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人的一生約有3年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我們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的廁所,卻往往被人們忽視,更少有設計師關注與反思廁所的設計。對生活而言,廁所是“天大的小事”,它是生活的基本配置,是社會文明的象徵與標誌,更是生態循環系統的重要一環。


一、為什麼要“廁所革命”

近年來,“廁所革命”成為熱詞,廁所也史無前例地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過“小廁所、大民生”,近期又就旅遊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做出重要指示,並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推進“廁所革命”。無論城市、鄉村、校園還是旅遊景區,公共廁所的新建與升級改造已經形成一股熱潮。

進行“廁所革命”,一方面是對於當今的中國城市來說,廁所的數量、分佈以及人性化設施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涉及對廁所設計與建設理念的反思。

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沖水馬桶,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物之一。但這種18世紀發明的連接城市管網的沖水式排汙解決方案,會導致水資源浪費,給管網建設和汙水處理帶來鉅額成本,並造成寶貴的有機質損失,已不再適應21世紀面臨的城市問題——環境惡化、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等等。

而對農村地區來說,大量欠發達地區的人民還缺乏最基本的衛生設施,無論從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還是從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來說,一味複製都市沖水馬桶的方式都值得商榷。在缺乏市政管網的廣大鄉村地區,沖水馬桶的迅速推廣可能會給“美麗鄉村”的建設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災難。

因此,“廁所革命”絕不僅僅意味著廁所數量的增加、亮眼的建築設計或表面的乾淨無味,更是關乎公共健康、人性關懷、環境保護與資源再利用等多方面內容的系統變革,涉及一系列複雜問題的研究解決。

二、生態廁所的設計理念

如何進行“廁所革命”?需要突破簡單的技術思維模式,重新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大智慧。

回顧人類發展歷史,東西方關於“如廁”的文化和技術發展脈絡有著不同的走向。西方文明,自古便重視技術的改進與器物的發明,水衝清潔方式加上坐便器的改進,可以構成了西方廁所的基本演化邏輯,今天使用的沖水馬桶便是其成果。技術的發展進步,使西方文明更有效率、更乾淨徹底地將糞便與汙穢用水沖走,遠離人們的視線和生活。

東方文明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與西方截然不同,在對待糞便問題上也有著獨特的經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與“物盡其用”等觀念,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我們先輩從西周時就開始探索糞便與土地肥力的關係,戰國時已掌握糞便積肥技術。漢代晚期的《氾勝之書》中記載: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美糞”即是摻入植物梗葉、豬糞尿、人糞尿、飼料殘屑後再進行充分混合發酵而成的農家肥,所謂“美糞良田”的說法正源於此。

直至上世紀中葉,糞肥依舊是中國農民耕種的法寶。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在大規模施用化肥後,這種土地與人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天然連接斷裂。城市居民的糞便反而成了巨大負擔,不得不建設越來越龐大的汙水處理廠,斥巨資將原本寶貴的有機質從相對潔淨的雜排水中分離出去。城市人口越來越稠密,汙水處理的成本不堪重負;農村的土壤日漸貧瘠,而我們對食物的需求無論是質還是量都在不斷提升,這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上世紀初,被稱為美國土壤物理學之父的F.H.金教授在遊歷中國、日本和朝鮮後,出版了《四千年農夫》一書,探討了美國在不到百年時間內就窮盡地力,而中國農耕歷經四千餘年卻土壤肥沃依舊、且養活了數倍於美國的人口的背後的原因。他認為,重要原因就是東方農民善用人類糞便進行施肥。這種做法能保護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產量,還可以避免對環境的汙染。百年後的今天,有更多中外學者及部分實踐者,通過反思對待糞便的態度,進而重構“美糞”與“良田”的關係。這種文化,也理應成為今天生態廁所設計的基點。

三、生態廁所的系統設計研究

設計是協調人、物、環境之間的關係,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今天,中國正處於社會重大轉型的關鍵時期,設計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比以往都要複雜——生態環境危機、資源枯竭、食品安全、文化多樣性、城鄉關係等等。這一系列問題已成為設計師無法迴避的挑戰。對此,單一物質化的產品、建築、景觀等設計已經難以奏效,只有從系統的角度進行整合設計,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廁所只是生態循環鏈條中的一環,涉及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以及廢棄物的處理。廁所繫統設計的目標,應該是在對環境影響程度最低的前提下(更進一步,廢棄物處理應該從無害化到資源化),有效滿足人們如廁的生理與心理需求,同時獲得可持續運營能力,最終指向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環保意識的塑造,即一種新型廁所文化構建。因此,對人們如廁方式的干預以及新型廁所文化的探索,必然是系統設計的組成部分。

以公共廁所設計為例,無論是位於城市、鄉村還是旅遊景區,其系統設計都需要考慮以下內容:

區域規劃——分佈、密度、位置等;

生態技術應用——糞便尿液的收集、處理、使用,節水、節能、除臭等;

產品設施設計——蹲便或坐便器、洗手池、燈具、無障礙設施等;

空間設計——不同功能區的劃分、男女廁位分佈、動線設計等;

建築景觀設計——符合地域文化的建築和景觀設計;

服務設計——針對用戶行為與體驗的綜合服務設計,如找廁所的軟件、衛生用品銷售、旅行或醫療增值服務等;

視覺傳達設計——導視系統、風格化標牌、設備使用指南、科普知識、公益宣傳等;

經營管理——日常維護、管理方式與商業模式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這些設計內容遠遠超越單一學科範疇,如果僅是“簡單集成”或“技術堆砌”,不可能真正實現“廁所革命”的目標。因此,一個好的廁所設計,必須從人的需求、社會趨勢、地域環境限定、文化、宗教與制度標準、技術條件以及成本等角度出發,依靠跨學科協同創新方式,最終提出綜合的、可持續的廁所服務系統解決方案。

廁所設計是一個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創意發展與設計輸出的過程,經由一次次的原型測試與項目實踐,最終才能提煉出具有指導性的設計原則與評估標準,並在複製與推廣中不斷修正與完善。

四、生態廁所設計實驗與設計原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同創新生態設計中心於2015年成立了廁所研究與設計項目組,目標就是結合國內外先進經驗,提出整合性的生態廁所繫統解決方案,進而將綠色循環技術、生態農業、人性化設施與空間設計、社區營造以及可行的商業模式進行整合,逐步推出系列可實施、可複製的生態廁所設計。設計項目包括:針對農村地區糞尿分集蹲便器的產品改良設計,以及農村模塊化廁所開發;為西藏地區設計的集成式生態廁所;車載資源型生態廁所設計;旅遊景區模塊化第三衛生間;為建築工地設計的系列模塊化廁所以及移動式單體小便池;與北京環衛集團合作,推出的“第五空間公共衛生綜合服務體設計”等等。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農村糞尿分集蹲便器設計(與江蘇華虹新能源公司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車載資源型生態廁所設計(與江蘇華虹新能源公司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西藏索縣地區集成式生態廁所設計(與崑山昱庭公益基金會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旅遊景區模塊化第三衛生間設計(與崑山昱庭公益基金會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旅遊景區模塊化衛生間設計(與崑山昱庭公益基金會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陝西泥河溝村旱廁改造設計(與原本營造合作)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清華劉新:生態設計推進“廁所革命”

北京第五空間公共衛生綜合服務體設計(與北京環衛集團合作)

在廁所革命的熱潮中,很多地區的公共衛生狀況有了極大改善。但由於一些理解誤區,也導致了很多問題,如過於追求廁所建築的特色醒目,以及對技術不當使用等。項目組認為,應避免“豪華廁所”的設計思路,並反對“一廁一景”的片面提法,使廁所迴歸公共設施的本質——無言的服務、無聲的命令。基於系統的研究與不斷的實驗,項目組提出了廁所設計的基本原則:


系統設計:兼顧廁所的內部系統設計(建築、空間、設施、標識等)與外部系統(景觀、社區、市政管網、農場等)關係;完整考慮廢棄物收集、處理與使用的循環系統。

功能合理: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特徵和行為習慣,進行功能定位,保證必要的功能空間和設施,避免過度設計,兼具適應性。

技術適當:減量化、無害化與資源化是廢棄物處理技術選擇的基本邏輯,應根據環境條件與建設成本選擇適當的技術,不執著於高技術或低技術。

人性化設計:兼顧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重視人性化設施配置,關注對特殊人群的關照,基於公共性的設計思想與健康考慮而不可一味遷就用戶“需求”。

服務導向設計:從使用者、維護者和管理者多角度進行思考,在完整交互流程上發現痛點,提供適合的軟件與硬件服務。如找廁所、等候、如廁、清潔、補妝、嬰幼兒護理等等環節,以及其他增值服務。

品質與美學:品質是對細節的關照;美是一種和諧,與環境、文化、需求、情感的呼應,尤其文化場所與景區要充分考慮建築、景觀與內裝設計的特色差異。

運營可持續:保證良好的、可持續的運營模式,如廢棄物資源化盈利、廣告設施、物品售賣以及其他服務性經濟形式。

五、結語

作為一種重要的公共設施,公共廁所應被視作一個系統、一個平臺和一個根據當地環境、社會、經濟、文化需求而搭建的社區樞紐或服務中心,給不同利益相關者帶來便利和美好的體驗。好的廁所設計,既解決生活、生態問題,還能促進社區交往、信息和資源的交換與共享,提供商品服務,並有可能帶來更多商機。它關乎生態文明的建設、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更美好的生活願景。所以,當前的“廁所革命”迫切需要更多設計師的關注與投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