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你是否從小到大都認為:

我們在學習上應該講究條理

我們應該每次只專注於一項技藝

我們應該培養出好的、固定的學習習慣

我們應該找個沒有打擾的、安靜的角落學習

最要緊的一條是,我們還應該專心致志地學習

對不起,今天的內容將顛覆你的以上思維,讓你腦洞大開,原來這些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竟然是錯誤的,科學的研究將告訴你,專心致志、不受打擾的學習反而成了拖後腿的做法。我們一直以為越是能讓訓練方式變得更直接、更專精、更頻繁或是更有效的改進,越能有助於我們儘快掌握,但科學家蒐集到的證據說明,這些觀念很值得商榷。

那麼今天,就讓我用小小的篇幅,給大家撥開迷霧,看看經過科學研究的有效學習方法到底是怎樣的。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圖片來自互聯網

記憶新論:遺忘並不可怕

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信我們無法躲避的一個問題就是記憶,特別是當我們要應對考試時,記憶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往往直接影響我們的考試成績。

講到記憶,我們不得不先給非專業人士腦補一個概念,就是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詳見下圖: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根據艾賓浩斯的研究,人類的記憶在最初的時間遺忘的最快,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內容會慢慢減少。因此,傳統的理論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在學習完以後馬上覆習,這樣會加深我們的記憶,特別是在遺忘最快的時間段內。相信很多懂得這個理論的教育者,一直都是在沿用這個學說,將其應用到我們的學習記憶中。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被科學家命名為一條“學習定律”,也就是“失用定律”。它認為如果已經學到的東西沒有機會得到不斷的運用,那麼必將從記憶中漸漸消退乃至徹底消失,也就是說,用進廢退。這也是我們日常堅信的法則,也與我們的經驗非常符合,以至於大多數人都相信學習就是“用進廢退”。但科學家巴拉德的研究去發現,“我們不僅會忘記曾經一度記得的東西,我們也同樣會記起曾經一度被遺忘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並非只沿著單一的方向一路消退下去,它還有另一條走向,被巴拉德稱為“回想”,這是一種記憶的增長:記憶裡會自動冒出一些我們並不記得曾學過的詞語、數據等。在我們努力想記下一首詩或一組生詞之後,記憶的這兩種走向會同時出現。

這並不否定艾賓浩斯的研究成果,由於艾賓浩斯研究記憶的過程中,用的是一些毫無意義的素材,而大腦“留不住”這種沒有意義的東西。艾賓浩斯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他曾寫道:他的遺忘曲線可能不適用於他的“獨特學習”之外的任何學習。而我們平時的學習,面對的並不是艾賓浩斯記憶的無意義內容,我們學習的內容其實是有意義的,甚至跟我們很多之前的知識有關聯,因此它並不會那麼簡單的遺忘,只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提取。

對這一點有了新的認識以後,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記憶?在開篇我提到,是否需要專注、是否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是否需要保持一個很長的時間段,這是我們長時間已經形成的學習理論,但研究結果並不支持這一點。科學研究發現,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直至蹤跡全無。準確地說,“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力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因此,我們需要學的其實是如何提取。而上面提到的各種安靜的環境、固定的場所、固定的時間等,恰恰不便於我們提取,因為在我們記憶的過程中,如果有更多的環境變化,反而會讓我們記憶得更牢靠,或者換句話說,

提取的時候有更多不同的參照物,便於我們回憶。

還有一點非常有趣的是,我們通常害怕遺忘,但研究卻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學習方法,叫做遺忘式學習,它認為,一旦你把什麼存進了腦子,那就一定永久地存在了那裡。遺忘以兩種方式來幫助我們學習:

第一, 主動的功用,指的是屏蔽掉相沖突的資訊,其實遺忘對於學習是有幫助的,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可怕,如果我們不將一些無用的、干擾的信息遺忘,我們很難記得更多有意義的東西;

第二, 被動的功用,指的是部分的遺忘能使得隨後的學習效果被加強,正如肌肉練習也是先消耗後增長一樣。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剛學完就忘記了,但事實上內容還在你的腦海裡。當你痛苦地嘗試回憶而無所得時,這個過程反而幫助了你去記憶,當下次再重新瞭解這個內容後,你會記得更加深刻。

時間配比:分段學更持久

有了上面的理論支撐,我們接下來就要講講,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最有效地分配時間,特別是當我們需要背誦內容應付考試的時候。

過去我們往往有一個誤區,集中精力單個突破是最好的方法,特別當我們需要應對考試的時候。但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1890年談及這一概念時提到:“我們的記憶有一個奇怪的特點,即主動的回想比被動的重複效果要更好。也就是說,以背誦為例,學到差不多的時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後儘量用心去回想剛才的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比直接再看書要更好。如果我們‘用心回想’出了一部分詞句,那幾乎可以肯定下次還能再想出來;而如果我們‘直接再看書’,那麼下一次很可能還是離不開書。”

因此,科學家也總結了一種比較合理的時間分配辦法,當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最恰當的比例是閱讀和學習時間佔30%,其他70%的時間用於背誦或記憶,這樣我們的學習效果會更好,記憶更持久。

另外,很多學生及家長特別關心考試的問題,特別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很多時候是成績說了算,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你再怎麼說你學懂了也沒用。那麼如何利用這個來應對考試呢?科學家也做了相應的研究,得出如下結果:

假設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面臨一次考試,且可以給自己兩次複習時間,根據考試離我們的時間不同,科學家做了如下的建議: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最佳複習間隔

表中的數據並非是卡死的,而是左右都可稍有增減,也就是說,考試的日子離得越遠,你需要保持記憶的時間越長,那麼第一次學習與第二次複習之間的間隔越大,效果也就越好。研究發現,第二次複習與第一次學習之間的最佳間隔,與距離考試的時間間隔按比例遞減。也就是說,如果距離考試還有一星期,那麼最佳複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過後的一兩天之內(20%~40%)。如果距離考試還有6個月,那麼最佳複習時間為第一次學習之後的3~5星期左右(10%~20%)。如果考試的時間離得更長,我們就先不去考慮了,這期間,如果你能安排更多次的複習當然更好,但記得按類似的時間間隔,最好將最後一次複習放在考試前一天。

中國的大學生有一個習慣--臨時抱佛腳,也就是考試前的一晚才衝刺複習,當然,這樣的臨時抱佛腳還是有用的,特別是當你整個學期都沒有學習的時候,這個可以幫助你解決大問題。但大家需要意識到,臨時抱佛腳應付考試的學習,基本上過後都很難再有記憶,不信你自己回想下自己的學習過程,很多大學生為什麼一離開學校就發現自己好像沒學到什麼東西,甚至下學期已經完全忘記了上學期學的內容,往往就是這個原因。

效果測試:考試就是學習

既然講到考試,我們也要重新審視考試與學習的關係,說真的,在看到研究報告之前,我一直非常詬病中國的教育,特別反感考試,我一直認為這種教育是一種填鴨式的教育,最終只能達到高分低能。但看了這些科學研究結果後,讓我對考試有了新的認識。

研究發現,考試不僅是一個測試工具,它還能調整我們已經記住的內容,令大腦以不同的方式將其重新組織一遍,而這一番調整的結果就是大大提高我們下一次考試的成績。

而且科學家還發現,如果在開學之前先做一個考試,年終考核的時候,這些經過預考的學生成績比沒有經過預考的更高。與直接進入學習相比,預考讓學生先猜測後學習,這使他們的大腦能以更高要求去運作,從而使知識更深刻地印在了腦中。更直白地說,跟直接學習相比,預考更容易把知識“趕進”腦子裡去。

所以科學家得出一個結論“

考試其實就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不同常規卻很有功效的學習方式。

說真的,對比現實確實有道理,為什麼有些人離開學校後,雖然也很努力學習,但好像效果沒有在學校那麼明顯,相信有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學校有考試,而自我學習往往忽略了這個環節。

在我教授學員讀書的時候也有類似情況,如果我們先看每章節後面的問題,或者對於非教科書類的讀本,我們先預設一些問題來閱讀,往往效果更佳,這原因其實跟預考是同等效果。所以,自學如果希望效果更好,給自己設定一些考試環節還是非常不錯的。

交替學習:打亂了更高效

接下來要與大家分享的,也是打破我們原有思維的一種學習方法,就是交替學習。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如果我們學習一項技能,我們應該集中時間進行突破。比如我們正在學習網球,我們應該集中時間精力先突破一個動作,如正手底線擊球。確實,這樣的方法在短期內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可以快速建立肌肉記憶及神經鏈接。但科學家的研究同時又發現另外一個現象,在同樣練習時間的情況下,集中學習最終的成績卻沒有交替學習的效果更好,特別是當進入實戰的時候,那些交替學習的學員反而在比賽過程中體現了更多的靈活性,成績更好。

研究發現,不同動作的交替訓練比單一動作的固定訓練更為有效,因為它能迫使我們內化肌體動作的基本法則,從而使肌體經過調整,可以更好應對現實的多變場景。

前面提到的固定場所、固定時間學習,跟這個也有一些類似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學習更有效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本身就要給與學習靈活性,這不單只是讓我們的記憶產生了變化,更容易提取,同時也讓我們的肌體經過多樣的練習,避免固化,或者說死板應對。

我個人認為,應該有效地結合集中學習及交替學習的特點,比如學習網球,在基本動作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時間讓肌肉產生記憶、神經產生連接。同時,為了避免僵化,能更好應對多變場景,也要不時交替練練其他動作,而不要如同過去的理論那樣過於獨立。這兩者間的度需要老師根據學員情況靈活把握。

另外還需補充的是,其實交替學習還利用了我們的潛意識,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習往往忽略了潛意識的作用,基於篇幅,關於潛意識如何幫助學習,如何幫助我們孵化創新思維及如何培養直覺等,我將在別的文章繼續探討。

睡眠意義:鞏固學習成果

最後需要給大家講講的是關於睡眠的問題。我們很多學生、家長往往因為對睡眠不瞭解,而忽視或者錯誤理解了睡眠,導致做出很多得不償失的事情,不但沒有提高學習的效果,甚至造成負面影響。

關於睡眠的研究很多,但一直沒有非常明晰的結論,睡眠目前還是科學家不斷探索的一個領域。但就目前已經獲得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已經發現,睡眠對於學習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點就是,睡眠可以鞏固學習成果。

一般人往往誤解了睡眠,以為你睡覺就是偷懶,那些強迫小孩放棄睡眠來學習的家長就是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成才,希望他們努力,以為只要少睡一點時間,用這個時間來學習,孩子就能比別人優秀,殊不知,這往往損害了學習的效果。其實睡眠的研究發現,在睡眠的過程中,腦袋根本沒有停止工作。

睡眠一般分為5個階段,詳見下圖:

科學研究揭示,你曾堅信的學習方法竟是錯的!

大腦睡眠結構圖

第1階段:在這一階段裡,大腦從清醒時上下劇烈起伏的尖銳波形開始逐漸緩和。

快速眼動睡眠階段:這一階段,大腦幾乎就要進入意識覺醒的邊緣,不過隨即又會沉入無意識的深處。

第2階段:波形變得更有規則,像一串正弦波,或者說像是風平浪靜的日子裡一陣陣湧向岸邊的柔和波濤。

第3和第4階段,波形越發平緩而舒展,如平靜大海中輕輕起伏的湧浪。這種慢動的波紋模式表示人已經進入了深度睡眠。

研究發現,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大腦的神經元正忙著進行模式識別,以幫助我們感知在白天思維中顯現不出來的各種關係,並幫助我們加固記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缺少了這個過程,我們的記憶會缺失。實驗證明,在考試前複習的學生,期間如果沒有經過睡眠這個階段,其考試成績會明顯低於有睡眠階段的學生。

所以,各位家長及學生,你們知道了麼?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你可千萬別忽略了睡覺,這個過程其實並不是偷懶,而是大腦在做分析及記憶的工作,非常重要。

關於學習的一些誤區,本文僅就最常見的幾點進行分析,希望所有關心學習效果的學生、家長及自學者千萬要重視,我們不能再迷信以往那些習以為常的學習理論,要充分利用科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改變我們的學習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必將讓給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