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萬曆十年,張居正歿於京師的府邸之中,帶著十年改革未盡的遺憾,留下了七十多歲的母親,六個兒子以及六個孫子。

明神宗的一句:“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讓張居正即使在病重時感受到了皇權急於擴張的志向,卻還是認為萬曆仍是他記憶中的首席學生。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自覺吏治清明,府庫充盈,邊境穩定,國家大致不會有什麼亂子,就連不放心的家人也因為君主的承諾似乎不用多做顧慮。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張居正

張居正主持經筵日講時,經常為年幼的皇帝講述漢朝時的文景之治,也評析過其後的昭宣中興,自然熟知霍光受到武帝託孤,近二十年政由己出,一手開啟了治世序幕的故事,對於霍光功高震主,使得漢宣帝如芒刺在背,在其死後家人因為失勢而謀反求變,事敗之後被夷滅全族的慘劇更是瞭然於胸。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霍光的家族背景

張居正雖然未行廢立之事,但主政的十年也可以說是總攝國政,權重功高,制約了君主的權力。但是他自問不像霍光一般,明於治國而昧於治家。張居正的正室偏房並沒有摻和在政事之中,六個兒子雖然沒有大才,卻也不是奸佞誤國之人,以父親文明為代表在江陵老家貪慕利權的老家人也因為萬曆五年文明的去世而收斂了不少。更何況萬曆帝是張居正從小教育大的學生,相比漢宣帝成年之後才被霍光迎立為君王,這對師生之間有著更為親密的信賴關係。

然而張居正還是高估了自己與君王之間的師生情誼,低估了權力、財富、慾望對於人主的牽引。他的清算甚至比霍光來得更早。

從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歿,萬曆十一年三月詔奪上柱國、太師,再詔奪文忠諡號,斥其子為民,直至萬曆十二年四月抄家,僅僅只有一年又十個月。

萬曆帝在過去十年權力被侵犯的嫉恨瞬間爆發,再也記不得曾經對張先生承諾厚待其家。明朝權力最大的首輔在自己死之後,似乎也把厄運帶給了家人,他的六個兒子也從雲端之上的首輔之子淪為了牢獄之中的國家罪人。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長子,張敬修,萬曆元年中舉人、萬曆二年會試下第,萬曆五年會試依舊下第,直至萬曆八年才會試及第得中進士。多年趕考不中的首輔之子一朝得中,自然會引起無數的流言蜚語,這種陰影也在隨後一直伴隨著張敬修。其後因父蔭授世襲同知,官居禮部主事。作為張家的長子,張敬修自然在抄家的過程中受到了特殊的照顧。嚴刑拷問的壓迫,長子的責任,對於父親的孝順多種因素的作用使得張敬修在留下一份絕命血書之後在牢中自縊,用性命來自白。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明朝科考答卷

次子,張嗣修,參加萬曆五年會試,主考評定二甲第一名,萬曆帝親自擢拔為一甲第二名,是張居正考取功名的三個兒子中最早登榜的,然而張嗣修的名次畢竟是仰仗了首輔之子的榮光,裡面含了水分,終究是不負眾望。而且在其父巨大的聲望之下,張嗣修也未在政治生涯中有過出彩的事蹟,在張家被抄之後,被萬曆帝發配充軍,之後情況不詳。

三子,張懋修,年幼時被張居正寄予厚望,稱之為:“汝少而穎異,初學作文,便知門路,吾嘗以汝為千里駒。” 張懋修萬曆八年會試及第,是張居正諸子之中科考成績最好的一個,然而作為首輔之子得中狀元,一時間眾多非議猜測紛至沓來,到了清算的時候,首輔之子連續得中功名也成為了政敵們攻擊的理由。在抄家拷問的時候,張懋修投井自殺未遂,絕食不死,僥倖保存一條性命。張居正當政期間,他在眾多質疑聲中並沒有太多機會證明自己,張居正失勢之後,留下性命已是僥倖。直到崇禎三年張案平反,此時張懋修已經七十六歲,早已垂垂老矣,在事業方面他沒有什麼表現。所幸他整理蒐集了張居正全集四十六卷,為這段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四子,張簡修,武職出身,加恩授南鎮撫司僉書管事,後任錦衣衛指揮。萬曆十一年年,被萬曆皇帝褫奪‘錦衣衛指揮’職位,貶斥為民,其後情況不詳。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五子,張允修,萬曆十年參加鄉試,因為張居正病歿,按制丁憂,不能入闈,直到崇禎時平反張案,發還文蔭以後,蔭尚寶司司丞。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破江陵,招降張允修,然而張允修不從,在山河破碎之際,留下絕命詩一首,自殺殉節。

六子,張靜修,張居正死時尚幼小,生卒事蹟不詳

另張居正後裔中,以曾孫張同敞最為知名。崇禎十五年,詔命張同敞慰問湖廣諸王,順道調兵雲南。事畢之後,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張同敞擬奔南京弘光政權。未及南京淪陷,投奔隆武。隆武帝恢復張同敞武蔭,派往湖南組織抗清。張同敞途中又聽說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覆滅,只能奔赴西南,效命於永曆帝,繼續抗清事業。在經過瞿式耜舉薦後,張同敞出任兵部右侍郎,總督廣西諸路抗清軍馬。然而明朝政局積弊已久,絕非一人一朝一夕可以翻轉的情景。永曆五年,清軍大舉進入廣西,永曆帝退往梧州,瞿式耜困守桂林孤城,恰逢張同敞自靈川歸來,作為老師瞿式耜勸告他:“我為留守,當死在桂林,總督沒有守土責任,你還是去罷!”然而張同敞卻毅然回應:“古人恥獨為君子,相公為什麼不讓同敞共死呢?”

而後清軍破城,瞿式耜、張同敞同時被俘,因為兩人的聲名,清廷屢次勸降,被拒絕,要求剃度出家,也被拒絕,最終兩人被孔有德在桂林城北殺害。

萬曆帝清算張居正,殃及張家六子,而最有名的後裔竟然還不在其中

南明永曆政權

張居正諸子受困於父親千古名臣的巨大威望,並沒有在事業上有多少成就,然而就高幹子弟的身份來講,他們也沒有做出太多的過錯,張敬修、張嗣修、張懋修雖然科考屢有爭議,然而從留存文章來看也不是完全名不符實,張允修在家族被國家長期背棄的情況下,不忘名臣後裔的身份,毅然盡節。

更有曾孫張同敞,雖然並沒有重鑄社稷的能力,也不如南明史中其他抗清領袖李定國、孫可望、鄭成功這般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就,但是從弘光到隆武再到永曆,縱使時局不濟,他也沒有動搖自己救國抗清的志向,最後從容赴死,也是歷史大勢的無奈。

可以發現張居正雖然沒有將他的兒子們培養成如他一般無雙的人傑,但是被迫自殺、發配充軍、抄家革官種種厄運都沒有毀掉他們對於國家的忠誠,即使國家的代表萬曆帝有負於他們,他們也做到了無負國家,無愧於心,所謂國士,大抵也是如此吧。

【特此聲明:此文章為划水哥的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