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sbwsw


带着几万人马就想东征中国,你确定这不是开玩笑?

前334年,马其顿压力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东征之路。经过10年的苦战,他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西亚、两河流域,最终建立起了跨越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大帝国。

然而继续东征的他由于走错了路进入了印度,也因祸得福最后他打败了印度国王,占领了印度。然而有人提出如果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的话,中国能否定当时的马其顿方阵?

我就想问问提出这问题的人带脑子了吗?压力山大就带着那几万人,就想东征中国?梦中枕头垫高了,还是得幻想病了?


按时间推算,压力山大东征的时候是公元前334一324,而那时候中国是战国时期七国并存,而且那时的秦国还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压力山大带着几万人马就想东征中国?脑子被驴踢了吧。

压力山大东征一直胜利是仰仗着他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由常备兵、轻装步兵、骑兵以及铺助兵混编而成,以常备兵、轻装步兵和铺助兵主攻,骑兵骚扰,两者紧密配合的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主力是手持长矛与护盾的士兵,通常由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个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作战时整个方阵成长,以坚固的密集队形不跑向前推进,如果前方的人倒了后方的人继续补上去,形成一个无死角的方阵。


虽然马其顿方阵的威力极其强大,但机动性却是一个短板,所以需要骑兵来骚扰敌人辅助主力进攻。

战国时期的中国

秦国由于经过商鞅的变法,从一个只能以太子为人质求和的弱国,变成了站在其他六国之上的强国。在战国历史上,一共有过5次合纵攻秦之战,可知当时的秦国有多强大。

公元前329年,当时在公孙衍的推动之下,楚、魏、赵、韩、燕五国,以楚国为首发动的第1次合纵攻秦之战,却以失败告终。

赵国和秦国之间有过一场旷古惨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在秦国与战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两国从最开始的土地争夺到赌上国运,将大战升级到国战的程度,并几乎最大程度的动员了国家资源。其结果是两国共六七十万人战死或被屠杀,单以战死数字而论,长平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旷古第一惨战。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人数少则几千多则上几十万,每一场战争都死横遍野,尸体堆积成山。压力山大想着几万人马就想东征中国?他应该庆幸走错路,否则还有古罗马?

兵器和阵法上的比较

亚历山大就有一个马其顿方阵几万人马,由长矛和盾牌组成的主力,然后骑兵作为辅攻进行骚扰。

秦国弓弩

最强的秦帼弓弩用脚踩着使用全身力量发射,可提高持久力,射程300米,有效杀伤150米内的敌人,而其他弓弩射程达到150米就很好。还有秦弩用的箭,箭头是三棱状的,外形类似子弹,穿透力,杀伤力,射成达到完美结合,是秦一统天下的一大利器。



其他国和武器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单单是秦国就能把他们全灭,亚历山大有能力带着几万人马东征中国吗?一人吐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没,还需要打?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的确很强大但几万人马能发挥多大作用?显然如果不是走错路了,还有没有后来的罗马都是个问题。


历史小跟班


亚历山大东征到达的最东边也不过是到了印度河的上流,如果亚力山大可以继续东征,向当时中国进发的话,他将大约在公元前325年到达中国。

如果亚力山大能活着到达中国的话,那么他要面对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车裂商鞅的那位秦王。



亚力山大灭亡波斯帝国继续东进时,只带了3万军队,就算亚力山大沿途没有任何损耗,也没有瘟疫疾病的困扰,也没有后勤被给的担忧,也不会被中国周边的蛮族打击,能够顺利到达秦国西部边境的话,那么等待亚历山大的会是已经经历过30多年变法的秦国和秦惠文王。

当时中原的情况是秦惠文王已经继位秦王13年,刚刚打败魏国,将秦国的领土拓展魏国的河西地区,并且在河东建立了前进的桥头堡。北方的赵国,年仅16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为赵王,战国七雄正频繁的展开外交及军事活动,进行合纵连横。



3万马其顿士兵在亚力山在的领导下,来到了秦国西部边境,与秦军对峙,3万人对于秦国来说,不过是其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已,人数虽少,但是亚力山大是一位雄心壮志的统帅,而且其手下的马其顿方阵几乎在当时是战无不胜的,如果与秦军对战会如何呢?

先了解一下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联合阵法,主要由重装步兵、轻装步兵、骑兵和辅助兵组成,由4096人组成一个初级方阵,每个初级方阵配备不同的兵种,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方阵联盟,如果亚力山大带来的3万人的话,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方阵联盟。

重装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近4米长的长矛,一手执盾,一手执矛,还配备匕首等短兵器,轻装步兵主要辅助重步军作战,配的长矛短些,骑兵是轻骑兵,如果方阵的重装步军挡住了敌军,轻骑兵往往是隐藏的秘密武器,由轻骑兵突入敌阵攻击,轻骑兵还有保护方阵侧翼和后方的作用,辅助兵有弓箭手,长矛兵,等其它一些兵种,由于数量少,不是太重要。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是正面攻击能力强大,近4米长的长矛,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是很难突破方阵的,而且方阵一旦发动,绝无退后,马其顿人的纪律性相当强,在正面强攻时,马其顿方阵几乎战无不胜,至少在欧洲和中亚没有遇到对手。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劣势,一是机动性差,重装步兵由于武器很长,非常不灵活,如果敌军从侧翼或后方攻击打步兵,那些重装步兵几乎没有还手能力,主要是骑兵在护卫。



二是马其顿方阵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马其顿人必须结成阵型,才能发挥强大的攻击力,也就是说在平原及宽敞的地方,方阵能发挥作用,如果遇到山地或无法结阵的地形,马其顿方阵就无法发挥阵法优势,只能单打独斗了。

秦军的优势也有很多:

1、主场作战;

马其顿人远道而来,而且只有3万人,杀一个少一个,秦军不同了,秦军是主场作战,背面就是强大的秦国及各种补给,就是耗也能耗死马其顿人。



2、兵种优势;

秦军在当时的兵种已经强于马其顿人,秦军有战车兵,由2~4匹马接着战车,每个战车配3个士兵,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手持长矛,战车兵可是骑兵的克星,马其顿人还是轻骑兵,简直要被屠杀。

秦军还是弩兵,射程远超弓箭,马其顿人没有射这么远的武器,两军对战的话,秦军的弩射死了马其顿人,他们也只能看着,毫无办法。



都知道马其顿的长矛长,其实秦军有更长的长矛,长度有7米长,比马其顿的长了3米;都知道马其顿有方阵,其实秦军也有方阵,秦军方阵就是手持7米长的秦军重步兵组成方阵,一寸长一寸优势,就算是正面对抗,秦军的长矛插死了马其顿人,马其顿人连秦军的影子都够不到,想像一下,这不是战争,是屠杀。

3、谋略优势;



华夏几千年文明,中国古代军队打仗,单纯拼蛮力的情况极少,大多数战争都是配合形势和谋略,这马其顿人到中国来,要是不被耍得团团转,我都不相信了。

随便来几个谋略,亚历山大能识破吗?古代欧洲打仗大多数都是拼蛮力,比勇猛,只要稍微用一点谋略,那就是捧上天的人物,比如汉尼拔、亚力山大等人,到中国来,估计三流谋士也排不上。



如果真打起来,秦军无论是从正面战场拼杀,还是利用地形攻击,或者是利用谋略击破马其顿,都是毫无悬念的,基本上一边倒的屠杀。

正面战场打的话,秦军也组成方阵,以7米长的长矛阵配合强弩阵及战车兵,直接硬碰硬正面冲锋,到了弩阵射程时,先是强弩万发,先让马其顿人脱一层皮,死去一部分,冲到阵前,再用7米长的长矛戳死马其顿人,最后利用战车兵全力冲击马其顿方阵,然后就是秦军抢人头,屠杀马其顿人,亚力山大以下无一幸存,全部被杀。



如果秦军利用地形让马其顿方阵布不成阵,再发动攻击,先是箭雨,再是步兵冲锋,马其顿人展不开阵型,长矛就无用,就得用短兵器来秦军拼杀,匕首怎么能和秦军士兵对抗,又是屠杀的份,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如果秦军采用谋略的话,采用侧翼攻击,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假装从正面进攻的样子,布置佯动,先用战车兵从两侧或背后冲击对方的轻骑兵,接着接着弓箭手和弩兵出动,万箭齐发,最后是步兵冲锋,绕到两侧,开始屠杀,马其顿人全军覆没。



完全就不是对待的战争,亚力山大领导的马其顿方阵,到了中国的话,只有被屠杀的份,就连亚力山大一世英明,也要丢在中国了,要不被俘虏,要不被屠杀,没有逃走的可能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就这事,他得庆幸走错了,要是走正了,这娃可要到血霉了。这个时候咱大华夏的地头上,那七个大头娃娃都打了一百多年了,这冷兵器的战争都快玩出花来了,三十六计咱走一个。而且各种牛的将领那叫个海了去了,最喜欢整的就是乌龟壳一样的战斗,这玩意是死的,战术是活的,弄不死你,就当俺没说。

实际点的

这说的有点空,咱说点实际的。咱就说亚历山大这娃,他当时扛着旗杆,拉着他那所谓的马其顿方阵,向东边打走的最远到了印度河的上游。

到了这地,他如果发了疯继续进攻,要到咱大华夏的地头上,他有三条路可以选。一条翻喜马拉雅山脉,就这条路,亚历山大要不是脑子起包了才会选这条,这不是找死吗?

二条走欧亚大草原,这大草原上啥多?马多,那也就是说骑兵多,这帮人打出生就蹲在马背上,天生骑兵的料。而马其顿方阵这是以重步兵扛着长枪的一个物件,整个就是一个不会转向的乌龟壳,他最大的克星就是骑兵,他要是能过来,这得被砍掉多少脑袋?

三条,这就得通过东南亚的原始森林,哎呦我去!就这地,那简直就是地狱,三万来人这一不小心就喂了蛇虫鼠蚁,连坑都不用挖。

话说这三条基本上都是死路。说道这里,有人就说了:“人家只是打个比方,你那么较真作啥?你就说人家这三万马其顿方阵怼上你七个大头娃娃咋样吧?”

真打起来

还咋样,这叫肉包子打狗他有去无回啊!当时,秦国是谁当政?秦惠文王,就这主那是车裂商鞅的主,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力那是上升阶段。

话说咱家地头上这七个大头娃娃,整个小摩擦,少了五六万,多了十几万的大兵来搞事。这要是打一个大一点的,少了他也有个二三十万,多了这得上个七八十万吧。

亚历山大他就三万人,这就是一点开胃小菜而已。

俺给大家伙模拟一个场景。

“白起,老白啊!西边来了一窝白鬼子,你去瞅瞅?”秦惠文王捋着胡子一脸好奇的发问。

“拉倒吧!十万以下的单子,咱不接!”白起翻了翻大眼皮,表示不感兴趣。

得,派一无名氏上去应应场子得了。

您就瞅吧,历史书一定会这么写。忽一日,西敌蛮夷三万叫阵,秦王遣无名氏迎之,半日,火牛阵破之,屠两万许,俘五千余,无名氏爵升一级。

齐活,就整这么一句,一笔带过。

根本就不用整那么麻烦,直接整一火牛阵上去怼,跟着关西老秦兵抡起大刀片子上去收人头这就完事了。再不齐,咱整个夜袭也成,你总不能大晚上,还端着那大长枪蹲那休息?啥叫三十六计,分分钟钟就能把他整趴下了。

正面杠

估计俺说道这里,有人就不乐意了:“你这整的是啥?这叫歪门邪道的邪路,你咋不走正道,堂堂正正的杠一下?”

杠一下?行!咋也得让你心服口服不是。

首先咱说兵力,秦灭楚动用了六十万。咋大炮打蚊子也用不了那么多,去皮掐芯就十分之一得了十万。如果您还嫌多,咱五万,毕竟家门口的生意,您还不让占点兵力上的优势?这说不过去吧?再说咱七个大头娃娃啥时候打过比五万少的战斗?您这再强调啥,这就没有道理可讲了。

接着咱说兵种,那会咱骑兵还没有,毕竟赵武灵王这个时间点上,年龄还小,他自己个都没把骑兵整明白呢?

所以是战车兵,两匹马一个车,每车整三人,一人开车,一人放箭,另一个整根长矛,没事捅你。

下来有弩兵,这东西大家伙在电视上也见识过,这要是拉开架势,光箭头那叫个铺天盖地,您那小盾牌能撑几波?请大家伙记住弩兵和弓兵不一样,弓兵的射击次数有限,弩兵可不一样,他可没有冷却时间,而且这射击距离还长。对了还有弩床,当时这玩意精度不够,但整大规模战斗还是不错的。这玩意嘣出去,胳膊腕粗的箭杆子,一捅这就是一串。

再有,长矛兵,你马其顿方阵最牛掰的就是长矛,你长四米,你可别嘚瑟,咱秦朝的长矛兵他的矛更长,足足有七米。这叫啥,这叫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谁先捅到谁还不一定呢?

咱瞅瞅亚历山大,他四个初级方阵能出一个完整的战阵,一个初级方阵由四千来人构成,三万人正好组成一个战阵。他每个初级方阵配备不同的兵种,有重装步兵(就那抗长矛的大头兵),轻步兵,加辅助的骑兵,捎带还有辅兵。

这家伙不用俺细说了吧,咱先来一波弩箭加弩床,先扒你一层皮再说。你不是要正面刚一波吗?七米对四米,捅不死你,算俺没说。

好,你说你有骑兵吗?咱车兵他也不是吃闲饭的不是,怼一个,说少了这车兵算是古代的装甲车吧?你说你骑兵灵活,好,咱也不硬碰,就维护步兵先干一波,等把你的步兵干趴下了,咱再来收拾你骑兵,这可以吧。再说你这骑兵是你那方阵的奇兵,但数量能有多少,挡着你点骚扰咱步兵干活,还是蛮可以的!

结果咱就不用说了吧!再说,咱大华夏三十六计是摆设?咱也不会傻乎乎的和你硬碰硬不是,整个有利于自己的地形,还是可以的吧!

用计谋,你这方阵也就是分分钟钟的事,你说正面刚,费点时间,但也不会太长,就是伤亡可能有点大,但咱秦兵最喜欢正面刚,毕竟只有这样,军功才能捞一波不是。

抓到的俘虏,这正好填到长城那块,咱缺劳力不是。估计几千年以后,考个古冷不丁在墓坑里还能整出几块白人的骨头渣子。

哎!算了,咱再说结果,您这亚历山大整这么一波出来,那叫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咱大华夏的秦始皇起来的时候,依照咱这位老祖宗的性格,指不定就想去西头看看,那地方有啥东西。

这一家伙下去,会不会地球在这一刻就实现统一,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了,全世界都在用小篆来写字,说的话可以听不懂,写的字都能整明白!啊!秦始皇真牛掰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带你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其实马其顿方阵被过度神化了,如果不是大流士三世接二连三的指挥失误,亚历山大根本打不过波斯,更别提和秦赵交锋了

首先,亚历山大大帝没有走错路,亚历山大的东征与之后的蒙古人西征有着非常相似的过程,双方在最初的时候没有想过去征服世界,但是在一步步的扩张中,渐渐的激发了他们的征服欲,从而掀起了大规模的远征行动。

亚历山大东征最初的目的是想光复被波斯人占领的小亚细亚地区,这里曾经是希腊人的势力范围,后来被波斯夺取。

再者,亚历山大最初也没想到能打到印度河流域,只是在与波斯人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的野心越来越大,这才一直向东达到印度河流域。至于中国,亚历山大估计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当时的希腊人对中国了解很模糊,并且也没有与中国展开过直接贸易,亚历山大不可能将中国设立为远征的目标。

从大流士一世开始,波斯帝国就对希腊城邦发动的大规模的入侵战争,至薛西斯一世,波斯共计三次入侵希腊,著名的马拉松会战、温泉关之战,都是出自希波战争时期。

当时的波斯虽然正处于鼎盛时期,但是面对顽强的希腊人,波斯军三次入侵希腊均以失败告终。而希腊方面纵然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尤其是在第二次希波战争时,雅典城更是被波斯军一把火给点了。

这场战争不仅严重削弱了波斯的实力,也使得希腊诸城邦实力大损,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位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正迅速崛起,成为希腊的新霸主。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在继位之后,亚历山大先是镇压了希腊其他城邦的反抗,接着便集结了3.5万士兵开始东征。

亚历山大东征的第一步就是拿下小亚细亚半岛,在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军与波斯军在格拉尼库斯河爆发了双方首次大规模战役,此战波斯惜败。之后亚历山大又在伊苏斯之战中击败了波斯12万大军,基本上控制了小亚细亚地区(今天土耳其)。

这两场战争胜利之后,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即进攻波斯本土,而是南下占领埃及(埃及当时属于波斯,是波斯重要的粮食基地),切断波斯的后勤补给,然后在率军东进,准备攻入伊朗高原。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在巴格达西北的高加米拉与波斯人展开决战。此战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自督战,波斯更是动用了20万大军,可谓是孤注一掷。

由于之前曾多次与亚历山大交锋,大流士三世这次也是有备而来。此战大流士选择在一块开阔的平原上与马其顿人决战,这种地形非常适于波斯战场的运用。波斯人的阵型宽达八公里,其中重骑兵和战车分布在两翼,中路是步兵和大象兵。

不过由于战线太长,兵力太多,在那个没有无线电的年代,在指挥如此庞大的阵型时极易出现混乱。

在战役打响后,波斯重骑兵和战车不断冲击马其顿人的两翼,迫使亚历山大分兵增援两翼,因此导致马其顿阵线中部出现巨大的空缺。大流士三世则抓住机会,动用重步兵发起正面进攻。而此时马其顿阵线的左翼也被波斯骑兵攻破,马其顿人的士气跌落到了最低点。

但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波斯骑兵并没有直奔马其顿中军,而是准备解救被亚历山大扣押的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儿,这给了亚历山大以喘息之机。

而亚历山大则敏锐的抓住波斯步兵行动迟缓的弱点,立即倾兵绕过波斯重步兵阵线,直插如波斯军大本营,随后步兵方阵也很快赶到。

此时,马其顿方阵展示出了极大的优势,他们长达6米的长矛,让波斯禁卫军无力招架,波斯指挥部迅速崩溃。由于通讯不畅,波斯其他战线的士兵皆以为大流士三世阵亡,因此军心大乱,全线溃退。

从这场战争中可以看出,马其他方阵虽然在正面非常强大,但是其侧翼是很薄弱的,如果不是大流士三世的指挥失误,亚历山大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战胜波斯人。如果亚历山大远征达到中国,面对当时的秦赵军队,马其顿人并不占优势。

实事求是的讲,当时马其顿军人的军士素养和武器装备都不弱于同时期的中国。但是马其顿并不是一支游牧军队,后勤补给对他们而言也是个大问题。在古代文明程度较高的西亚地区,马其顿人尚且可以就地完成占领和补给。但是要途径西域来到中国,中途的补给就是个大问题。

并且马其顿军队的数量也太少了,只有区区3.5万人,这个数字真心不多,想远征征服中国根本不可能。

(亚历山大想东征到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对他的后勤补给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当时秦赵士兵在单兵防御上可能不及马其顿人,因为马其顿士兵当时已经大量装备铁质盔甲,而秦赵两国还停留在青铜时代,铁质武器较少。

但是就作战指挥和军队数量上而言,秦赵是占有绝对优势的。而且在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军事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弓弩武器发展落后,以至于在那是的西方世界中有专门的标枪手编制。

(马其顿标枪手)

而反观中国,到战国时期弓箭和弓弩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长平之战中,赵军统帅赵括就是在突围时为秦军弓弩射杀的,这一点对于马其顿人大方阵有着巨大的威胁。

再者,此时中国军队中也开始普及铁质武器,即便是青铜武器,和铁质武器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巨大。

总而言之,如果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来到中国,等待他的100%是失败,这并非意淫,而是马其顿人的士兵数量太少了,战术和武器也不占优势,后勤补给线也太长。而且即便是在征服波斯的过程中,马其顿人的胜利也有着很大的幸运因素。

其实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战的历程中,马其顿大方阵虽然很厉害,但是真正帮助亚历山大获胜的兵种是骑兵,马其顿人良好的步骑配合才是亚历山大致胜的法宝。而单靠一个马其顿大方阵是不可能突破敌人的正面防线的。(马其顿大方阵)


千佛山车神


这是一个本人与很多人讨论过的问题,但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有一定历史常识的人,对此居然还是会有疑问。今天在此再说一次,我的观点很明确。
在绝对差距面前,什么阵都是白给,亚历山大泉下有知应该庆幸他走错了路并且死的早,否则,他将面对的可不是压力山大哪么简单。他一世英名必将毁于关中,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可能因此被改写。
我们首先从可以动员的士兵数量来做一个对比,毕竟兵仙韩信说过,多多益善嘛!据史料记载,亚历山大军团东征时最大军队数量不超过五万人,而秦国在此前五十年一场失败的战役中,投入了五十万的兵力。在那一战之后的二十多年后,秦国经历了举世闻名的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东征之时,变法近三十年的秦国早已从一个随时面临亡国的诸侯弱国,一跃成为虎狼之秦。令山东六国胆寒。如果遇上西边来的带了几万人的亚历山大,秦国可能根本就不会太当回事,就算马其顿方阵有幸展示了他的战斗力,秦国必然能很快组织起超过五十万人的军队,十比一的人数比,不光是数量上的差距,更代表着组织能力的差距
,亚历山大,见过这么多军队吗?还打?

我们再谈谈战争经验,秦国是在平王东迁时,因护驾有功被封到关中的,而当时的关中之地,其实已被少数民族占领,可以说秦国从立国之初,就开始无休止的战争,三家分晋以后,进入战国时代,敌人从野蛮人变成了文明人,到亚历山大东征时又已经打了近八十年,实战经验绝不逊色于当时的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

战争理论上,至今闪耀着光芒的《孙子兵法》已问世数百年,其先进性和实用性不用我多说。

再论单兵素质,秦锐士都是在商鞅变法改造中武装到思想的,连超级特种兵魏武卒都难以抵挡的虎狼之辈
。这些都有明文记载:
《荀子议兵篇》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荀子又说: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这样的秦国精英士兵,就算不比马其顿步兵强,也没有比他弱的可能。

最后,从装备的角度来讲,中国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优势意味着什么,也不用我多说了吧。

何况亚历山大如果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或者绕道葱岭而来,辎重和后勤必然无法保障,就算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秦军在野战中被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打败,秦军马上

坚壁清野,进入防守状态。用秦军铁骑偶尔骚扰一下亚历山那几乎不可能存在的漫长补给线,等待亚历山大的,恐怕,只能是无尽的后悔。

一切都是这么清晰,无论从人数组织能力战争经验战争理论单兵素质,还是装备后勤的那一个方面来比较,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都没有丝毫优势可言。

而我甚至都懒得提的是,在当时的崤山以东,还有六个与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亚历山大真的来了,能像义渠王一样在中国历史里留下个名号就算是幸运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有兴趣的同志可以关注本人正在写的资治通鉴故事会系列文章,与你共同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寻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性。


渔樵故纸


也不要太盲目乐观,亚历山大的部队虽然人少,但却是职业军人。古代打仗,什么40万人80万人的,肯定是有夸大成份的,史料记载,秦国人口巅峰不过才500万人,供养80万人去参加长平之战可能吗?国内还要有人驻守 也就是说嬴政为了长平之战动员了100万人,肯定有夸大成份。再退一万步说,真的能组织100万人参军,那也肯定都是受过短暂训练的农民,战斗力真的有那么强吗?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老祖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都有夸大的情况,上战场的5万人,后勤15万人,敢对外报50万人。

秦国能统一六国,军事实力固然强大,但不可盲目轻信课本,我的历史老师曾告诉我,学历史需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很多课本上的东西仔细推敲一下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忘了说了,我的历史老师是季羡林先生的徒孙。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亚历山大能到中国,第一站是秦国,秦国是唯一能和亚历山大单独硬刚的国家,双方两败俱伤,亚历山大率残部退守印度,被亚历山大征服的国家和地区趁机叛乱,亚历山大帝国崩溃。而秦国这方面,商鞅改革的成果毁于一旦,魏国趁机重新崛起,那么统一中国的国家将很有可能在赵国和魏国之间产生。

很有可能看了我的观点后喷我,但我还是想说一句,当年魏武卒5万人打的秦国不敢出函谷关连丢河西上党,若不是有函谷关挡住魏国人,秦国甚至有可能提前灭亡。魏国也正是靠着5万魏武卒四面出击,威震中原,巅峰时期的魏国也有将近500万人,只能供养的起5万魏武卒这样的职业军人,再多也养不起的。

所以 我认为秦国崩溃 亚历山大帝国分裂 魏国或赵国统一中国


用户6111028998


亚历山大对于进攻中国一事,表示压力山大;同时拒绝万千中二少年的邀请,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有摩擦。据不可考消息透露,亚历山大认为出兵东方是一种闪现千里送人头的愚蠢行为。

亚历山大出生于公元前356年,就在这一年,秦国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施行大刀阔斧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第一要义,就是打仗。为了打仗,商鞅以强制命令在秦国摒弃文人、商人,只留下士兵和农民。

商鞅变法历时23年,到秦孝公死时方结束。这一年,亚历山大23岁,已经当了3年的马其顿国王,占领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并且开始进攻波斯、埃及。商鞅变法结束的第二年,亚历山大攻克埃及,被当地土著称为太阳神阿蒙之子。

远在东方的秦国又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秦国成为东方第一大军事强国,“军爵制度”让秦人有机会实现阶级跨越。秦人“不敢私斗,勇于公斗”,在国内因为畏惧严苛的商鞅之法,无人敢闹事;但是上了战场,个个如猛虎下山,为了加官进爵,成了不折不扣的战争机器。

与此同时,秦国发明出流水线加工兵器,保证了前方能得到最优质的武器供应。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攻下波斯,此时他有两种选择:要么向东北方向进军,攻击遥远的中国;要么向东南方向进攻,攻击近在眼前的印度。

历史记载,亚历山大选择了进攻印度。在打了一场胜仗之后,整个马其顿兵团就成了疲惫之师,士兵不愿打仗、亚历山大只好罢兵回家休养。

如果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兵团进攻东周列国,又会怎样呢?

波斯地区距离秦国都城咸阳,如果走葱岭、沿天山山麓、经河西走廊进入东周,这一段距离至少5000公里!几乎是唐僧取经的原路。

在这十万八千里路途中,马其顿兵团要翻越高耸入云的葱岭,穿过浩瀚无垠的荒漠,飞渡吞噬生灵的黄河……就算这一切困难全部解决,多大4万兵力的马其顿兵团还要吃喝拉撒,以一个士兵要5个后勤保障来算,亚历山大还要带上20万后勤部队。

马其顿兵团排除万难穿越西域诸国,强度河西走廊。他们碰到的第一个强大对手,不是训练有素、杀人无数的秦军,而是位于漠北、时常骚扰东周列国的匈奴骑兵。

即便亚历山大交了买路钱,以满状态来到秦都咸阳,与秦军决一死战他们照样凶多吉少。

秦军有什么装备呢?青铜战车、青铜兵甲、青铜兵器、流水线出品的弩箭,以及各种下三滥的兵法战术。

马其顿兵团个个手持长矛、拿着盾牌,迈着孔武有力的步伐向前推进。

青铜战车估计一个回合,就将马其顿兵团赖以生存的战阵给打得七零八落,然后弩兵开始降雨,最后才是急着抢人头的步兵冲锋。估摸着,秦兵一定觉得亚历山大这是来送战功的,但是这4万人也太少了吧!

别说兵精将广的秦国,就算是战国七雄里的任何一个国家,亚历山大都没有一半的把握获胜。

战国时代,有秦国、赵国抵挡匈奴,真是国之大幸。

亚历山大能有大帝之称号,只能说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搁东方,也就七雄之一的水平,甚至还不够格。


祗树


亚历山大这种乌龟阵,来到中国这种兵法大成的国度,要不了多久就会被破解。其一,坚壁清野,派骑兵跟着让他们不能快速行军(必须保持战斗队形),晚上佯攻、击鼓呐喊让他们不能休息,得不到补给又不能好好休息,时间一长必败无疑。其二,火攻箭阵,煤粉火油、劲弓疾驽对付这种乌龟阵。其三,骑兵,蒙古人曾经用骑兵快速从欧洲军队的方阵边缘掠过,只要发现弱点,就会一层一层的从方阵上撕下一层来,不要深入方阵即可。其四,地形因素,山地战、密林战、水战,提前放拒马、蒺藜、陷坑等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再融合中国的兵法,亚历山大必败无疑。


肉松与阿茶


中国那时候有城池,有滚木礌石,有强弩石炮,马其顿方阵到城下也就是个靶子。那时候中国有系统的野战军事理论,讲究地势,天气和谋略,很少有站齐了打鼓唱歌踏步齐打仗的,一条峡谷,一片山坡,一顿石头火团,马其顿方阵能成烤肉饼。东欧平原上几个部落里出个猖狂的酋长,到春秋战国刀兵纵横的中国,三万人,都不够说个笑话。


风尘旧客


公元前336年盛夏,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宴上被人刺杀,由年仅20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是为“亚历山大大帝”。

年轻的亚历山大继位后,立刻展示出其不凡的军事才华。他率军东征西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将国内的叛乱平定,随即将征服者的目光瞄向邈远而神秘的东方。

亚历山大大帝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世界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与热衷于地理考察的探索家。亚历山大远征亚洲作为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而被永远载入史册,对当时以及后世东西方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地理学的认知与发展亦因此而受益匪浅。

临危受命

由于父亲突然遇刺,20岁的亚历山大便过早登上王位。年纪轻轻,毫无根基 ,一些达官贵人图谋篡位,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伙阴谋刺杀亚历山大,雅典贵族蔑称他为“小孩儿”。但亚历山大自幼胆识过人, 腓力二世在世时就非常喜爱性格坚毅,勇敢无畏的爱儿亚历山大,特聘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儿子的老师,还亲自教会他演练、指挥闻名遐迩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接受了良好的古希腊文化教育,又在父亲腓力二世的言传身教下得到了很好的军事锻炼,据说他12岁时就能徒手驯服烈马,16岁时已是全军统帅,随腓力二世出征。丰富的阅历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能够在紧急关头保持坚强的信念,临危不惧,有勇有谋。面对政敌篡位的图谋,他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欲篡夺王位者和叛乱集团的首脑全部诛灭。然后,他乘势一鼓作气,毅然发兵,在叛离的希腊诸城邦还没来得及联合起来时,将其分割包围,再一一平定,巩固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并且夯实了自己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地位。


东侵波斯,大获全胜

亚历山大平息国内叛乱后,立即开始准备东征强大的波斯帝国(今伊朗)。

公元前334年春季,亚历山大率希腊——马其顿联合大军东伐波斯,彼时,曾经强盛无比的波斯帝国政局不稳,内外交困,已经走向衰弱,屡屡被强悍善战的亚历山大远征军挫败。同年,马其顿大军一举攻克小亚细亚半岛。次年,马其顿——希腊联军攻占叙利亚,在伊苏击溃波斯大军。亚历山大拒绝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议和乞求,乘胜荡平埃及,再回师北上攻击巴比伦(今伊拉克),在秋季将波斯军彻底击灭。公元前330年,古老的波斯帝国覆亡。

灭掉波斯后,希腊——马其顿联军又将西亚、中亚的许多国家、地区征服。

远征印度,先胜后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3万大军从中亚巴克特里亚出发,经今天的阿富汗开伯尔山口辗转经进入古印度之恒河上游地区。

前326年4月,锡达斯佩斯河(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战役爆发。马其顿联军将波鲁斯王国的2万步、骑兵、3000象军歼灭,逼迫波鲁斯王投降。远征军继续向东行进,抵达西发西斯河流域。在与古印度人“象军”鏖战中,马其顿军团最擅长的“方阵”作战失去了威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远征军出征8年,造成了军中普遍的厌战情绪,加上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日趋加重,亚历山大无奈,只得停止继续东侵的步伐,于公元前325年返回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马其顿新都)。

建立横跨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用近10年的时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征服了西亚、中亚诸国以及古埃及,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前334年春,正当亚历山大准备西征,欲征服地中海以西诸国之时,病魔突然夺走了他年仅33岁的生命。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命虽然短促,但却比大多数人都有声有色,也给世界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耀千秋的希腊化时代(前323——前30年)。

假如马其顿联军继续东征,势必与强秦遭遇,秦国虎狼之师能抵挡住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军团吗?

假如当初亚历山大征服古印度,再继续东征,沿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远,经瓦罕走廊进入西域(今新疆),再征服匈奴、大月氏等西域游牧部落,再往东就有可能与虎踞中国西北的秦国遭遇。

公元325年前后,恰值秦惠王嬴驷在位,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早已化茧为蝶、由弱变强,嬴驷接连用兵,秦军北扫义渠(匈奴旁支),西灭巴蜀,东出函谷,南进商於,为秦最终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料记载,彼时的秦国“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而稽首”。

那么,假如强悍的马其顿军团灭印度后继续东征,在中国西北遭遇到了如狼似虎的秦军,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呢?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的希腊——马其顿联军战无不胜的利器就是“马其顿方阵” 。这是一个由枪(可投掷)兵和盾牌组成的方阵,攻击与防御的能力极强,尤其善于打阵地战。彼时马其顿联军大约有35000人左右,而秦军自实行“军功制”以来,军事力量已迅速强大起来,拥有十余万精锐之师。秦军作战,步骑结合,配以冲击敌阵的战车,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方阵”或许阻击不了强悍犀利的秦国军团之进攻。“马其顿方阵” 专克骑兵,但对于步兵、骑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轮番冲锋,再配以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似乎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看秦军在前408年前后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时的作战特点,基本可以判定,马其顿方阵毫无胜算 。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的三万马其顿联军被以逸待劳、剽悍善战之秦军击溃甚至团灭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毕竟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所以一切都是揣测,没有实际意义。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