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大兴堡,一座海上丝绸之路造就的独特古堡

大兴堡,“海上丝绸之路”遗迹之一,矗立于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大兴堡,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沧桑但庄严。它静静守在那儿,守护着族人,守护着记忆。

泉州德化大兴堡,一座海上丝绸之路造就的独特古堡

【对称严谨的建筑布局】

大兴堡由当地富人郑展枢(“大兴公”)建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全堡占地面积约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036平方米,原有240间房。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10.2米,上盖灰瓦。

环绕的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城墙高4.5米,宽3.6米,分两层。厚实的溪石一层层地垒砌,夯土密不透风地附在石块上,都被青藤杂草包围住,只能从若隐若现的缝隙中被瞧见。

城墙东北角、西南隅原各有凸实的角楼1座,面积约11平方米,每座角楼内均有两方向的枪眼,合起来可监控城墙四方。青草石(花岗岩)堆砌的拱门洞开,门楣上“大兴堡”三个楷体大字端庄遒劲,左右配有“康熙壬寅年端月吉日立”的题刻。

大兴堡东、西两个大拱门,东门为正门,两扇厚重的木门虽有了岁月风化的痕迹,但依旧坚不可摧。堡内建筑布局严谨对称,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轴线,沿中轴线有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地面由鹅卵石砌成,依道教教义组成各种图案。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建有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大体对称,北楼为尊,比南楼略高些。

泉州德化大兴堡,一座海上丝绸之路造就的独特古堡

【屡经战火的族人“避风港”】

从建筑结构看,大兴堡堡墙高筑,木门厚实,且设置角楼,具有非常突出的防御功能。据介绍,其首要的功能定位,是德化三班郑氏族人抵御外侮、聚族而居的一座家族式的公共建筑,是族人的“避风港”,一旦有土匪入侵,大家便躲到这个“避风港”里。

你知道吗,这个“避风港”可是屡经战火兵燹,能保存至今,实为奇迹!郑氏后人告诉记者,民国十一年,匪首徐飞龙进驻三班,侵占大兴堡为兵营;后来闽南匪首陈国辉攻陷三班,杀徐飞龙,扬言铲平大兴堡,因托人纳金求情,大兴堡虽幸免化为灰烬,但也遭到破坏;民国三十一年,郑氏族人重修大兴堡,恢复原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九团侵占大兴堡,把土堡当作兵营。新中国成立后,大兴堡迎来新时代的曙光,农民们在大兴堡成立了农会,在这里斗土豪分田地。而改革开放以来,堡内住户陆续迁出,另建新居。

泉州德化大兴堡,一座海上丝绸之路造就的独特古堡

【大兴堡是商贸史迹遗址】

今年年初,原福建土楼南靖申遗办主任、福建土楼民俗文化专家、南靖县文联主席林海川在看过大兴堡后,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大兴堡可能是“商号”而非居住楼。

“当时,该专家觉得古堡的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有宽敞的中轴街巷,应是典型的贸易场所。”郑氏后人郑泽洽说:“不仅有专家说明古堡的主要用途为商业,连史料也记载着有关‘大兴陶瓷商行’的商号。相传,建造大兴堡的大兴公是一名陶瓷商人,靠卖陶瓷发了家,才建造了大兴堡,所以,这也是有可能的,具体有待专家进一步考察判断。”

“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清代诗人,同为郑氏族人的郑兼才曾在诗中如此描写繁华的德化瓷销售情况。

据史载,宋元以后,德化瓷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贸易品之一。而一些史实记载似乎也能印证大兴堡重要的历史地位。就在大兴堡周边,就有20多处宋元至明清的古窑址遗存,这些古窑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国来样订货加工的商品,比如荷兰人所戴三角帽的小工艺品等。

“在德化县通往海路的线路中,往永春县五里街‘许港’是最短也是最便捷的线路,而三班镇的大兴堡处在其必经之路上,因此成为德化浔中、三班一带陶瓷产区通商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介绍。

基于此,专家们设想:三班在明代原设有驿路通舍以满足出行之需。清康熙年间建成大兴堡之后,因该堡位置十分恰当,逐渐替代了铺舍功能,成为过往商人、脚夫休息过夜和进行陶瓷贩卖的场所。

“所以,大兴堡同时又是海上丝路文化中的商贸史迹遗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陈建中说。

目前,郑氏子孙正在积极促成大兴堡的修复工作。据了解,筹备组已请了漳州和泉州两地的古建筑专家前去考察,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修旧如旧的大兴堡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