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謀心」與「串門」

解讀丨“謀心”與“串門”

關於讀書,有學者認為,讀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為“謀生”,一種就是為“謀心”。“謀生”自然是為了生活與生計,而為“謀心”而讀書,則是為了給心靈尋找寄託與安慰,所以“謀心”讀書才算是讀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謀心”而讀呢?“串門”讀書法,就是一個較為實用的讀書方法。

說起“串門”,曾幾何時,串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對此,楊絳先生就有深刻的體會,她認為讀書行為的本質,其實就是思想之間的交流。從“有求”的讀書上升到“無求”的讀書,重新思考讀書的“有用”與“無用”,是我們每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必須思考的問題。

楊絳先生說:“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

解讀丨“謀心”與“串門”

“闖進大門”講求讀書的目標與勇氣,想學誰家的精髓,就要進誰家的門。走進門僅僅是讀書的開始,必須有恆心有信心能夠做到“升堂入室”。那些只停留在院子裡走馬觀花的人,學不得精髓,掌握不了要領,只能淺嘗而止。

“不辭而別”“另找高明”是說讀書也要有甄別有挑選,不適合自己閱讀的,就沒必要繼續閱讀或進行深讀。“和他對質”則要求讀書時善於思索,讀思結合。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敢於挑戰權威。而“不問國別、不問時代、不問專業”講求的是讀書要有一定的廣度,要博覽群書,從而汲取多方面的營養。

對此,白巖松有自己的深刻體會。他說,當下相當多的中國人讀書太過功利,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其實,許多看似無用的“閒書”卻有大用。他剛主持“東方時空”時,每天接觸大量的人,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思想儲備。恰恰在這之前,他讀了3卷本的《曾國藩》,頓時感覺豁然開朗,就像捅破了一層窗戶紙,讓他可以去更加靠近人性。白巖松說:“如果沒有讀書積累,我不可能那一年快速成長。”

解讀丨“謀心”與“串門”

從汲取知識到創造智慧,是讀書人面臨的新變化。孔子講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時候,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早了將近1500年。願每一位閱讀者都能通過自己的“串門”去探索去讀書,通過心靈解惑而創造的快樂才真正屬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