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大興堡,一座海上絲綢之路造就的獨特古堡

大興堡,“海上絲綢之路”遺蹟之一,矗立於德化縣三班鎮三班村,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大興堡,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滄桑但莊嚴。它靜靜守在那兒,守護著族人,守護著記憶。

泉州德化大興堡,一座海上絲綢之路造就的獨特古堡

【對稱嚴謹的建築佈局】

大興堡由當地富人鄭展樞(“大興公”)建於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大興堡為單簷歇山式土石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全堡佔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36平方米,原有240間房。城牆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蓋灰瓦。

環繞的城牆底部呈封閉式,城牆高4.5米,寬3.6米,分兩層。厚實的溪石一層層地壘砌,夯土密不透風地附在石塊上,都被青藤雜草包圍住,只能從若隱若現的縫隙中被瞧見。

城牆東北角、西南隅原各有凸實的角樓1座,面積約11平方米,每座角樓內均有兩方向的槍眼,合起來可監控城牆四方。青草石(花崗岩)堆砌的拱門洞開,門楣上“大興堡”三個楷體大字端莊遒勁,左右配有“康熙壬寅年端月吉日立”的題刻。

大興堡東、西兩個大拱門,東門為正門,兩扇厚重的木門雖有了歲月風化的痕跡,但依舊堅不可摧。堡內建築佈局嚴謹對稱,軸線分明。以橫貫東西門的通道為軸線,沿中軸線有面積206平方米的寬敞天井。地面由鵝卵石砌成,依道教教義組成各種圖案。天井兩側呈東西走向,建有廡殿式屋頂的閣樓,兩廂大體對稱,北樓為尊,比南樓略高些。

泉州德化大興堡,一座海上絲綢之路造就的獨特古堡

【屢經戰火的族人“避風港”】

從建築結構看,大興堡堡牆高築,木門厚實,且設置角樓,具有非常突出的防禦功能。據介紹,其首要的功能定位,是德化三班鄭氏族人抵禦外侮、聚族而居的一座家族式的公共建築,是族人的“避風港”,一旦有土匪入侵,大家便躲到這個“避風港”裡。

你知道嗎,這個“避風港”可是屢經戰火兵燹,能保存至今,實為奇蹟!鄭氏後人告訴記者,民國十一年,匪首徐飛龍進駐三班,侵佔大興堡為兵營;後來閩南匪首陳國輝攻陷三班,殺徐飛龍,揚言剷平大興堡,因託人納金求情,大興堡雖倖免化為灰燼,但也遭到破壞;民國三十一年,鄭氏族人重修大興堡,恢復原貌;抗戰結束後,國民黨九團侵佔大興堡,把土堡當作兵營。新中國成立後,大興堡迎來新時代的曙光,農民們在大興堡成立了農會,在這裡鬥土豪分田地。而改革開放以來,堡內住戶陸續遷出,另建新居。

泉州德化大興堡,一座海上絲綢之路造就的獨特古堡

【大興堡是商貿史蹟遺址】

今年年初,原福建土樓南靖申遺辦主任、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專家、南靖縣文聯主席林海川在看過大興堡後,做出這麼一個判斷:大興堡可能是“商號”而非居住樓。

“當時,該專家覺得古堡的構造、用途上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築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應是典型的貿易場所。”鄭氏後人鄭澤洽說:“不僅有專家說明古堡的主要用途為商業,連史料也記載著有關‘大興陶瓷商行’的商號。相傳,建造大興堡的大興公是一名陶瓷商人,靠賣陶瓷發了家,才建造了大興堡,所以,這也是有可能的,具體有待專家進一步考察判斷。”

“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清代詩人,同為鄭氏族人的鄭兼才曾在詩中如此描寫繁華的德化瓷銷售情況。

據史載,宋元以後,德化瓷大量進入國際市場,暢銷海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貿易品之一。而一些史實記載似乎也能印證大興堡重要的歷史地位。就在大興堡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這些古窯址裡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商品,比如荷蘭人所戴三角帽的小工藝品等。

“在德化縣通往海路的線路中,往永春縣五里街‘許港’是最短也是最便捷的線路,而三班鎮的大興堡處在其必經之路上,因此成為德化潯中、三班一帶陶瓷產區通商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介紹。

基於此,專家們設想:三班在明代原設有驛路通舍以滿足出行之需。清康熙年間建成大興堡之後,因該堡位置十分恰當,逐漸替代了鋪舍功能,成為過往商人、腳伕休息過夜和進行陶瓷販賣的場所。

“所以,大興堡同時又是海上絲路文化中的商貿史蹟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陳建中說。

目前,鄭氏子孫正在積極促成大興堡的修復工作。據瞭解,籌備組已請了漳州和泉州兩地的古建築專家前去考察,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座修舊如舊的大興堡將出現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