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與雄安新區建設綜合信息快報(0713)

京津冀協同與雄安新區建設綜合信息快報(0713)

一、雄安城市建設和地震安全科技創新學術研討會召開

雄安城市建設和地震安全科技創新學術研討會在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技術推廣委員會、北京峰築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

研討會圍繞城市建設和安全、地震安全、韌性城市、長壽雄安等主題,結合我國近年來科學和技術創新,重點研討了適用於雄安建設的科技前沿創新成果,針對綠色宜居城市建設和城市安全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二、京津冀及周邊大氣汙防領導小組成立

通知指出,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調整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包括: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下稱區域)大氣汙染防治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組織推進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統籌研究解決區域大氣環境突出問題;研究確定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重點任務,指導、督促、監督有關部門和地方落實,組織實施考評獎懲;組織制定有利於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審議區域大氣汙染防治相關規劃等文件;研究確定區域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相關政策措施,組織實施重汙染天氣聯合應對工作;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領導小組組長為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副組長為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天津市市長張國清和河北省省長許勤,成員包括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學東以及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氣象局、能源局、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河南省有關負責同志。

根據通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生態環境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兼任。

三、“旅遊+科普”模式豐富京津冀旅遊資源

近日,由北京市旅發委和北京市科委主辦,天津市旅遊局和河北省旅發委協辦的“2018年京津冀科普旅遊活動”在北京舉行出發儀式,北京市街道社區群眾代表和大、中、小學生代表共100餘人參加出發儀式。

據介紹,本次旅遊活動以“協同京津冀,科普旅遊行”為宣傳口號,以“旅遊+科普”的方式,持續開展環保科普旅遊、軍事科普旅遊,以及國有企業老字號體驗活動等。通過組織群眾參觀三地科普教育基地,宣傳跨地區跨類型的多種科普旅遊線路,盤活現有科普基地旅遊資源,提高科普基地知名度,進一步充實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內涵,豐富京津冀特色旅遊產品和特色旅遊項目。

四、京津冀文化一體 眾創綠色未來

為了響應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豐富中小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讓青少年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京津冀地區的歷史淵源,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結合,在暑假來臨之際,昆明路小學作為共建學校,參加了由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辦的“文化一體 綠色未來”京津冀三日特色研學活動。

本次活動由來自天津市各個區縣6所小學共計42名師生組成的團隊,歷時三天,共跨三個城市,這不僅是一場“博物館之旅”,還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活動以探秘三大博物館,聆聽一段歷史,感受中華璀璨文化;探秘自然力量,創造綠色家園為主線,旨在引領學生在“生態 歷史 文化”三個維度共同提升,培養生態環保意識,激發追溯歷史興趣,培養人文文化素養。

五、2020採暖季前基本完成京津冀散煤替代

大氣汙染防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民用散煤的管理。散煤燃燒效率低、汙染重。我國北方地區每年冬季取暖消耗2億多噸散煤,據有關部門測算,1噸散煤排放汙染物相當於10-15噸電煤。

因此,下一步,將大力推進散煤治理,以保障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為重點,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到2020年採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此外,近年來東北地區在春播秋收季節多次因秸稈焚燒造成大面積重汙染天氣。因此要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確保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