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書接前文,上次說道了南明第一個政權由於統治者的無能和昏聵導致了失敗的結果,第一法人朱由崧和其他一些俘虜的藩王被押解到北京問斬,而其他的負責人馬士英逃奔到浙江,史可法城破就義了,阮大越也亡命江湖。清朝順利的接收了弘光政權所有的土地包括了江蘇大部和浙江的一部分。而且損失不大,後來降清的貳臣錢謙益是這樣告訴多爾袞的:吳地民心比較柔弱,不用大軍即可傳檄而定。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但是按理說事情也確實如錢所說的,江蘇各地的百姓有很多都打算做清朝的順民。其實自古以來百姓對於朝代興亡的事都不是很看重,只要不是波及於自己的都儘量相應政府。而後來的政府也不會難為這些百姓,畢竟也是要治理的。除了少數情況例外,比如說一些落後文明較差的少數民族就以劫掠為生,那就會有損於百姓。但那樣的事情多發生在北方。南方的安穩情況從三國兩晉時期就所改觀了,隨著孫權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孫權

把根據地健在了建業城的那一天註定南方由此崛起。後來南北朝加上隋唐兩宋的經營一直到明朝,南方已經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人間天堂了。這裡戰亂很少波及,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也還是南方較北方要富裕一些。言歸正轉,江南百姓基本算是對明朝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弘光政權的掠奪更是傷透了心,只要是能讓他們吃飽飯,睡好覺管他是滿還是漢,是明還是清呢。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如果清朝一直這樣治理應該統一會很快,偏偏就有人不按套路出牌,這個人就是矛盾重重,功過相當的多爾袞。多爾袞這時是大清的實際一把手,很多人不管是百姓還是明朝降官降將都只知道大清有多爾袞卻不知有順治。多爾袞覺得江南穩定了,可以實行自己的一些制度了,這些制度有很多都有極大問題這裡不過多闡述,這有一條關係到了江南的百姓,那就是剃髮。清初滿族男子的髮型是頭髮周圍剃光,只在頭頂留一縷頭髮,紮成辮子。主要是為了在山裡打獵時比較方便,是一種民族特色,到了後期因為打獵的機會變少了,辮子越來越長,越來越粗了。一直到清末才變成了現在清宮劇裡的樣子。如果他們只自己那樣做倒也無所謂,可是多爾袞看不慣,如果只是清朝滿族人和已經降服的漢軍旗人保持這樣的髮型,而其他漢人還是保持明朝的髮型就是不剃頭髮而用一個箍子紮緊的話,那就會很怪異。於是決定發佈剃髮令,讓所有的漢人都變成滿族的髮型。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這樣很多漢族人和知識分子就不滿意了,這個髮型保持了幾百年左右了,可以追溯到至少是宋朝。元朝時期沒有要求百姓變成蒙古人的髮型。所以他們不滿意,就發起很多次反抗。那還是在清朝剛入關時期,多爾袞為了安穩撤銷了剃髮令。甚至是多鐸到南京後專門下了個詔令:大軍既至,百姓勿驚。今執行剃髮,剃武官不剃文官,剃官員不剃百姓,一切百姓不要不尊旨意,自行剃髮,前日已有一些無恥官員妄自剃頭企圖迎合已被申斥。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但是後來再多爾袞被突如其來的勝利弄的頭昏腦漲。就再次下達了剃髮令,比之前要嚴格,之前只是自願,這次是強迫而且嚴令不遵旨意不剃頭的人將會被問罪。這下如同捅了馬蜂窩。已經降服的江南江北的百姓都不幹了,還有一些在觀望的城市也都揭竿而起了。這樣的起義遍及大江南北,當初清朝認為的吳中弱民變得堅強起來。風起雲湧的起義軍動搖了江南的清軍統治。而清朝呢也不甘心派了很多兵馬去鎮壓,也是如同打地鼠一般打了這頭冒那頭。焦頭爛額。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這次起義最先開始的城市是在江陰,在弘光政權倒臺後,江陰和其他城市一樣被清軍接收了。百姓沒有什麼反抗,但是這個地方派下來一個叫方亨的縣令,方亨是明朝的降官被新政府委派到這裡做知縣,方亨有一天接到了上級發下來的指令。然後他向百姓告知這些人是來執行清政府下達的剃髮嚴令的: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下百姓不滿意了,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紛紛抗議,抓住了縣令和那幾個政府派來的代表。有負責管理民政的官員陳明遇帶領揭竿而起,陳明遇雖然有骨氣,但是知道自己能力不夠,想到了一個人就是在江陰附近住的前明守備閻應元。這兩個人一見面很投緣,他們組織了很多百姓,讓他們準備好了很多武器都是從前來鎮壓的他們一些小股僱傭軍手裡繳獲來的以及準備了很多自制的火器和守城的裝備,基本就是滾木雷石等等。又連續擊敗了幾次上級政府派來鎮壓的軍隊。江陰城的守備閻應元和陳明遇帶領他們手下的少量官兵和百姓在城頭殺了知縣方亨。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清朝在南京的負責人多鐸得知消息後,大驚失色派已降的將領劉良佐去攻打江陰。清朝在這點上很像之前的蒙古,打仗都是先讓降服的軍隊打這樣保證自己的兵力。劉良佐先頭立下了捉拿朱由崧的功勞過後就沒有再派用場,早就緊張不行怕清朝卸磨殺驢。

這時聽說有了立功的機會,馬上帶領人馬去攻打江陰。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江陰城竟然守備的很好,幾次攻打不但沒結果還損失了好多人馬,閻應元知道自己手裡沒有兵,所以據城而守以逸待勞。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劉良佐無功而返,清軍又派了令一個降將也是如此,這下多鐸受不了。之前打弘光政權的正規軍都沒費這麼大勁,一個小城就打不下來了。他可不願意重蹈當年父兄在關外被袁崇煥痛打的經歷。問題是閻應元是機會不夠,如果機會好,手裡人多未嘗不會像袁崇煥一樣。清軍再次派出精銳部隊尼堪和博洛兩個王爺級別的武將,拿出了看家武器紅衣大炮可依然沒有攻下城池,江陰城就在外無援兵內卻糧餉的情況下堅持了整整81天才被源源不斷的炮火轟擊下攻破了,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陳明遇

閻應元和陳明遇勇猛戰死。再次刷新了江南抗清的紀錄。可惜了兩條真漢子,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堅貞不屈的守護證明了自己。也足以蔑視了一些為了金錢名利而不戰而降服的將領如劉良佐等人。如果說劉良佐還只是小角色的話,那接下來這位漢將就是大人物了,他是臭名昭著的劊子手。是兩降兩叛的首鼠兩端的民族敗類,他就是大軍閥李成棟。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李成棟是陝西人,最早加入了農民起義軍是高傑的部下,後來隨同一起歸屬於明朝,高傑被清軍降將許定國刺殺以後,他帶領人馬降清,本來也是個馬前卒的身份。後來因為剃髮令一出,江南各地舉起反抗的旗幟。李成棟奉命去征剿嘉定城(現屬於上海市)的起義,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大軍一到,嘉定不同於江陰。地理位置一般也是沒有太多人馬不久被攻陷,這個魔頭進城後命他手下的人馬燒殺搶掠,然後退出。沒想到城裡的人不甘心再次組織人馬把他留下的人也殺了,李成棟再次組織人馬進城屠城。然後退出,這次又有其他地區的援軍趕到與之對戰。李成棟打敗了援軍後再次屠城,史稱嘉定三屠。除此之外,李成棟還參加了很多次鎮壓的活動,也是一路的屠城。後來還參加了幾次對南明其他政權鬥爭,後來清朝被人詬病的幾次屠殺行為大都和他分不開。當然清軍自己也毛病多多。但是李成棟竟然後來又反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被屢次使用,和其他兩個降將金聲桓和王仁一起反正,叛徒總沒有好果子吃的,他最後的竟然是在河溝裡淹死的。可謂解氣。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中國有句古語,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句話用在明末清處那段風雲際會的歷史上正合適,閻應元,陳明遇,夏完淳的死重於泰山,劉良佐,李成棟的死就輕於鴻毛。都是漢人,都是吃一樣的飯喝一樣的水活著的人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降服新朝不算他們的罪過,閻應元等人也開始也降服了,問題是他們之後的做法。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多爾袞的做法也是被詬病的,本來可以安安穩穩的平定江南偏偏要做這種無用功。這不是有問題是什麼。其他的不想多說了,江南各地的起義軍並不會因為兩次的鎮壓就可以消滅的,更多的義軍將相應他們的行動,而且這時候另外幾個有組織,有人才的政權也相繼崛起了。他們是誰呢,他們又會如何面對清朝的兵鋒呢。

請繼續關注本系列文章第六章《魯王朱以海的故事》

南明的悲歌系列(五)親赴後繼的抗清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