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明朝末年,老朱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反王,外有后金(满清)铁骑。在此危急关头,有三位号称"万人敌"的英雄,武力绝伦,忠勇无畏,明知国将亡,依旧奋战,绝不降敌,最终在击毙无数敌人后战死疆场,演绎了明末最悲壮的一幕……

头一位和其侄子被流寇们称为恐怖的"大小曹将军",他叫曹文诏,山西大同人,纯屌丝一枚,但勇有谋,一根长矛,势不可挡。他先在辽东从军,先后经历了三任领导,皆名将也——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他们都很喜欢曹文诏,无论驻守辽东,还是入关保卫首都北京,曹文诏都表现得相当出色,经常开启狂战士模式——挺起长矛冲到后金军中一阵猛踹!

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曹文诏

崇祯四年(1631年)开始,曹文诏指挥辽东的关宁铁骑去西北对付造反的农民军队。他先灭掉了陕西义军的带头大哥王嘉胤(日后那些造反巨星,此时都是他的小弟,如"大西皇帝"张献忠和"闯王"高迎祥,这老高自称闯王时,李自成还只是他的手下)。晋升为临洮总兵后的曹文诏再显神威,又灭掉了一堆起义军老大,如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作战中,曹文诏经常手持长矛,单骑陷阵,威震敌胆。

造反达人们感觉陕西是混不下去了,于是全都流窜到山西。这拨造反队伍分为七大"门派",每个门派都有一个绰号很牛的老大,分别是紫金梁、混世王、姬关锁、八大王、曹操(这个山寨的牛)闯塌天、兴加哈利(冒充外国人?),这些老大们的手下多则万人,少则五千,令明朝官兵十分头疼。有个慧眼识才的御史上奏朝廷说:"曹文诏在陕西剿匪时威名赫赫,士兵和百姓们都在歌谣中唱道:'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如今陕西的贼寇都被他灭光了,应该让他再进入山西剿匪!"

朝廷终于知道了曹文诏是个人才,封他为陕西、山西全部明军的总司令(陕西、山西诸将并受文诏节制)。崇祯六年(1633年),曹文诏来到山西霍州(今属山西临汾),迅速灭了反军七老大之一的混世王,崇祯帝对他一番勉励夸奖,又下诏让山西各地的官府都给曹文诏的部队支援粮草。有个山西的官员不听话(也许是真的没那么多粮草),结果就被查办了。

皇上看好自己,曹文诏有点激动,他一发狠,又灭了数千人,把紫金梁、八大王、曹操等头领们吓得老做噩梦。头领们只能连滚带爬,向河北转移。曹文诏刚要去河北继续追杀,河南那边又出了状况,一拨反军打败了林县(今属河南安阳)的明军,曹文诏只得又迅速杀到河南,没费多大力气就灭了这拨反军的老大滚地龙。

崇祯七年(1634年),曹文诏来到新的战场,在大同一带对付来犯的皇太极,皇太极可非那些造反老大们可比,再加上曹文诏的兵实在太少,他遭到重创,但最终他还是守住了大同(其实已很不容易了)。没多久,曹文诏被朝廷封为"援剿总官兵",去对付河南民变,和他的老上级洪承畴一起出击。崇祯八年(1635年),曹文诏一口气干掉反兵三百八十多人。反军再次遭到严重惊吓,集体逃入关中(陕西南部),洪承畴命曹文诏走山路直捣敌巢。出发前,洪承畴拍着他的后背说:"此番行动,道路曲折遥远,将军甚是劳苦,我聚集关中全部兵马来等待将军!"曹文诏于这年五月五日抵达商州(今属陕西商洛),看到遍布山岗的反贼后,他"大呼陷阵,诸军并进,贼败走。"而曹文诏的亲侄子曹变蛟同样勇猛,杀得敌寇哭爹喊娘,《明史》评价曹变蛟"骁勇绝人。"反军们被曹家叔侄吓成了心理阴影,称曹文诏为"大曹将军",称曹变蛟为"小曹将军"。

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曹文诏

这年六月,曹文诏进行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对付最大的反贼——"闯王"李自成。曹文诏先灭反军五百人,但追杀途中,他的三千人陷入敌军数万骑兵的埋伏圈。本来反军并不知道他们包围的是谁,可有个明军小兵被反军抓住了,他大呼:"曹将军救我!"这时反军中一个投降的明军小兵告诉反军头领说:"这就是曹总兵!"直到这时,反军才知道自己包围的原来是个大牌,于是越围越紧!曹文诏单人独骑,挥矛乱舞,"左右跳荡,手击败杀数十人,转斗数里。"最终体能耗尽,伤痕累累,他不愿被俘,拔刀自刎!曹文诏死讯传来,其上司洪承畴失声痛哭,崇祯帝也悲伤不已,下令追赠曹文诏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赐予厚葬,并建立祠堂祭祀。而各路反军听说曹文诏战死的消息后,则皆举杯欢庆如过节一般。曹文诏战死的七年后,他的侄子曹变蛟在松锦大战中血拼清军,壮烈殉国。

《明史》中对曹文诏的评价相当高,说他的忠勇冠绝当时,堪称"明末第一良将"。

下面再说说和妻子同为杀敌猛人的神力总兵——周遇吉。

周遇吉是辽东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少年时便勇武异常,力大无比,最爱打猎,后参加辽东明军,在战场上一往无前,从一名普通的小卒步步升级为京营(明朝禁军)的游击将军。当时京营的其他将领都特瞧不起周遇吉是个屌丝,但周遇吉对他们说:"其实你们都是有钱有势的纨绔子弟,只怕以后难以上战场抵挡大敌。你们没事时为什么不锻炼胆气和武力,却这样整天瞎玩白白浪费朝廷的俸禄呢?!"这帮家伙听了周遇吉的话,非但没有一丝悔悟,反而对他更为轻蔑,而周遇吉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周遇吉

崇祯九年(1636年),已把"后金"升级为"大清"的皇太极兵犯北京,周遇吉和八旗铁骑展开数轮血战,朝廷给他连升两阶,授前锋营副将,第二年又把他派到新的战场——去河南对付民变,很多反军都被周遇吉杀得望风而降。崇祯十二年(1640年),怀揣尚方宝剑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派周遇吉在湖北对付一个特大号"反贼"张献忠,张献忠得知前方是周遇吉,竟被吓得转移到了四川。此后周遇吉先后转战于湖北、安徽和山东,先后打败了两个反贼头子——绰号"曹操"的罗汝才和梁山一带发动起义的李青山。朝廷不断地给周遇吉升职,他获得太子少保(正二品)、左都督(正一品)这样的高贵头衔,再也没人敢瞧不起他了。

崇祯十五年冬(1642年),李自成大闹河南、围攻开封,朝廷派山西总兵许定国率军去援助河南,可这厮胆小无能,朝廷只好改任周遇吉为山西总兵。周遇吉刚要赴任,天津又出现紧急军情——大清王爷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皇太极他哥)率七万清军杀来!周遇吉得知后又立即率军转向天津,他突袭清军,大破阿巴泰!这一战,把清军杀出了心理阴影,多年后一些清朝将领还叹道:"壬癸入关之役,往来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惟见此一战耳。"

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李自成

痛扁了八旗兵后,周遇吉继续前往山西任职。到任后,周遇吉重整山西军队,分兵扼守黄河。崇祯十七年(1644年),周遇吉在代州与闯军展开血拼,虽把闯军杀得死伤惨重,但扛不住粮尽援绝,周遇吉只得抛弃代州孤城,率军突围,来到了山西中部的宁武关(战略地位超级重要,和偏头关、雁门关合称山西三大雄关)。周遇吉在宁武关的守军约有五六千人,而李自成的大军足有五十万。可周遇吉偏偏要"以卵击石"!"遇吉四面发大炮,杀贼万人……"又打开城门诱敌,然后"关门打狗",把冲进城里的数千闯军灭掉。可闯军实在太多,宁武关终究陷落,周遇吉麾下明军全部阵亡,周遇吉单枪匹马展开巷战,坐骑跌倒后,他又"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最终"身被矢如猬",终被闯军生擒,李自成下令把周遇吉钓上高杆,活活射死,接着还不解恨,又把周遇吉的尸体给剁碎了……

周遇吉和全体守城将士悲壮殉国,但宁武关内还有人在继续抵抗,他们是城中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和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士大夫,周遇吉的家人更是义愤填膺,他们全体出动血拼,最终全部战死。周遇吉的妻子刘氏 "素勇健",以她为首的数十名女战士登上屋顶,对闯军不断张弓射箭,直到箭尽。闯军不敢逼近,便放火烧房子,把这些霸王花们活活烧死。

宁武关虽被李自成拿下,但这是典型的惨胜。李自成担心去北京的路上那些城池关口都如宁武关这般顽抗,那样自己的部下还能剩多少啊!他打算返回陕西先休息,可就在他刚要返回时,前面的一些大明城池竟接二连三地投降,李自成顺利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即便获得了成功,周遇吉和宁武关还是给李自成留下了心理阴影,他常对人说:"若其他关口再有一个周总兵,我怎能到达北京呢?!"

不久,朱家子孙建立的南明朝廷给周遇吉追谥号"忠武",立祠祭祀。后世许多戏曲(京剧、昆曲、京韵大鼓)都以周遇吉和宁武关为题材,舞台上《对刀步战》和《别母乱箭》两幕精彩大戏,再现了周遇吉保卫宁武关时的盖世神勇和忠烈悲壮。

最后说说嗜酒如命、绰号"黄闯子"的铁鞭猛男黄得功。

黄得功,号虎山,开原卫(今属辽宁铁岭)人,祖籍安徽合肥,自幼丧父。十二岁时,他把他妈酿的酒都偷喝了。黄妈妈气得大骂,而他笑嘻嘻地说:"娘啊,别生气,不就是这点酒嘛,能值几个钱?看儿子补偿您。"说完,他提着刀混进了部队,迅速砍了两个敌军脑袋,得到了五十两银子的奖赏。他捧着银子回到家交给老妈,笑道:"娘啊,儿给您酒钱啦!"

血战流寇和满清,结局悲壮惨烈——明末三大“万人敌”

黄得功

早年的黄得功虽武勇不凡,但因家穷只能以赶驴为生。有一回,贵州举人杨文骢等人上京赶考,雇了黄得功的驴车。经过一座山时,突然遭遇几个强盗拦路抢劫,没想到力大无比的黄得功直接抬起行囊和驴车砸向强盗们!强盗们吓得纷纷下跪,还奉送给他银子。顺便说一下,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黄将军"一篇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只不过"聊斋"中黄得功暴打强盗所用的道具不是驴子,而是骡子。

黄得功挟驴制敌的威名很快就传遍江湖。不久,他正式从军,在沙场之上屡立战功,升为游击将军。崇祯九年(1636年)再次升职为副总兵,分管京卫营。想当初,黄得功未成年时就嗜酒如命,如今当上了武将,这爱好依旧,每临战阵,必先"饮酒数斗",接着手握他最喜欢的兵器——铁鞭,冲入敌阵!

崇祯十四年(1641年),已当上总兵的黄得功驻守安徽定远,张献忠对定远附近的桐城发动猛攻,还挟持了一名京营的将领在城下诱降。黄得功立马挥鞭杀到,和战友刘良佐合兵把张献忠打了个蒙头转向。张献忠率军仓皇逃遁,黄得功紧追不舍,在潜山(今属安徽安庆)打趴下了张献忠麾下大将、绰号"闯世王"的马武(和东汉开国名将马武同名)。这时张献忠麾下最骁勇的大将,也是张献忠的养子、绰号"三鹞子"的王兴国突然射了黄得功一箭。没想到,脸上中箭的黄得功反而武力值倍增,一鞭把"三鹞子"的脑壳砸碎了!然后黄得功随便处理了一下伤口,继续单骑追杀张献忠,遗憾的是,张献忠逃跑水平实在厉害,黄得功没能立下这盖世奇功,不过此番征战的成果已经不错了,黄得功转战十余日,不但做掉敌军两个大将,还和他的将士们一起斩首六千,救回难民数万。

虽有黄得功等猛将的殊死血战,但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还是难逃灭亡的悲催命运。李自成灭了明朝后,一帮依旧对老朱家忠心耿耿的大臣在南京拥立崇祯的堂兄弟朱由菘(也是万历皇帝明神宗的孙子)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开创了南明小朝廷。为保卫南明对付农民军,礼部尚书(后改任兵部尚书)史可法提议在南京周边设立了四个重要军区,即著名的"江北四镇":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庐州(今安徽合肥),其中镇守庐州的就是已封爵为靖南伯的黄得功。事实证明,四镇总兵中只有他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三个,要么后来投降了满清,要么军纪败坏、烧杀淫掠。

四镇总兵中实力最强的也是高杰,他一向嫉妒黄得功,他以为黄得功欲图谋自己,便偷偷埋伏精兵打算干掉黄得功,黄得功发觉后,立马迎战!当伏兵中一骑兵手舞长槊猛刺黄得功时,黄得功大吼一声,一只手迅捷抓住这骑兵的长槊,另一只手举起铁鞭对着这骑兵狠砸过去,那位挑战黄得功的骑兵被砸了个"人马皆糜"!这词是《明史》的原话,所谓"糜",就是烂、碎的意思!鞭毙敌骁骑后,黄得功"复杀数十人",接着跳入一倒塌的墙里咆哮,那些群殴他的兵将被彻底吓住,不敢近前,黄得功终于突出重围。

黄得功气得半死,他上诉朝廷,要求和高杰决一死战。史可法见事不妙,赶紧派监军来调解,后又亲自安慰黄得功,还命高杰以马匹和银子赔偿黄得功。但黄得功依旧记仇,当他后来听说高杰被别人暗杀的消息后,十分欢喜,还不解恨的他去扬州还要亲手杀高杰的家人和和手下,多亏朝廷及时阻止了。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黄得功大败闹事的南明将领左梦庚,受封正一品的"左柱国"。但清军趁南明内讧,渡过长江,分兵袭击太平府(今安徽马鞍山和芜湖)。南明皇帝朱由菘哭着对黄得功说"朕除了你,没有可依赖的人了!"黄得功也哭着说:"臣愿效死!"接着,黄得功就抄起铁鞭就去和清军玩命,血战荻港(安徽芜湖和铜陵之间),杀死不少清兵,但清军人多势众,黄得功的臂膀严重受伤,暂时退到小舟上,以丝带绑住了快要断了的胳膊。正时,清军中的汉奸、原江北四镇总兵之一的刘良佐对黄得功喊话,让他投降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而另一个投降多铎的汉奸总兵张天禄突然给了黄得功一箭,正中其咽喉偏左处!已失去了战斗能力的黄得功不愿被俘,他突然从脖子上拔出羽箭,接着又迅速用箭猛刺自己的咽喉正中,壮烈殉国!黄得功的妻子得知丈夫死讯后,毅然上吊自杀!

黄得功身经百战,每次都仗着酒兴 "劲疾若飞"!他铁鞭上沾的血迹都黏住手腕,要在水里浸泡好长事件才能松脱。人们给他起了一个极形象的绰号——"黄闯子。"他虽脾气爆裂,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都很感激他的恩德,为建立了好多生祠。

清康熙年间,在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中,也出现了黄得功那挥舞铁鞭的威猛形象,虽不是主角,却也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这部作品便是伟大的戏曲作家孔尚最经典的杰作《桃花扇》。

曹文诏、周遇吉、黄得功,这三位在《明史》中被写在同一列传里,被誉为明末最忠勇、死亡最壮烈的猛将典范。世人把昔日赞誉关羽和张飞的美称也赠与了他们,即——万人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