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天人相宜:以自然之物,養自然之人;悟天地之道,行天地之仁!

修身養性是完善自我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業的第一步。良好的修養是提高自身素質的保障,也是人生有所成就的前提。圓滿的人生和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養自己的品行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恆久的快樂。

曾子說過:“吾日當三省吾身。”三省吾身,意思就是要常常反思,反省,以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修身是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養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保持心情舒暢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一顆平常之心,一顆淡泊名利之心。

精神是人生的本源。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精神的修養,全是內心所要做的功夫。所謂治心之道,如懲忿室欲、靜坐養心、平淡自守、改過遷善等等,都屬於精神方面的修養。因而,精神修養須按照靜坐、平淡、改過進行。心靜自然平和,平和和之後改進也能很好的進行。這三者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修身養性之道能平,就要與人為善。古人云:聖人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以言誨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養人也,皆與人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師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無常師,即取人為善也;無行不與,即與人為善也。為之不厭,即取人為善也;誨人不倦,即與人為善也。一個平和的人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永遠懷著一顆上進之心。 平和之人必為低調之人,不招人厭惡,不引禍端,即使有禍也能避過。

平和即心理平衡,合於自然松靜之道。老子講:“靜為躁君,重為輕根,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人只有心靜,才能去躁,沉穩才能避開輕浮之舉。水面靜,映出的月亮是完整的。心靜才可接受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

平和待人,謙而不欺,立身之本。無論一個人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社會地位,謙虛做人的要求都是立身之根本。謙而不欺是一種低調的做人品格。謙是禮,不欺是果,與人為善但並不善被人所欺。

平和謙虛也是一種尊重他人的體現,只有尊重他人才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當然凡事皆有度,不夜郎自大也無需妄自菲薄,這兩種做法都只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不要過分謙虛,這樣不僅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令人看清自己。

孔子說:仁者靜。老子說:致虛靜,守靜篤。靜不僅是哲學概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靜蘊含奧妙無窮的人生真諦和成功謀略。儒道釋三家都強調靜。儒家講求修身,立志,治學皆以靜為本;道家講求平和沖淡;釋家禪宗講求靜坐以靜心。由此可見“靜”是人生最高境界。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禮記·樂記》記載: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靜是一種真實無妄、虛靈自然、無往無礙的境界,這種境界體現於道義,就是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體現於對生命的體驗,就是莊子的逍遙遊,即可以表現為波瀾壯闊,也可以表現為小橋流水。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老子說“上善若水”,指的就是這種無所執著,順物自然的狀態。

內心清靜,自有遠大。。靜,是內心和諧的胸懷氣度,是修身養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積薄發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與事業的美麗風景。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是一陽初動萬物資始者,庶可謂之靜極。意思是真正的靜是潛伏,是蘊積,是在安靜的狀態中積蓄一點生動的意念。就像是冬至,陰氣殆盡,陽氣初動,此時根正本固,是世間萬物有待生長的一個起點,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個起點。心中守住這樣的感覺,既安詳,又充滿生機,那才是君子守靜的根本。

安得靜心有洞天。靜源於心,心必有志。凝神而能氣定,氣定而能守靜。善守靜者,心寬似海,心明如鏡,心堅如鋼。當一個人心靜如水時,其心猶如明鏡一塵不染。面對世俗紛擾都能以平和之心對待。內心的平和寧靜可以忽略外界紛繁複雜的局面,可以為自己保留一份純與真。

靜能克浮躁,靜能生智慧。世界喧囂,人心浮躁,若要身心安穩,心中的多一一份平和,腳下的路便會開闊一寸,平和對待別人,解脫了自己;眼底的淡然多一些,生活中的美好就會多許多,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潛心修行,人生因淡然而清雅,生命因平和而博大。人生在世,如能富而不奢,達而不狂,挫而不躁,功而不驕,成而不怠,定會進入別有情境的一方洞天。

END

點擊閱讀往期文章

修身之道:能平,能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