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深圳福田有什麼「獨家祕籍」?

中國長安網記者 王蓉

福田,深圳市的中心城區。近些年來,福田區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插上大數據的翅膀,將政府決策、社會治理、公共服務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走在全國全列,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共建:“我建了家門口42.4萬m2的後花園”

“深圳從來沒有這樣建過公園!”55歲的深圳市民池柔美驕傲地對中國長安網記者說。

而四年前,她和街坊們都是瞪大眼睛驚訝地說出這句話的。

2014年,福田區城市管理局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啟動了香蜜公園的建設工作——“開門問計,開放建園,讓老百姓自己決定自己的公園!”

參與了幾十年城建的福田區城管局副局長楊曙光,第一次感受到,幾乎所有市民的目光都聚焦於這一項新建設。

現場會、討論會、工作坊、問卷調查、電話諮詢、媒體公告、評審會、研討會……一系列徵詢民意活動就此鋪開,“光是研討會就開了幾十次”。參與的市民人數過萬,開創了深圳市公眾參與城市公園建設管理的先河。

池柔美記得,在現場會上,有老大爺提議要建運動場來鍛鍊身體,就有年輕夫妻不樂意:“運動場開在家門口,孩子變貪玩了怎麼辦?”可是沒想到,就靠“你一言,我一句”,在爭議中說理,問題竟迎刃而解。

“那能不能控制時間,把運動場分時段開放?”爭論中,突然有一個男青年高聲提出。一下子,鄰居們面面相覷,又“噗嗤”笑了。他們突然發現了共建共治、參與社會治理的樂趣。

在楊曙光看來,是全社會的參與,幫他們“一次次扶正了要走的路”。

一次香蜜公園建設研討會上,一名深圳市政協委員看了建設方案,單刀直入“開了一炮”:“深圳作為走在前列的大都市,建設的公園也應該是科技型的,展示出最先進的技術。現在這個方案太LOW,基礎設施跟普通小縣城建的差不多!”

研討會上一片譁然。

這一“炮”激起了所有參會者的反思。楊曙光也發問:“剝離其他因素,回到建設香蜜公園的初衷:老百姓到底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公園?是最先進的炫酷科技?是最高端的時尚設計?其實,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自然生態優越、文化生活豐富的寧靜場所,讓大家對深圳有更多的獲得感、辛福感和歸屬感。”

一個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城市公園,就這樣在一次次“碰撞”中誕生了。

在2017年7月開園時,慕名趕來的池柔美眼前一亮。以前雜草叢生的荔枝林,已“搖身一變”,成了集生態休閒、花卉園藝、文化生活、科普教育、體育運動於一體的城市公共空間。

故事並沒到此結束,市民參與的不僅是公園設計建設管理的全過程。

在這42.4萬平方米的香蜜公園裡,以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開啟了公眾參與園區治理、社會監督的新模式。

楊曙光他們一點也不端“城市管理者”的架子,在網上公開吆喝:“公園管理你說了算!社會化監督志願者全面招募!”“志願者將坐擁無敵美景見證自然婚禮!教你插花還送禮!”園方在廣場擺開插花小課堂、植物種植DIY、做遊戲,吸引男女老少,一鼓作氣招募了近200人。

池柔美就被這股“新風”征服了,成了一名志願者。他們分為日常監督組、宣傳推廣組、導賞服務組等,其中“活動組織組”的市民們要定期組織開展市民喜愛的、形式多樣的生態公益活動,“週週有活動,月月有精彩”。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深圳福田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高效搭建了多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新格局。先行試水的香蜜公園成為了“明星工程”。

“前段時間,我們舉辦活動,廣州、珠海的居民都慕名而來。” 楊曙光笑道。他“狡猾”地把活動組織權“推”給了老百姓,老百姓卻毫不嫌累,很買這個賬。

“我們都喜歡這兒!我從家到這,三分鐘就到了。自從公園開園後,我朋友圈曬的全是香蜜公園,他們都羨慕我哩!” 池柔美拿著手機,津津有味地看自己拍的美圖,笑意止不住。

共治:“我不是檢察官,也能拯救一個少年”

在深圳福田,一群特殊的孩子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小林(化名)就是其中一個。

小林是家裡的長子,從小經常被打罵。他初一就成了不良少年,初二就逃到廣州打工,欠下數萬賭債,又為躲避追債逃到深圳,被債主毒打和恐嚇。

最終,2017年5月7日,凌晨2點,一棟宿舍樓的樓梯拐角處,黑暗中的小林用水果刀抵住了一個陌生年輕女性,他腦中迴盪著恐懼和求生欲。但心存一線善良的他不想傷人,假意說:“我在樓下捅過人!”他嚇唬被害人交出價值幾百元的財物,逃離現場,但當日就被公安人員捉獲歸案。

彭飛是檢察官精心安排的社工,幫教之前進行了“體檢診斷”,與小林的綜合匹配度高於6分才能中選。精準幫教開始,採用分級矯治,後續過程中還要不斷進行評估鞏固。但初次見面,小林對彭飛並不信任。

當彭飛再次見到小林,小林的氣色好了,人也長胖了,“我第一次感覺他的笑容這麼燦爛”。這個少年開心地說:“我肚子痛的毛病好了,感覺身體好多了,謝謝哥哥姐姐!”

隨著彭飛不斷會見,小林才真正談及不願意觸碰的童年創傷:七歲那年,他被誤會偷了家裡的錢,被父親一手掐住脖子提了起來。在因缺氧而昏暗的視野裡,他永遠無法忘記父親那猙獰的面容……“從此以後,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流眼淚。”

福田檢察院在方法上,創新“精準協同”工作模式,實行“幫教+團隊合作”協同模式,協調社會各方聯動參與,組建司法人員——檢察官、民警和法官、社工和幫教專家三方一體的幫教團隊。注重“幫教+共同成長”的協同發展,實現“幫教+法律處遇”相互關聯。

經過未檢心理專家的輔導,小林的創傷也逐漸好轉,端午節與家人視頻聊天,開始學會主動給家裡買禮物。但少年卻還面臨法律之劍的裁決。

由於小林的犯罪情節較為嚴重,在幫教難度類別上都屬於一級(嚴重),所以在法律處置上,龔江和同事們有了分歧,大多數人認為不能輕易取保。但龔江、彭飛反覆分析、請教專業老師,對小林迴歸社會的需求和應對的措施方法做了詳細計劃。

小林現在有了憧憬。他報名了調酒師培訓,“想努力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中國長安網記者瞭解到,福田區檢察院探索創設的“大愛福田”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程,截至2018年5月,共系統幫教159人,幫助70人返工、37人就學。2017年整體不起訴轉處分流率達59.6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

共享:“這裡租金高500元,我偏偏愛這裡”

水圍社區地處福田,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幾年前是深圳因“髒亂差”而有名的城中村,外來人口多,治安、消防管理起來常常令政府部門頭疼。

“8年前,到處都是亂拉的電線,幾棟老舊樓扭扭擠擠在一起,一下暴雨,街面的水便能沒過膝蓋。” 兩代人居住於此的老居民一回憶就皺起了眉頭。

而現在,水圍社區租金比附近同地段每月高出500元,但租戶卻絡繹不絕。憑什麼?

住在水圍社區30多年的馬麗用四個字解密:“非常安全。”

轉變發生在2017年,福田公安以水圍社區為試點,推行“落實消防主體責任試點社區”模式。

“城中村消防問題,歷史欠賬非常嚴重。我們突破城中村建築屬性複雜導致的職能限定,將城中村消防問題‘全範圍納管、全鏈條監管’,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村規民約等手段,理順消防責任關係,在城中村消防治理工作上破局開路。” 福田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段廷傑對中國長安網記者說。

“責任落實”是在水圍社區聽到最多的詞。但“責任”並不都是政府的,“網格化、物業化和村民自治”是這裡的特色。

0.6平方公里的社區,318棟樓、10812套出租屋都有編號,“每一家人都有一個專屬的小冊子。”打開小冊子,建築責任名片、消防安全責任書、房東登記表、住戶登記表,網格員定期巡查日誌……責任落實情況,一目瞭然。

每個新租戶必須參加安全知識培訓才能簽訂租房合同,專職隱患排查分隊、社區網格員排查需簽名確認,社區外圍設聯動治安卡口,城中村餐廳定期清洗抽油煙機……治安、消防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業主、居民參與的身影,經不斷探索匯聚群眾力量共同參與,如今的水圍社區,儼然成了“國際化社區”。馬麗告訴記者,很多香港居民也租住在這裡,“他們覺得這裡跟香港一樣安全。”

參加這裡的安全培訓,對居民來說也不是“能躲就躲,敷衍過場”。模擬消防事故的體驗中心、急救培訓室能體驗高科技智能模擬的防災救災場景,甚至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兒童來主動學習。

中國長安網記者瞭解到,2018年上半年,福田區火災事故同比下降47.1%,水圍社區一年多以來更是“兩搶零發案、火災零發生”。

一切都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香蜜公園、“大愛福田”、水圍社區的座右銘,也正是深圳福田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縮影。

中國長安網7月10日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