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昨日(10日)上午,田家炳先生99歲安祥往生。

驚聞田家炳先生離世,吾文擇“往生”一詞,且以“安祥”飾之。諸因先生百年裡勤奮有為、行道修德、得以善終。

人活一生,總逃不過蓋棺定論。然,蓋棺定論在我中華文化裡就是生命的意義。當代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的曾仕強教授將此生命之意義概括為大白話——求得好死。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中國人,這一輩子如若落得個“不得好死”,這一生就白活了。那麼如何“求得好死”?田先生給我們做了表率。

我用“勤奮有為、行道修德、得以善終”這三個俗語來概論先生的一生,希望能夠準確。

這三個短語分別類屬於儒、道、釋三家學問之精神:勤奮有為是儒家的教導,行道修德是道家的旨歸,得以善終是釋家的法門。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中華文化儒道釋三家合流,彼此交錯匯成了我們的精神脈象,灌注在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靈魂裡。做一箇中國人,活這一生就是要不停地勤奮有為,時時行道修德,最後求以善終。

田家炳先生於1919年生於廣東梅州,值我中華內憂外患之際。16歲時,父亡,不得已棄學從商,操持廠業。18歲遠赴越南推銷瓷土,20歲輾轉南洋,買地建廠,成“塑料大亨”,40歲生意重心移至香港,終成“皮革大王”。

我們“中國人就是個辛苦命”,先生那一代人更是辛苦。中國最早這一代商人在當年,不得已背井離鄉去了東南亞等國,那時候還叫“南洋”。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在國外,中國人唯有不停地勤奮努力才可能佔得一席之地,活出生命的尊嚴。筆者在南洋諸國三年有餘,見過聽過不少長輩們艱辛創業的故事。所述辛苦,今人已無法感知,但當事者當時之辛苦必會銘記一生。

出身南洋的華人華僑其愛國熱忱非國人可以想像,筆者深有體會。祖國蒙難時流離失所,奔往異國謀生,但中華文化早已將每個中華兒女的靈魂永遠植根在了黃土地的靈魂之上,這一世你再也難逃,這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魅力,簡直就是“魔力”。

改革開放之時,國內缺少資金髮展,華人華僑捐資助建,回國辦廠,為祖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貢獻了偉大的力量。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田先生一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博施濟眾,最出名的當屬田家炳基金會,先生任主席。並身兼數職,先後擔任仁愛堂諮詢委員,前任東華三院總理,博愛醫院總經理,大埔旅港同鄉會永遠會長以及其他數十個商業團體、慈善機構的會長、理監事、顧問等職。

田先生一生行道修德,利在教育,萬世千秋,受世人尊重。

在大陸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獨資、襄資捐建項目數百宗,在全國60餘所高校捐資興建教育書院、教學樓、師資培訓中心和體育中心,另捐辦專業學校9所、中學110餘所、小學35所及幼兒園5所、醫院29所等。(數據來源百度百科)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得知先生大名還是在河北師範大學讀書之時,學校有一幢樓就叫“田家炳樓”。後來在網上才逐漸得知先生在國內多處師範院校均有教學樓捐贈,甚至捐贈整個師範學院和書院。

田先生一生對師範學院和書院的重視,足可見先生對我中華傳統文化之認可,對中華優秀文化貢獻之巨大。

先生一生著力於普惠教育,促進教育的進步,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在教育界的盛名,使先生得以被世人敬稱“百校之父”。這一生修此大福大業,也在這大福大業中修了自己的德性,行了自己的大道,求得了自己的善終。

“百校之父”田家炳離世:先生活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生

一箇中國人,活這一生,能為我們這個民族所銘記,就是“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活在中華兒女的心目中,世人說你求得了好死,佛系人說你修了善果,道家說你修成了“真人”。而靈魂早已超越了輪迴,永遠光彩奪目。

值先生百年,回顧先生一生,悲思人生之意義。著小文一篇,悼先生之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