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君:我不過是一個有點不合時宜的演員

王傳君:我不過是一個有點不合時宜的演員

一個不想做導演的演員不是個好演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反感於被別人貼標籤,或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想固化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或許也是因為這些強加給我們的的標籤大多都帶有諷刺的意味,讓人打從心底裡就不想接受。

如果從行業性質進行分類的話,其實許多人都巴不得被人打上標籤。

當身邊的朋友對其他人引薦自己時會介紹說:

這是一位老汽修師傅,十幾年的修理經驗。

這是一位軟件工程師,精通各種語言,開發經驗豐富。

這是有名的大廚,專做魯菜,手藝了不得哩!

諸如此類的標籤,更多的是表達一種認可、肯定,被貼上標籤的人也不會覺得不舒服。相反,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專業程度而感到自豪。

當我們談起某個喜歡的演員時,大多會想起他的代表角色,每當身邊的女同事滿臉憧憬的和我說又粉上了哪個小鮮肉時,我都會問上一句?

so?他演過...

就是那個呀,很帥很帥的那個。

噢...就是那個呀,有點印象。(其實根本不知道是誰...)

2018年最佳國產片已經誕生,伴隨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績,《我不是藥神》理所當然的刷爆了每一個人的朋友圈。

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三個重要元素,“劇本+演員+製作。”前面兩個條件更是後面的基礎,《我不是藥神》就是一部劇本與演員相互成就的作品。

相對來說,現實題材的劇本會引起觀眾的共鳴,關乎生老病死的主題更容易賺取觀眾的眼淚。

這部電影中的演員有幾位熟悉的老面孔,也有幾個叫不上名字的老戲骨。

最後我們心心念唸的關谷君終於還是沒上愛情公寓電影版,《我不是藥神》中,他塑造了一位略顯猥瑣的慢粒白血病患者,這次他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

我們暫且稱他為“呂受益”。

演員這個職業,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像陳道明老師說的:“演員也是人,演員也不過是一份職業。”

只不過有的時候,這份職業有些夢幻,戲裡戲外,傻傻分不清。

有時逢場作戲多了,受制於眼前的利益和吹捧,分不清哪個是戲裡的自己,哪個是戲外的自己。

走到現在,王傳君的演藝之路度過了一個過山車般的經歷。慶幸的是,年紀尚輕,就早早承受了這麼多苦難,承接了高潮與低谷,不失為一件好事。

畢業於上戲,科班出身的王傳君對演員這一職業充滿期待與敬畏。少年初涉演藝,出道於《加油,好男兒》,當同期的李易峰已經大紅大紫時,王傳君仍然在演員之路上摸著石頭過河。

看過《我不是藥神》的觀眾都評價王傳君的演技炸裂,紛紛支持他當初棄演愛情公寓的決定。

但是作為一個演員,對待那個自己第一次被觀眾所記住的角色是有著割捨不掉的感情的。王傳君對愛情公寓的感情也頗為複雜。

對於一個想要突破自己,完成演繹夢想的演員來說,這是很艱難的一個處境。要麼繼續做粉絲眼中的關穀神奇,要麼割捨掉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

為了回饋粉絲們的厚愛,王傳君開始陪跑愛情公寓,而這個決定一開始,就是整整四季。

缺席愛5和愛情公寓大電影,王傳君之前的粉絲表示並不能接受。面對著微博上不斷的質疑聲,他都只是輕描淡寫,不迴避,不反擊,而是選擇讓時間來證明這一切。

演員與粉絲之間的關係有時就是如此微妙,也是如此易碎。

自稱fans的人群們大多並不會關心演員到底演過多少個角色,他們只會記得最讓自己開心的那一個。

倘若這個演員開始尋求突破,與過去告別。這些fans會立馬開始粉轉黑。

“沒有這個角色能有你的今天?”

“做人怎麼能忘本呢?”

我不是關穀神奇,我只是一個想演戲的演員。如果觀眾不知道什麼是更好的,那麼演員有責任告訴他們。

演員嘛,演繹自己,演繹角色。一直都活在觀眾框定的框架之中,那還演個屁。

如果說堅守內心的藝術追求有許多肘制,那麼好友喬任梁的離世和母親的相繼離開,使他的生活徹底跌落谷底。

親人與好友的接連離去,讓王傳君開始懷疑生活,此刻他最想做的是找回自己。

在長達10個多月的日子裡,他遭遇了事業空窗期,想要拍戲又不想接爛劇本,想要做點導演和編劇的活又什麼都沒有做成。

當時的他查了銀行卡的錢,還有一百萬左右,還能活。

這段事業空窗期中,他遠赴紐約,做起了揹包客。既然覺得有些事夠不到,那就加強自己,索性給自己報了個導演培訓班。

一次和班上的老師閒聊,這位老師說:“你們演員接一部戲也能有五十萬了吧。”這在普通家庭足夠用好幾年了。

王傳君從沒覺得這麼點錢可以用這麼久,究竟是自己不正常,還是這個充滿了銅鏽味的演藝圈太過變態?

想通了這點,他賣掉了戴了多年的手錶和一輛代步車,又遠赴日本求學。搭夥同樣深愛表演的好友金世佳,共同學習,錘鍊演技。

日復一日中,無非是讀書,寫字,琢磨臺詞,攝影。學習一切所不知道的。

無非是想明白一件事,怎樣算得一個好演員。

2016年,電影《羅曼蒂克消亡史》開機,在大學好友杜江的促成下,王傳君得到了電影中“上海小馬仔”的角色。

當好友勸他發一張帥氣乾淨的照片給導演看時,他選擇了一張蓄滿鬍子,滿臉憔悴的自己,不成想導演覺得感覺對了,就他吧。

電影中,王傳君一改之前的所有喜劇形象,成了一個剁手殺人,操著一口地道上海話的冷血小馬仔。

等到觀眾回想起時,忍不住驚歎。這還是那個分分鐘要“切腹自盡”的關穀神奇?

為電影站臺路演是王傳君不太願意做的事情,但為自己的作品負責也是一個演員的操守。

一次路演活動上,探班記者調侃道:“年輕明星都是愛遲到的。”

隨機又誇獎他是年輕明星中的一股清流。

他立刻答道:“我是年輕演員,不是明星,現在都是年輕的明星,年輕演員本身也沒有幾個。”

當羅曼蒂克的熱度散去後,王傳君迎來了文牧野導演的這部現實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

這部戲裡,他卸下所有包袱,塑造出一個骨瘦如柴、面色如蠟。渾身上下充滿卑微又想活下去的病人形象。

影片中他飾演的呂受益和徐崢飾演的程勇在小吃店接頭,為了表現出白血病人對食物的瘋狂渴求他在一晚上連續吃了44個包子,5碗麵,這個過程中連著吐了三回。

隨著劇情的深入,呂受益病情不斷加重,為了控制體重。王傳君每天跳繩4000個,後來發現訓練強度不夠,隨機翻倍,每天跳繩8000個,只為了讓自己皮包骨頭。

整部戲裡最令人動容的鏡頭應該是這一段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病人最後的樣子。

事後文牧野導演問他,這幕戲怎麼會演成這個樣子?

他說:“我不知道,我只不過知道一個病人最後的樣子,病房那場戲我突然想起一個事,我媽走之前病房的床頭上留下了一串珠子,拍前兩個小時我帶了這串珠子去,把它放在了床頭。”

你們都問我怎麼會演成這個樣子,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見過的人最後是那個樣子。

所有事業上的苦難、迷惘、懷疑、否定成就了現在的王傳君,年輕的演員永遠都在路上。

我不是藥神,你不是藥神,他更不是。

世上永遠沒有萬能的藥方,萬能的神,每個人都逃不過疾病的侵襲,時間並不是治癒一切的良藥,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如王傳君一般,以自己入藥,時間為引。迷時自悟,痛時自救,涅槃重生後獲得嶄新的自己,不做別人期待中的任何人。

只想做個演員。

“ 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別成為他們所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