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在握的曾國藩爲何不反

權在握的曾國藩為何不反

太平天國運動掀起中國農民運動的高潮,伴隨著太平天國產生的還有曾國藩的湘軍。曾國藩的湘軍在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之中不斷髮展壯大,成為清王朝最具實力的軍事力量。而此時清政府的八旗軍戰鬥力早已薄弱不堪,因此曾國藩成為晚清的支柱石。曾國藩身為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權,政客門生滿布天下,控制了清政府的半壁江山。

天京陷落之後,李秀成被俘,曾國藩的實力進一步增強。此時的他就像三國的曹操,北宋的趙匡胤。趙匡胤在適當的時機黃袍加身,成為一代帝王,留名青史,與趙匡胤情況極為相似的曾國藩為何沒有造反呢?如果他以自己實力強大的湘軍為主力,聯合李秀成的太平軍,抗擊清軍,成功的機會不謂不大,為何曾國藩會放棄如此好的契機?

一方面,早在安慶戰役後,曾國藩部將胡林冀、左宗棠已經開始勸進;另一方面,攻克金陵、平定太平軍以後,清朝統治者違背了自己“克復金陵者王”的諾言,使得曾國荃、彭玉麟、左宗棠、鮑超等勸進分子再一次擁戴曾國藩出面,反抗清廷。隨後名滿天下的學者王闓運也力勸曾國藩造反。面對這麼多人的提議,曾國藩依然拒絕。這其中也有他自己的思量。

首先,從曾國藩自身而言,曾國藩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忠君衛道的觀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曾國藩熟讀史書,也深知造反會給中國帶來極大災難。晚清時期的中國,列強環繞,已經經不起一點內亂了,過大的動亂只會給帶來亡國的危險。而且當時洋務事業蓬勃發展,曾國落還對實業救國抱著一絲希望,所以把自己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的建設之中。另外,曾國藩不想做趙匡胤可能還與曾國荃有關,他也不想再重演趙匡胤與趙光義的故事,曾國荃積極勸進,甚至比趙光義更有野心,曾國藩即使黃袍加身,也難保曾國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其次,從實力上講,湘軍雖名義上有30萬,實際上曾國藩能調動的僅有10餘萬人。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曾國藩湘軍內部並不團結。而且曾國藩手下幾員大將都已自成一派,關鍵時刻也難保他們不投靠清政府轉而對付自己。況且,湘軍經過長年的征戰,已不復當年朝氣,軍紀腐敗甚至超過當年綠營,戰鬥力也明顯減弱。此外,曾氏集團的下屬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義的地主階級,也並不願意與李秀成的太平軍勢力合作,因為有失他們的聲望。

第三,從當時的中國現狀考慮,內憂外患,即使打敗清政府,坐上了皇帝寶座,曾國藩所接手的江山早已殘破不堪,更何況還要面對列強的侵擾。

第四,對於清政府來講,對曾國藩早已有所防範。咸豐四年,曾國藩自主招兵數萬攻陷武昌,就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一介閒官就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對清政府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芒刺在背之感。所以天京陷落之後,清政府當即派了重兵把守天京,實際也在監視曾國藩。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曾國藩才會放棄了勸進,反而採取措施,自削兵權,以釋清廷之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