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清舟

屈原是谁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据说我们每年都过的端午节就是因为他而存在的。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因政治上受到排挤而无从施展,面对家国的日趋衰危,他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又不愿为了个人的富贵而苟且屈从于当政的权贵。最终悲愤地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但如果我说他投江前非常“幽默”,估计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没准儿还会有人误以为我是“标题党”,故意抛出这种惊世骇俗的话题来吸引注意。而事实上,我说的的确是真的。何以见得?有当事人亲笔记述为证:“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没错,这就是屈原所作《九章·怀沙》中的句子,大意是眼前一片迷茫,四周寂静无声。这是写实景,也是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描述。而《怀沙》是屈原临投江前的作品,所以我说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朋友已经明白了,我所说的“幽默”是寂静沉默、自我封闭的意思,并不含有滑稽可笑的意思。但我敢断言:当看到本篇的题目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将“幽默”理解为滑稽可笑等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会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现在的语言中,“幽默”几乎被清一色地当作滑稽可笑来使用。而事实上这种用法完全是由一个外文词humour的音译造成的。结果“幽默”的本意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如用中医的“脾”对译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spleen”,用“上帝”对译西方的某个宗教概念等。

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不论这些荒唐的翻译是有意还是无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偷换概念,这样的翻译多了,我们的语言、文化、乃至思想必然会受到影响。譬如现在在很多人心目中,开口上帝,闭口上帝,就是一件特现代、特时尚、特国际化的事儿。殊不知,“上帝”这个概念,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寿命了,《尚书》、《诗经》等经典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其指向和意义与任何外来的东西都没有任何关系。

再有就是所谓的“万圣节”,考察其历史和风俗,我认为它叫“万灵节”才更准确,也不知是谁把它翻译成了“万圣节”?如果他不是真的不懂中华文化,那么就应该是别有用心。因为在我看来,这个翻译是对中华文化中“圣”这个理念的极大歪曲、蔑视,乃至践踏。孟子曾经解释说“大而化之之谓圣”,意思是说美善之德广大充实而光辉且达到化境的人才可以称为圣。

其他各家的解释虽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圣一定是人,而且是德行、能力、个人修养等都达到极高境界,对人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圣人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也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我们怎么能将这样一个承载着我们民族文化情怀、文化信仰、精神品格的概念,去对应那样一个节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