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設立初心 創造質量雄安

創建雄安質量,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考量。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範,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全過程管控,保障規劃得到有序有效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確保雄安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雄安瞭望(9) 周宏春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創造“雄安質量”,成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在中國經濟由高速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益轉型的背景下,創建雄安質量,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考量,是追求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如何才能創造雄安質量呢?本文作簡要討論。

精準把握“雄安質量”的內涵

“雄安質量”是對雄安發展的定位;要堅持高標準規劃建設,以疏解打基礎,以創新贏未來,將質量貫穿於產業發展、城鄉協調、生態安全、社區服務及公共管理等方面,為全國高質量發展樹立典型、樹立“標杆”。

從實際出發,雄安質量包括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經濟繁榮、生態宜居、人民滿意等方面。只有依靠創新驅動,高標準承接、高質量引進、高效率培育,才能打造出雄安質量,才能助力現代經濟佈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帶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

雄安質量,既是規劃建設的結果,也是過程。微觀上,要通過更加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環境規制,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企業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推動公眾形成綠色生活方式;中觀上,利用負面清單制度嚴把產業准入關,優化產業結構,實施品牌戰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宏觀上,合理佈局,充分利用空間、創造空間、保護空間,讓有限的空間迸發出無限的力量,讓有界的空間發揮無界的效力。

“雄安質量”,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更沒有可資借鑑的成熟模式或做法。一要立足實際,從雄安自身特點出發,創新思路和方法,走出一條特色雄安質量之路。二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只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將雄安的建設資源聚集起來,攥緊拳頭辦大事、辦好事。人民是美麗雄安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也是雄安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要堅持“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在雄安規劃建設中,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正確的推進策略、正確的工作方法、高效的工作團隊、激昂的工作精神、良好的工作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收穫“雄安質量”之果。因此,應當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快”與“好”的關係。隨著《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的出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縮短了與首都北京的距離。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日益提升,“快不快”已不成為問題,“好不好”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有些基礎設施“看起來很美”但“用起來也很貴”,因而不僅要速度,更要保證質量。要研究共享方式,提高交通設施使用效率,使短期投資起到長期收益之效。

二是建設與運維的關係。雄安不僅要建設美麗城市,還要建設美麗村莊,城市與鄉村應齊頭並進,實現城鄉一體化;不僅要體現中國建築風格和中國文化,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成果,在尊重城市建設規律、合理把握開發節奏的前提下,集傳統與現代一體;綠色建築不是傳統的“厚牆矮屋”,而應集現代科技成果之大成,讓前沿的創新發展見證新時代“千年秀林”工程,將雄安建成一座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三是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關係。雄安新區的發展,需要與工業化水平相適應。產品是服務的依託,服務則是產品發揮效用的重要措施,既要提供充足、優質的產品,也要保障服務的優質到位;既要讓基礎設施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服務,拒絕炒房、炒地、炒戶籍、炒房租,又要提供貼心的公共服務設施,優質的教科文衛等公共資源,為改革創新先行先試,作出示範。

四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導,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切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讓“華北明珠”白洋淀煥發出應有神采。從建設“千年秀林”、疏浚自然水脈、修復歷史景觀,到繫好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每一顆釦子,讓清澈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園空氣清新舒暢,被綠樹隔離帶包圍的白洋淀碧波盪漾,建成一座宜居宜業城市。

五是改革與開放的關係。《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提出,堅持把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應主動服務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利用京津冀對外開放基礎和雄安自然地理環境優勢,構築對外交流平臺。吸引國家對外開放平臺、“一帶一路”國際組織優先在雄安佈局,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支持以雄安為核心設立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外政府間合作項目(園區)和綜合保稅區,大幅度取消或降低外資准入限制,更好地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總體上,雄安質量覆蓋四個層面:一是供求,要提高供給質量,促進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的平衡;二是共享,要實現服務和產品均等化,提高全社會共享水平;三是機制,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四是效益,要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精準把握“雄安質量”內涵,不僅是雄安質量,更是未來中國質量;雄安質量,對深入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將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創造“雄安質量”,時不我待。

創建雄安質量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1.雄安質量,不是規劃落地就能保證的

應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堅持開門開放制定規劃,匯眾智、聚眾力,提供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便利,鼓勵各領域的專家和公眾積極參與,在後續規劃編制、決策、實施中發揮作用,確保規劃反映民意,凝聚起人民群眾建設雄安的正能量。

統籌安排規劃實施時序。須根據相關階段建設目標要求,制定各類規劃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適時啟動重大項目建設,確保雄安建設順利推進。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實行規劃實施監管、監督、考核和問責,確保有序落地。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任何部門和個人均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縱觀國內外現代化城市,沒有一個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在建設過程中不斷髮展壯大的。已經出臺的雄安規劃,頂層設計和宏觀輪廓已經清晰,微觀建設和要素安排循序推進。需要提出的是,在雄安建設中不應追求每項事情都是最優的。“五個手指伸出來也不一樣長”。由於每個子系統的結構、功能不同,有機組合起來才能獲得系統最優,以免每個子系統最優而整個系統次優化。

2.排除“土地財政”後,必須鼓勵投融資機制創新

雄安建設,不可能在一個晚上完成,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即使是國有企業,也不可能沒有錢就建起雄安。要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中央財政通過設立雄安綜合財力補助、統籌安排各類轉移支付資金,加大地方政府長期債務支持力度等方式支持雄安建設。對符合稅制改革和雄安發展方向的稅收政策,在現行稅收制度框架內支持在新區優先實施。率先在相關領域開展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或金融試點示範,推動國家級交易平臺等重大金融項目先行先試,支持金融業對外開放新舉措在新區落地。

拓展渠道,“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土地用途的改變,建設雄安無從談起。因此,要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解決新區所需建設用地規模、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構建出讓、劃撥、作價出資(或入股)、租賃或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多元化土地利用和土地供應模式。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統籌推進城水林田澱系統治理,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

要保證在雄安奮鬥的人“有其屋”。過去,一些地方依賴“土地財政”形成了成熟“套路”,低價徵地、高價出讓搞房地產開發,不僅推高了房價,還抬高了金融槓桿。《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已明確,對房地產依法管控,嚴禁炒房;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原則。不僅要滿足現有人員的居住,還要為新進入者提供住房,建立嚴禁投機的長效機制十分必要。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保證在雄安的工作人員有寬敞的住所。

3.創新雄安,以創造寬鬆的創新環境為前提

創新驅動,是雄安質量的保證;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而要全面創新,包括體制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基礎性和應用型創新,並注入新的生產關係、土地政策、投融資模式、產業集群發展等內容。在體制機制、制度和政策方面,應鼓勵並儘早研究適合雄安的戶籍、土地、公共服務、投融資、產權制度、知識產權等政策體系;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工程中心、產業孵化中心、技術中心等主要依託企業主體;在綠色智慧產業創新中,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新材料、生物醫藥、低碳能源、裝配式建築等新興技術作為工程建設的主體,鼓勵獨角獸企業、龍頭企業拉動市場運作。

創新驅動,將聚集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帶來新的發展動力,超越地域、國別、行業等要素,帶來高質量發展,併成為中國創新的中心節點,在金融、科技、服務、交通、人文等方面形成新的戰略高地。在政府、政務、社會治理、文化等方面,應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方略形成獨特的政府和市場環境,以及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和人文景觀、社會意識和文化交流,使雄安質量成為一個靚麗名片。

4.應將水放在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優先位置

雄安從一開始就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雄安規劃釋放的信號非常明確:對高新、高端、高精尖技術和產業敞開大門,而將高汙染、高能耗技術和產業擋在門外。要嚴格產業准入標準,限制承接和佈局一般性製造業、中低端第三產業,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水是雄安發展的關鍵,雄安的運轉離不開水資源保障。雄安建設不能給“華北之腎”白洋淀帶來汙染,而且要修復和保護白洋淀生態環境。應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對供水、輸水、用水、廢水處理、中水回用等進行系統設計,統籌安排,加強用水總量和效率管理;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中小降雨自然積存、淨化和收集,提升城市在雨洪調蓄、徑流淨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實現水城融合。

5.人才,是雄安新區發展質量的關鍵

應保持歷史耐心,而不可倉促上陣、留下遺憾。在正確的發展戰略確定之後,實施成敗取決於黨政領導。必須樹立科學政績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既要防止“蘿蔔快了不洗泥”,又要高度警惕腐敗問題,避免一些開發區建設中出現的“大樓立起來,幹部倒下去”現象。雄安成立之初,河北省紀委就強化監督執紀問責;雄安未來的清新明亮,必須以幹部廉潔奉公為前提。

創新人才人口管理。探索實行有利於激發新區創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稅收、養老等政策。創新,離不開人才、資金等投入,創新環境的營造最為關鍵;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法治環境、人文環境,形成有利創新、鼓勵嘗試、崇尚競爭、信奉合作、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而不能設定太多的“框框”束縛人的創新熱情。實行開放便捷的人才引進制度,在技術移民和外籍人才入境、停居留、永久居留等方面制定更加便利的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推進人口管理創新,實施積分落戶和居住證制度,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雄安的發展願景,規劃已經明確;雄安新區的未來現實,需要大家共同創造。雄安,是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大局觀,穩紮穩打,一茬接著一茬幹。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範,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全過程管控,保障規劃得到有序有效實施,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確保雄安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