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繞標讓市場、證券業和監管部門深陷博弈,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兩融繞標讓市場、證券業和監管部門深陷博弈,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1.0到2.0以及方興未艾的3.0。

兩融繞標套現交易和監管層彷彿貓與老鼠的關係,

互相試探,互相博弈。

1.0版本

所謂兩融,其實屬於一種信用交易,融資者將手中的股權質押給證券公司,獲得的是資金。融券者則是反過來,獲得的是證券。而“繞標”,顧名思義就是繞開標準。

有一種最簡單最普遍的兩融繞標套現的手法:

第一步:融券賣出價值33萬元的標的證券A,融券負債33萬元。

第二步:融資買入相同數量的同一標的證券A,融資負債33萬元。

第三步:將融資買入的標的證券A以現券還券的方式償還融券負債,賬戶顯示總負債33萬元,融券賣出資金33萬元解凍。

第四步:此時擔保比例(總資產/總負債)=(100萬+33萬)/33萬=400%,因為維持擔保比例300%以上的部分可轉出,所以此時我可轉出的資金為33萬元。

上述操作之所以能夠開展,其邏輯核心在於融資融券業務有一條規定是維持擔保比例大於300%的部分能夠自由取出。

隨著全市場股權質押信用事件不時發生,果不其然,此種方式的兩融繞標套現已經被監管叫停。

但是大量的融資需求刺激著融資業務飆漲,怎能捨下這塊肥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始頻繁接觸券商,希望能通過擔保證券融資業務2.0版來解決這類融資。

2.0版本

第一步,先融資了100萬買入黃金ETF,再融資100萬買入恆生ETF,投資者總計借入200萬元,同時持有黃金ETF和恆生ETF的產品持倉。

第二步,按照賣券還款的路徑,賣出所持有的恆生ETF,得到100萬元用來還款。但由於這類路徑中,還款的先後順序是按照借款的先後順序進行,所以根據規則,用來買入黃金ETF的那100萬元還清了,用來買入恆生ETF的那100萬元反而還顯示欠款。

至此,投資者欠款100萬元,仍持有黃金ETF的持倉,但系統會顯示,在黃金ETF這筆交易上已經沒有負債。

第三步,以普通賣出的路徑,賣出所持有的黃金ETF,得到100萬元,但由於系統顯示黃金ETF交易賬戶並沒有負債,所以這筆資金將會留在投資者的賬戶上,成為其自有資金。

兩融繞標讓市場、證券業和監管部門深陷博弈,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從這公告,大家看出來什麼?

是的,2.0版本也順利失敗。

在第二步操作中,即使選擇賣券還款方式賣出了所持有的恆生ETF產品,但獲得的100萬元將優先償還恆生ETF對應的那筆欠款。這樣一來,第三步操作就無法進行下去,投資者也就無法通過上文中的“套路”來獲得100萬的自有資金。

讓我們歡送2.0,喜迎3.0。

3.0版本

據業界介紹,業內又出現一種通過在信用賬戶買入50ETF或300ETF,然後劃到普通賬戶賣出的最新”繞標套現”模式。

第一步,假設上市公司股東將100萬市值的股票轉入融資融券賬戶作為擔保品。

第二步,上市公司股東在信用賬戶中買入33萬元的黃金ETF或H股ETF。

第三步,將信用賬戶中買入的33萬元黃金ETF/H股ETF轉出至普通賬戶

第四步,賣出黃金ETF/H股ETF,獲得33萬元的資金。

由此,上市公司股東就得到了33萬用途不受限制、也難以監測流向的資金。

不過,據多家券商表示,“信用買入+普通賣出”這種模式近期也被監管部門盯上,大部分大型券商已不再提供這種服務,但一些中小券商人,仍不遺餘力地為上市公司各種變通。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市場、證券業和監管部門不斷“鬥智鬥勇”?

正經來說,第一個原因:

“佣金率持續走低,交易量低位運行,營業部這個層面只能尋找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一位大型券商兩融業務負責人表示,作為大型券商,手握大量資本金,如果能通過變通,為投資者,特別是上市公司大股東提供融資,一是可以獲得不菲的利息收入,二是可以獲取高於平均佣金率水平的交易佣金。

第二個原因:

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需求。據一家中字頭大型上市券商表示:

一是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質押率已經非常高,金融機構對其後續繼續質押行為的審核,會變得非常謹慎,融資渠道不暢。

二是在目前市場對大股東高比例質押的行為非常反感,導致一些上市公司股價頻繁出現“秒跌停”,而與股權質押不同的是,通過融資融券賬戶進行套現,不需要公告,這也是吸引這些上市公司大股東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