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清舟

屈原是誰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據說我們每年都過的端午節就是因為他而存在的。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因政治上受到排擠而無從施展,面對家國的日趨衰危,他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又不願為了個人的富貴而苟且屈從於當政的權貴。最終悲憤地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但如果我說他投江前非常“幽默”,估計就沒有幾個人知道了。沒準兒還會有人誤以為我是“標題黨”,故意拋出這種驚世駭俗的話題來吸引注意。而事實上,我說的的確是真的。何以見得?有當事人親筆記述為證:“眴兮杳杳,孔靜幽默。”沒錯,這就是屈原所作《九章·懷沙》中的句子,大意是眼前一片迷茫,四周寂靜無聲。這是寫實景,也是對作者當時心境的描述。而《懷沙》是屈原臨投江前的作品,所以我說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說到這兒,可能有的朋友已經明白了,我所說的“幽默”是寂靜沉默、自我封閉的意思,並不含有滑稽可笑的意思。但我敢斷言:當看到本篇的題目時,絕大多數人都會將“幽默”理解為滑稽可笑等意思。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誤會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我們現在的語言中,“幽默”幾乎被清一色地當作滑稽可笑來使用。而事實上這種用法完全是由一個外文詞humour的音譯造成的。結果“幽默”的本意反而很少有人知道了。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如用中醫的“脾”對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spleen”,用“上帝”對譯西方的某個宗教概念等。

屈原投江前很“幽默”

不論這些荒唐的翻譯是有意還是無心,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在偷換概念,這樣的翻譯多了,我們的語言、文化、乃至思想必然會受到影響。譬如現在在很多人心目中,開口上帝,閉口上帝,就是一件特現代、特時尚、特國際化的事兒。殊不知,“上帝”這個概念,在中國至少已經有兩三千年的壽命了,《尚書》、《詩經》等經典中都有廣泛的使用,其指向和意義與任何外來的東西都沒有任何關係。

再有就是所謂的“萬聖節”,考察其歷史和風俗,我認為它叫“萬靈節”才更準確,也不知是誰把它翻譯成了“萬聖節”?如果他不是真的不懂中華文化,那麼就應該是別有用心。因為在我看來,這個翻譯是對中華文化中“聖”這個理念的極大歪曲、蔑視,乃至踐踏。孟子曾經解釋說“大而化之之謂聖”,意思是說美善之德廣大充實而光輝且達到化境的人才可以稱為聖。

其他各家的解釋雖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聖一定是人,而且是德行、能力、個人修養等都達到極高境界,對人世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聖人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理想,也是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嚮往,我們怎麼能將這樣一個承載著我們民族文化情懷、文化信仰、精神品格的概念,去對應那樣一個節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