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吃的熬瓜煮菜,住的崖窑古寨,身上少穿没戴,家里少铺没盖。”贫穷留在泥河沟村老一辈人心头的记忆至今难以抹去。

佳县黄河沿岸的朱家坬镇泥河沟村有294户、815人,由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群众收入低,被列入贫困村范围,全村有贫困户86户262人。

泥河沟村有36亩千年古枣园,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村因此声名鹊起、备受关注,赐予了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依托旅游业泥河沟人家门口觅得了致富门路,群众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农业的功用多起来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泥河沟村旅游业开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和旅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长效产业。一是该村有2000多亩枣林,但过去生产的红枣往往卖不上好价钱。为此该村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泥河沟世遗”品牌,对全村红枣进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旅游业提升了农业品牌的知名度,红枣价格实现了翻翻。二是该村有生态红枣林、农家田园、古民居、传统民俗等自然风貌,还新建了50亩来自全国各地的62个红枣品种示范园。旅游业的开发使这些传统农业资源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旅游产品,和千年枣园共同组成泥河沟村一道靓丽的旅游景观。农业由传统种养延伸为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多种功能,创造着旅游财富。村里还举办了“枣花节”“丝路大v”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众多媒体及游客参与活动,借此推广旅游品牌。三是建设了农特产品销售市场,为游客提供红枣、小米、咸菜、手工鞋垫等当地特色产品,带动了1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四是开办了2家农家乐,提供各类美食及住宿服务,雇请本村4名贫困群众在此就业。

劳务产业带起来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近年来,该村成为佳县全域旅游建设重点打造的示范村,迎来了投资建设高潮。按照制定的旅游规划蓝图,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建设了枣王桥、河堤、污水及垃圾处理厂、乡村记忆馆、观光路、旅游驿站、千亩示范枣林等旅游项目。每一项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力,村集体积极推荐优先聘用本村劳力特别是贫困户家庭劳动力,从事砖瓦工、小工、运输、清洁、旅游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增加了群众务工收入,减少了外出务工的盘缠和周折。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年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仅此一项即可实现收入脱贫。因家庭拖累不能外出的贫困户武刘则高兴地说:“去年家门口打工就赚得1.5万元,日子再也不用愁了。”

集体经济活起来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改善村内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有效解决年老体迈、缺乏劳动能力群众的脱贫难问题,泥河沟村响应号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旅游产业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建设的旅游设施归属全体村民共同所有,创造的收入集体成员平均分红,政府投入的旅游业建设资金转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股本金。二是利用扶贫资金建设了枣王客栈,装修了6个标准客房,以5年10万元的价格进行承包经营,集体经济有了第一笔收入,同时提升了该村旅游业的整体质量。三是村集体集中流转枣林900多亩,进行统一经营、集中管理,并采取降高塑形技术改造,秋后所得收益群众共同分红,成为一片别样的游客观光林和群众致富林。

内生动力强起来

佳县: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参与泥河沟申遗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一行一直关注着泥河沟村的发展。通过记录老年人口述记忆,搜集历史实物,编制了“泥河沟村农业文化遗产丛书”,成为该村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文化资源,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孙教授一行每年都来村开设泥河沟大讲堂,教授群众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乡风文明、自主创业、农业技术等方面知识,鼓励大家创业致富,追求健康文明生活。通过教育引导泥河沟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显著提高。“听了孙教授讲课,村里懒汉变得勤快了,群众的思想变好了,村风也和谐了。”67岁的武林枝感慨地说。

提起今后的发展,泥河沟村支部书记武正生自信满满:要按照有机绿色的方式生产红枣、羊子、土鸡、蔬菜等农产品,采用统一的“世遗”品牌对外推广和销售。要尽快开发吃住玩一体的娱乐项目,带动群众由脱贫走向致富。

(刘耀东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