性和本真性(如果我們還記得一點點本雅明),我們便不願意再稱之為藝術品了

由威廉·莫里斯推動的“工藝美術運動”不僅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同時,與後來的新藝術、裝飾藝術緊密連接,直接影響了之後的包豪斯運動,包豪斯則使得“設計”被廣為人知,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另一個角度,無論是在哪個文化下的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中,大多時候是為少數人服務的,以西方為例,中世紀時期宗教掌握藝術創作和傳播的命脈,文藝復興以及世俗勢力(也就是國王)崛起後,藝術家開始同時為宗教和國王們服務,而類似於法國大革命等權利的現代重新分配事件後,社會的展示系統才逐漸浮出水面,公眾才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品,如沙龍(但沙龍又是學院制的產物),但藝術家仍然是為權貴服務的。而在當代社會中,雖然當代藝術似乎有時候扮演了批判和警醒的角色,但藝術家背後的支持依舊是國家權力(各大博物館和國有藝術機構,文化部等等)和資本財富。所以說,從這個角度,藝術品仍然是為少數人創作的(最後被他們所擁有,公眾即便能夠觀賞,但是剝離掉了所有權力的,佔有,評論,批判都是無力的)。


透明流動虛無

藝術當然不能被標準化,這是藝術的本質決定的。藝術是為了表現美,標準化是為了批量複製,如果藝術可以標準化那就意味著美可以被標準化。而對美進行標準化本身不可能的,所以藝術當然也不可能標準化。批量複製的美的典型就是韓國人造人和錐子臉。如果你覺得那就是美,我也沒辦法。

(威廉莫里斯身上同時具有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和社會主義者的雙重色彩,如果你問它藝術品能不能標準化?他一定反問你為什麼要標準化,然後你跟他說是為了批量複製機械生產,他會用一個字來回答你,就是“滾!”)

藝術不能被標準化,同時藝術也抗拒標準化,就像在另一個回答裡提到的工藝美術運動,它就是藝術抗拒標準化的典型。工藝美術運動實際上是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威廉莫里斯和他的追隨者認為工人處境的下降是因為大工業生產,而大工業生產的結果就是用批量生產的工業品,擠佔了原本屬於市民階層的手工業者的市場。他們試圖重振手工製品的價格,方法就是強調其中的“藝術性”,因為他們的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威廉莫里斯理想的世界裡沒有一摸一樣的兩把椅子也沒有一摸一樣的兩張桌子。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製造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機器生產出來的。這個邏輯的前提就是“藝術不可被複制”或者“批量生產的不是藝術”。

(從工藝美術運動到工業設計是工業的勝利和藝術的失敗)

從工藝美術運動力誕生了近代的工業設計,但這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威廉莫里斯的初衷,威廉莫里斯並不是要讓你們去買被設計成不同樣子的工業品,相反威廉莫里斯要的是你們根本不去買工業品,或者力所能及的去支持那種手工製品。但威廉莫里斯的理想被大工業戰勝而且征服了,曾經要帶領歐洲人回到理想社會的工藝美術運動,變成了大工業的一部分的工業設計,這本身就是工藝美術運動的失敗。

(毒舌畫家詹姆斯惠斯勒,他和當時很多英國人眼中的先知羅斯金打了一場官司)

(因為羅斯金說惠斯勒的這幅畫《夜曲白特西橋》粗製濫造)

至於說用時間換金錢,這句話我覺得也非常搞笑,在詹姆斯惠斯勒訴羅斯金案裡,羅斯金的辯護律師問惠斯勒“你的畫賣了多少錢?”然後惠斯勒回答了一個數目,律師又問“那麼為了畫這幅畫你用了多長時間?”惠斯勒回答“其實沒用多長時間”,律師立刻追問“那麼你認為你是不是要的太多了?”惠斯勒回答“這麼看確實有點高”律師覺得自己勝利了提醒陪審團和法官注意連詹姆斯惠斯勒先生自己也覺得他的畫太貴了。但惠斯勒在所有人議論紛紛的時候又補充了一句這句話宣告了羅斯金的敗訴“但我是為我一生的學識要的!”


克羅採和春天

謝謝你的提問。你的問題是投資藝術品的依據是什麼?對吧?

當然有依據。但是,絕對不是你說的“標準化”。藝術品投資根本不存在“標準化”。標準化是一個產業體系的技術監督依據。這與藝術品投資根本不是一回事。

恰恰相反,藝術品投資的“標準化”就是沒有標準化。


但是,藝術品投資誰投資,給誰投資,這是有一定依據的。

第一,藝術品的基本質量。一個藝術品,值得投資,必須要用一定的藝術質量。這是起碼的底線。

第三,藝術潛質。一個藝術作品有沒有投資價值,對於投資者來說,必須要研究他的藝術潛質。

什麼是藝術潛質?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我們簡單說,就是這個藝術家數年之後會不會成為一個藝術佼佼者。這就是一種藝術投資風險。

但是,一般來說,投資家對藝術潛質的把握一般還是比較準確的。


但是,風險在於,投資家一般都是好幾個人,各有各看好的藝術家。這就對未來的走勢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第四,創新的成功性。藝術品的創新是一個非常沒有“標準化”可依據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創新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藝術作品有沒有創新,創新的程度,成功性如何,這是投資家十分看準的地方。

第五,文化價值。藝術品必須要文化價值。例如對社會的影響力,思想上的開拓性,藝術風格的引領性等等。

大體以上五點就是藝術品投資的基本底線。


現在,藝術品投資有一種錯誤,以為資金包裝就是絕對的成功。這是投資家的自戀式的判斷。

事實上,藝術品的絕對價值,就是藝術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投資不過是對藝術作品價值的認可,如果認可失誤,那麼,那麼投資就會有很大風險。


千千千里馬



筆者認為,藝術是不應該被標準化的。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其蘊含的無限的想象和創造力。同樣的一個主體,因藝術家注入了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念,採用了不同的創作手法和技巧,所創作出來的藝術品是不一樣的。你能拿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衡量藝術家和藝朮品嗎?不能的。

請大家看兩幅畫,一幅是拉斐爾筆下的《三美神》:


一幅是魯本斯筆下的《三美神》:

同樣畫的主題都是《三美神》,但是畫風迴異,很不一般。你能拿一個標準來衡量這兩幅畫嗎?

即便是一幅畫,一件藝術品,在不同的人眼裡也會有不同的認識。“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正是藝朮的魅力所在。

筆者始終認為,藝術是不可以也不應該標準化的。至於拍賣市場對藝術品給出的"標準",只能說那是拍賣市場或者說是藝術品投資上的事。


誰憐一燈影

藝術沒有絕對標準,只有相對標準,並且這個標準是由藝術史的定位和藝術批評的理論總結還有藝術市場與收藏等方方面面的綜合因素共同來確立出一個相對的價值體現。

毫無疑問這是個極其專業的問題,隔行如隔山,昏鴉在此只能以個人初步感官去做淺顯的分析。





包括近代在內的和以前幾乎所有的藝術品價值基本上都已經塵埃落定,藝術家的歷史定位已經確立,其藝術思想和主張在社會上的影響也基本延伸已盡,市場上價值的伸縮空間有限。

換而言之,對於近代藝術在九十年代初我們的藝術市場是黃金期,那時期發力的畫廊行業和收藏行業基本上都在短期內賺的盆滿缽滿。昏鴉也和好多優秀藝術作品失之交臂,懊悔不已。都是幾百倍的回饋堪比金融業。



本世紀初由於大經濟環境原因還出現過一次契機,藝術品投資一度呈現萎靡不振的情況,很多投資者獨具慧眼在這個時候入手,包括國外藝術品,都收穫頗豐。

純藝術投資大都注重眼前利益,講求短期回報,由於需要儘可能地去規避風險,一般會選擇已經具備一定市場定位的藝術品。優點是風險小,週期短。缺點是投資基數大,回饋倍率低。

以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於孕育期的作品做投資風險很大,週期長,不確定因素很多。優點是投資基數很小,一旦成功那倍率跟坐火箭沒啥區別。


我們目前的藝術教育也十分注重對藝術市場之分析和研究為方向的人才培養,相關鏈接專業也在逐步完善,這方面也需要一定的延遲週期方了顯現。

總體而言昏鴉認為目前的藝術品投資水深風浪大,相關的史鑑和批評尚不完善與透明,缺乏風向標和指明燈。西方資本和國內大資本的注入使得行業門檻水漲船高。

如果不是結合收藏的藝術品投資終將曇花一現難成氣候,中小畫廊和閒散小資金的個體收藏苦不堪言,很多轉向了更沒有前途的行畫方向,撿漏的時代已然一去不復返了!

觀察藝術市場是否成熟就是要看新興力量的培養和凸顯是否有效,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藝術家和作品出現說明這個行業基本都趨於現有價值的炒作罷了。

藝術創造――藝術鑑賞――藝術批評――市場――收藏共同作用下的價值標準才是真實可信的價值,任何環節的缺失都將失去基本依據和判斷。

好了,就先說這些吧,這塊昏鴉的積累著實不多,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和斧正。


疾飛昏鴉

藝術如此感性的東西如何標準化?至於樓上說的標準化不敢苟同,繪畫每個人多少都帶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在裡面,當繪畫伴隨著個人性格色彩和情感色彩,才會賦予畫面生命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萬事萬物因迥異方多彩,因多彩才具有生命,大家都知道的,藝術的靈魂在於創造,都既然創造就需要自由的翅膀,在無拘無束的思想裡才能實現創作,標註化如何創造,標準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扼殺思想”,



藝術標準化就會產生思想教條化,思想教條化如何推進藝術,這是違背藝術違背創作的,如果說,必須要給藝術一個標準的話,那有且只有一個“不違背道德的一切正能量藝術形式”。


藝術系女生

藝術可以標準化嗎?

藝術的美雖然是無邊界的,但藝術有一定的標準化,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人的審美觀雖然不一樣,但在藝術中必須標準化,所以才有了藝術天賦仍然要接受後期的系統性學習,有了標準化,才可分辨為哪些作品是藝術,哪些作品還不屬於藝術,然而標準化也隨著藝術的造詣提升而提高,


詩夜城主

藝術品投資用時間換金錢,這個理念對,也不完全對。

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與其它商品的市場價值其實是一致的,就是供求關係決定的。俗話說得好,盛世收藏,亂世黃金,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藝術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屬於奢侈品的範疇,需求方的藝術鑑賞水準,經濟實力決定著藝術品的等級,藝術品的自身藝術水準是決定其市場價值的因素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市場對藝術家的認知度是其藝術品市場價值的另一個因素,也是主要因素之一,這兩個因素決定了一件藝術品的市場價值,這種因素的量化是有難度的,在市場的操作中,也是隻能做到儘量的量化,進入拍賣市場,還有一個現場競爭的不確定因素,因此,藝術作品的市場價值量化是比較難的。

每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需求,這與市場有關,也與國家的政策有關,比如民國時期的書畫市場,就比解放初的要好,解放初到改革開放前,書畫和藝術品只在小範圍經營,大眾沒有需求,也不存在投資增值,所以價格很低,像齊白石,徐悲鴻這樣的大師作品不過百元,還不如民國時的三流畫家,現在這個等級的作品都價值百萬千萬,這就是市場,是無法量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