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老家農村見個人就要打招呼?

百變的UFO


這其實是一個文化問題,就是鄉土文化。

中國幾千年以來,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農耕文化是幾千年來文化的主流。有句玩笑話說,城市的居民,如果上溯到三五代,基本都是農民。所以從這種角度來說,城市的根也在農村。

其實人與人的關係,從根本上說,主要源於三種:血緣關係、親緣關係、地緣關係。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還衍生出了同學關係,同事關係和戰友關係等。但最根本的還是前三種,它構成了鄉土文化形成的要素。

就象草原遊牧民族那樣,因放牧需要,逐水草而居。總是要隨著季節變化,尋找水草最豐滿的地方去生活,這樣才能獲得最佳利益。而以種植為主的農民,自然離不開土地。在工具比較原始的時代,由於農業耕作費時費力,必需要相互協作才能獲得較好的收益。家庭的牲畜和男勞動力是其主要支撐。以家庭為主的血緣關係,是最初的自然耕作單位,隨後才是親緣關係的加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生存、安全和發展的需要,長期耕作和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人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親近團結的地緣關係。實際上在中國的農村,以某些家庭為核心,形成家族勢力,以家族為核心,形成鄉土勢力的模式,源遠流長。從地名上就經常可以看到比如說“何家寨子”、“楊家壩”、“祝家村”什麼的,就是明證。

這樣經過漫長沉積,就形成了厚重的鄉土文化。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同一個地方繁衍生息,血緣親緣彼此互相交織,盤根錯節,事實上已經難以分清而凝為一體了。所謂“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就是這種鄉土文化的最好說明。而鄉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視彼此尊重、禮貌待人為一種家教和修養。農村孩子從小大人就教他喊“伯伯”“叔叔”“嬸嬸”等,明確老幼親疏關係。見人打招呼往往是一個人是否有家教和修養的表現。

鄉土文化淵源流長根深蒂固,已經深入了人的靈魂。中國人一向安土重遷,無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他的根。“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幾乎是每一個人心中的梗。即使“少小離家老大回”,也“鄉音無改”。無論在天涯海角,如果遇到“老鄉”便自然親近了。

其實現代人,即使已經生活在城裡了,心中的鄉情一樣濃烈無比。每年春節或清明,那浩浩蕩蕩的返鄉大軍,說明了什麼?

(如夢依稀,喜歡就關注我,共同進步)


如夢依稀


我個人認為農村見人要打招呼是舊時代留下來的糟粕,先回答農村為什麼要見人打招呼。第一,村裡人往上翻幾輩,都是親戚。不親也帶親。打招呼是為了村裡和諧的最基本表現。

第二,九十年代以前,有種東西叫人情工。秋收的時候,全村人今天幫你,明天幫我,那場面挺和諧挺壯觀。誰家有事全村幫。

第三,見面打招呼是農村人認為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和道德的唯一標準。你見面大爺大媽叫得嗨,你就是坨屎,他們都能把你誇上天。見面不叫人,你就再牛逼,他們都能把你噴成屎。

再說兩個小故事,我小時候,不愛叫人。於是全村人都叫我啞巴。這麼難聽,這麼貶義的小名就從此伴隨我一聲,你想想農村人有多惡毒?後來我十歲開始愛叫人了,見誰都叫,見誰都笑,那些人誇我懂事了。再後來出來工作,買車了,開車回村的時候,三百米距離要停二十次,發兩包煙,人家誇你出息了。後來有一次沒停車,直接開回家。他們就會說,牛逼了,看不起人了。仔細分析一下,這和尊重不尊重真沒多大關係,而是這群人同樣也是唯利是圖,只是他們不像城裡人只認錢。他們好這口,你叫了他就是給他利,他心裡舒坦,他就到處誇你。你不叫他,會引發他內心的自卑,他就到處損你。

還有一個小夥伴,在工廠打工,收入不高,但每次回家,身上都裝著中華,專門發給村裡的人抽。那些人抽他中華的時候,就說:哎呀,大老闆回來了,發財了吧?等那個小夥伴一走,他們就說:這傻逼,錢沒賺到幾分,抽這麼好的煙。這就是小夥伴們一直謹慎尊重的農村長輩的嘴臉。還有一個小夥伴,情商很高,大老遠就大爺大媽叫得嗨,從小就被村裡人誇,人人都說他有出息。直到有一天他家收到一份判決書,全村說風就是雨:我就說這孩子遲早會出大事,每次聽他叫人都虛得很。另一人附和:是啊,這後生仔太假了,走上這條路是遲早的事。

雖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農村裡的打招呼的本質真跟尊老愛幼沒什麼關係。或許你叫人的時候是出於尊老,但只要有一次你不叫,你決對能深刻體會他們是如何愛幼的。其實,虛得很呢。


啞子


我小時候在村子裡就是出了名的“嘴巴好”(嘴巴好:方言,老家人把見了面愛叫喊的孩子稱為嘴巴好。),不管在任何地方遇見什麼人,只要是認識的,我都要叫上一聲稱呼,有時一個人一天要碰到幾次,我就會叫上幾次。



為此村裡人和我父母在一起時,只要談論起孩子,就會把我誇獎一番:你家某某某,那嘴巴才是好,看見我一次喊一次,才是有禮貌,硬是不像某某某,看見一百次一次都不喊,一點家教都沒得。聽到這樣的誇獎父母自然是無比開心。回家更是要對我強調一遍:在路上看見人了一定要喊,要不人家會說你沒有禮貌。

父母的話表現上看起來特別在理,但現在想起來,他們或許就是為了“嘴巴好”這塊牌,因為在農村孩子嘴巴越好,越可以顯示出大人教子有方。



可是為什麼在農村見個人就要打招呼呢,原因不外乎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打招呼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處禮儀。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打招呼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基本的禮儀,大家彼此認識,見面了問一聲好,寒暄一陣子,對彼此的生活工作進行大概瞭解,也算是對彼此的關心。城市的很多禮儀都是源自農村。

城裡人如此,農村人亦是如此。

其次村子裡人不多,彼此都熟悉,見面打招呼算是一種尊敬。在農村大一點的寨子一兩千人,小一點的寨子幾百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彼此間都非常熟悉,都十分了解。這樣熟人見面主動與人打招呼,實際上就是對大人表示一種尊敬。



再次見面打招呼顯得孩子有教養。作為一個有涵養的人與熟人見面打聲打呼是最起碼的事。想想在同一個單位上,如果有人碰見領導或同事了,招呼都不打一聲,會給人留下什麼印象,首先就會覺得這個人沒有禮貌,不懂與人相處。

在農村也是一樣,人與人之間見了面,本來就認識,大家都熟悉,不可能裝著不認識,大家借路而吧,特別是小孩子,豈不是顯得一點家教也沒有?


歡農


《摸魚兒》教你知道為何“人見人打招呼”?

自從亞當和夏娃結合一起的時候,決定了人類得以延續,人與人之間產生感情和交流合作,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這些與其說是血緣的,不如說是自然的秉性使然。山川與河流相諧,人與自然相諧,人與人之間相諧,這才是人類聲聲不息之所在。作為廣大農村,祖祖輩輩過著群落生活,雞犬相聞,榮辱與共,本是體現一種和諧、平等、關愛和互助的精神。如果老死不相往來,見面不打招呼,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啊!

摸 魚 兒

農 家

倚東風、霧寒微罩,籬牆疏影重數。當窗雨滴教閒卻,贏得煮茶傾慕。 唯小聚。愛說道、西家瓜蔓東家妒。牽情不語。莫袖手清閒,低頭躲閃,說與肯相顧。

提燈夜,攜酒喧荒每遇。聽簷來燕如故。初晴晨起知何物,麻雀進家來住。方見羽。去何處、田邊汗水山中雨。誰能告訴。一笑不言愁,清風化作,眉色與春度。(1)

(1)《三上詞話.詞譜》卷中,中國書店,2016年,第237-238頁。 原聲填詞,詞譜詞例。


三上詞話作者


為什麼老家農村見個人就要打招呼?

從小父母就教我們見人要打招呼,這是做人的基本禮節,不打招呼會被人家說孩子不懂事,沒有教養,現在慢慢長大了,父母也不會一直讓這麼做了,但是現在回去農村老家只要是同村的人都會向他們問好。或許是來自於這一種自小的教育,讓我形成了謙卑恭遜的性格,這種性格在我的成長成才路上也一直幫助著我。下面就這個問題做個變形處理,實際問的是在農村見個人就打招呼有什麼好處,我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為了體現你們家良好的家風家貌。在農村生活過的大家應該都知道,農村不大,屁大點事,可能3天在村子裡面就傳開了。好事傳的快,壞事傳的也快,你在村子裡走,你就是你們家的代言人,有一個好的禮貌可以幫助你們家庭家族樹立一個比較好的形象。

第二為了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上行下效,你做成什麼樣子,你的兒子女兒就會去效仿。老輩人常說“三歲看到老”,從你小時候的行為表現可以看出你一輩子的成就大小。



第三能夠促進村子裡的和諧,提高幸福指數。通過不斷的問候,加深村子裡村民間互相熟絡的程度,村子裡和諧了,村民的幸福指數自然也高了。


農村見人打招呼,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你有一天走出家門,你打招呼都不知道和誰打,你打了招呼也沒人應你,這才是最可怕的。構建美麗和諧鄉村,從你我做起,從娃娃大人共同做起。歡迎關注花開隴上,和有趣的人做朋友。


老胡侃三農


為什麼老家農村見個人就要打招呼?在農村老家,左右鄰居,一個村的,或者鄰村的,在路上遇到到會打招呼,互相讓煙,這是農民的習俗,更是提現出農村人的淳樸。



本人老家也是農村的,在農村長大,很眷戀農村的生活。在老家的時候,左鄰右舍,每當做好飯,都會端著出來,聚集在一起吃飯,誰家做好吃的都會分享給大家一起吃。這樣提現出了左鄰右舍的情感,提現出了農村人的淳樸善良。



大家在一起幹活,互相幫忙,種麥子,插秧,收穫,在一起其樂融融。下地幹活,地裡回家,在路上都會互相打招呼,問候一下農活幹的怎麼樣?家裡有什麼需要幫忙,互相打招呼會讓大家感覺特別親近,這就是農村的淳樸善良。



從農村來到城裡,遠離了農村,遠離了曾經圍在一起吃飯的左鄰右舍,遠離了曾經見面經常給自己打招呼的真誠。我們生活在高樓大廈,每天上班下班,住在對門的人都不知道是男是女,你想打招呼也沒有機會。



生活在城市裡,感覺自己的生活圈子小了,認識的人也少了,給你打招呼的人更少了,讓我們感覺到的是陌生,感覺到的是冷漠。如果還是在自己老家,都是一起生活的左鄰右舍,都是一起長大的夥伴,圍在一起吃飯,見面互相打個招呼,是不是感覺很溫馨?是不是感覺到農村人很熱情?大家是不是很眷戀在老家的生活?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說說你的看法,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


踏雪尋梅jia


中國人見面互相打招呼問個好,是一種禮節,一種傳統。尤其是在中國的農村的農民中,這種傳統習慣傳承得更廣遠,其中的意願表現得更精確、到位。農村裡見人就打招呼,我的理解應該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維繫鄰里關係的一種方式,體現的是一種依賴感。

在農村裡,很多同村同鄉的鄰里鄉親,大多都互相認識。有的是世交,有的是父輩祖輩一直交往的,有的是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有的是同堂裡有通婚的親戚。有的村其實就是一個姓氏,可以說都是同宗同族的兄弟。如果村裡有多姓,但只要之間有通婚,一村人都可以叫成親威。這種錯宗複雜的人際關係,只有農村裡才有,這也是中國農村的一大特色。

農村裡見人就打招呼,正是維繫這一種鄰里關係的一種最普通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通過互相打招呼,大家互相依賴依存,友好和睦,和平共處。有時互相之間有點小矛盾了,第二天見面打個招呼,對方礙於面子也回應過來,多幾次便化解了。

第二,是保持相互聯絡的一種方式,尋找的是一種存在感。

農村人見面打招呼、問個好,是一種聯絡的方式。說明我還在村裡,我沒什麼大事,互相之間尋找的是一種存在感。如果突然發現聽不到某個經常與自己打招呼的人的聲音了,心裡會覺得不自在,鄰里鄉親之間就會打聽是不是家裡出什麼事了?要不要幫忙呀?雖然有時也多少會有些八卦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一種相互的關心。

第三,是一種禮貌性的習慣口頭語,表現的是一種禮節性。

見面打招呼,在農村人看來,是一種禮貌,一種禮節,是互相尊重的一種表現。如果大人帶小孩,大人一般都會教自己的小孩碰到人要主動問早問好,不管生人或熟人都要問。如果小孩一起有小性子不願意開口,便會被大人教訓批評。因此,只要是農村出身的人,從小便會受到這種見人要有禮貌的教育。這一點,象我這樣農村出來的人感受特別深。這一點上,我覺得農村的家庭教育要比城裡人做得好。在城裡,誰會主動向一個不熟悉的陌生人打招呼呢?

以上是桂農通個人觀點。更多三農問題解答,歡迎關注“桂農通”,方便時請記得幫我點個贊,謝謝大力支持!


桂農通


為什麼老家農村見個人就要打招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題主是不是農村人呢?如果不是吧,看你提的這個問題應該是。如果是吧,看你問的這個問題又像不是。

說起為什麼農村人見面都喜歡打招呼,首先你得了解農村的鄉情。

這城裡人呢,買個新房子搬進去住了,樓上樓下甚至對門之前相互都不認識,這陌生人之間防範意識又比較強,大都關起門來過日子,在一棟樓上住好幾年了見面不打招呼的大有人在。

而農村不一樣啊,祖祖輩輩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好多老人是看著你長大的,好多人是跟你一起光著屁股長大的,你又看著許多人長大。

不光是本村的每家每戶都很熟悉,十里八鄉的鄉親也能經常在大集上碰面。

而且農村人大都比較純樸,但內心是火熱的。都是幹莊稼活的莊戶人,生活都不易,相互之間都特別理解。早些年間誰家做點好吃的,還都給鄰居送點嚐嚐呢。

“哎呀,他三叔,吃飯沒有!”“哎呀是二兄弟媳婦呀,我才吃了!”你看看這種打招呼的方式,不是簡單的“你好”“你好”,這是咱農村人最質樸的情願表達方式!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也看了一下其它朋友的回答,有一個朋友認為農村人見面打招呼是舊時代留下來的糟粕,我就呵呵了。老人去世,子孫披麻戴孝是傳統習俗不是迷信,見面打招呼,是鄉土文化不是糟粕。

農民子弟,為農執筆。我是農墨,感謝關注!


農墨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我是地地道道農村出來的孩子,我來說說為何老家農村人見面都要打招呼: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有禮貌,見到長輩要問好,鄰里之間要相互幫助。我從下面幾方面見到說說。

1、一個村的,一般都是認識的人,有的沾親帶故,有的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以前的農村真的很淳樸,即使農村也有因為雞毛蒜皮吵架的,但是相對於現在經濟社會來說那時候人還是比較單純,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尊老愛幼是基本禮儀。

2、農村人以前沒事就喜歡聚在一起聊天,東家長李家短,家事國事天下事到處海侃。其中就會說誰家誰家孩子懂事,見到長輩就叫,有禮貌等等。

3、還有就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長大後見面肯定也會打招呼,可能有時候都變得陌生了,但還是會打招呼,還會海聊幾句。

4、還有就是一群小的孩子長大了,或者你離開村後人家剛過門的媳婦,後來的娃你可能都不認識,但是隻要你回家走到那個村,都會互相打個招呼,因為心裡知道這個村的,肯定都是互相認識人家的,所以互相會禮貌性的打個招呼,即使不知道稱呼什麼,也會說:你回來啦?吃過啦?出去的啊……?

其實這種風俗很好,我還是很喜歡,不像在城裡,有時候對門住的誰都不知道。都說遠親不如近鄰,而在城裡感覺太陌生,見面最多笑笑。即使在外面見到也不會講話,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我還是喜歡在農村,那種無論認識還是不認識,彼此微笑打個招呼,感覺很親切。你們喜歡那種生活方式?歡迎在下方留言!


夢想68149


很多人回到家,突然不習慣農村老家的生活方式了,為什麼呢,回到農村,因為都認識,而且大家都會寒暄個啥的,而這個是在城市裡沒有的。

在城市帶呆久了,人和人之間就變的陌生起來了,就是鄰居有時候一年也說不上話也很正常,在這種環境下呆久了就很多東西就被默認了,一回到農村見人就大招呼就變的特別不習慣

當然,很多人不喜歡別人問長問短的,一個是性格的靦腆,一方面是還在外面打拼,被問到很多東西,比如工資,工作,不願意別人來評價自己,但是大叔大媽也很熱情,一直問,變的很尷尬。

所以回農村感受下農村人的熱情也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