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97):记者不在的时候,领导们都谈些什么?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97)

无论从历史影响还是现实表现看,徐圆朗都不太可能成为一个重量级对手。光谈怎么对付徐圆朗,是得不出结论必须李世民出马的。这也是为什么,李渊敢在这个时候召回李世民。

难道司马光瞎说不成?

瞎说不至于。你看电视新闻,两国领导人见面,回顾友谊、展望未来。双方达成共识,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这些人手握重权、日理万机,你认为他们真会把时间花在这些没营养的官样文章上?司马光记下来的,正是这样的官样文章。

那么,当最后一个记者带着摄像机撤出房间,人们将谈些什么呢?这里,不妨引用下德国作家伯尔《小丑之见》中的一段话,我不可能说得比他更好了。

这时人们会说:‘你们分半个波兰,我们分半个罗马尼亚——你们是要三分之二的西里西亚呢,或者只要一半?你们得到四个部长席位,我们得到汽车运输公司。’

李世民不会明着要什么,他大概会说:山东(指中原广大地区)形势严峻,不仅仅是刘黑闼、徐圆朗的问题,主要在人心不定。一旦再出差错,恐怕引起连锁反应,搞出个张黑闼、李黑闼。派兵出征是小事,影响我统一大业早日实现是大事!何况现在江南初定,我们在那边力量并不大。尤其徐圆朗那块地方,北接幽燕、南临江淮。万一成了气候,南方那帮人有样学样,我担心又出现第二个南朝啊!

听他这么一说,李渊冒出一身冷汗:“你说得很对!那么,只好辛苦你再跑一趟。务必尽快稳定局势,不能再有任何差错!”

上复遣之诣黎阳,会大军趋济阴。’再次将他派往黎阳前线,李世民的目标完满达成。

这样信口而谈,有什么依据吗?有的。

三个月后,李世民再次从前线返回。

世民击徐圆朗,下十余城,声震淮泗,杜伏威惧,请入朝。世民以淮济之间略定,使淮安王神通、行军总管任瓌(guī)、李世勣攻圆朗。乙酉,班师。

我们看这段话,里面提到两个重要标志,一个客观、一个主观。

我们先说主观的:‘声震淮泗’和‘淮济略定’。淮当然指淮河,泗指泗水河,发源于山东,南下经江苏流入淮河。济指济水河,发源河南、东流入海。古黄河改道后侵占济水,它就成了现在的黄河。所以淮泗也好、淮济也罢,都指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唐军、或者说李世民,始终着眼于整个黄淮流域。我们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再扩大一步,就是‘得黄淮者得天下’。要不然,三大战役怎么算到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呢?

轻松读史之大唐(97):记者不在的时候,领导们都谈些什么?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客观的标志,是占据江淮的杜伏威主动进京。

统一不统一,标志在哪儿呢?无非中央命令能不能得到贯彻执行。而中央说话好不好使,最根本的又在于用人——能不能随意地调整干部。

唐朝末年,皇上(唐昭宗)对底下人说:“别的都由你们,宰相总该让我自己任命吧?”(‘至于命相,当出联怀。’)结果这一条也办不到,就算实质性亡国。

杜伏威当时是南方最大的独立势力,一统江淮、北窥中原。他当前的心情,因为李渊那个杀无赦的政策,和徐圆朗他们是一样的:疑惧不安。之所以没有立即翻脸,不过在权衡观望、看看走哪条路活命的机会更大。

李世民对刘黑闼、徐圆朗的打击如此之迅猛,而且兵锋所及,已直抵边境、成进逼之势。政治斗争,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要么得罪到底,要么彻底顺服。眼看放手一搏成功的概率在急剧缩小,杜伏威选择了后者。

进京前,他对手下交待:“我此去长安,如果没有危险,你们切不可生事。”交待也不顶用,次年其旧部即重举叛旗。624年2月,杜伏威暴卒于长安,只不过多活了一年半而已。死后,被扣上谋反的帽子,妻、子没入官府为奴。还是后来李世民上台,给他平了反。

李世民不待消灭徐圆朗(徐于次年二月兵败被杀),在取得杜伏威‘请入朝’这个阶段性战果后,就离开了前线。这不由得让人怀疑:李世民和李渊谈的究竟是徐圆朗呢,还是杜伏威?要不然,就是两个人都点了名。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反正李世民再没象上次那样,大获全胜、高调凯旋。李渊也不可能再把所有的功劳都让他拿去。主动返回,只能说明李世民识趣明大体。

现在,让我们把刘黑闼的故事接着讲完。

李世民前脚走,刘黑闼后脚就杀回河北。李渊先后派出两位王爷进剿:淮阳王李道玄(李世民堂弟)和幼子齐王李元吉。这李道玄比李神通还倒霉,下博(河北深州)一战,当场阵亡,年仅十九岁。李道玄一死,当年的一幕又重新上演,‘山东震骇,州县皆叛附于黑闼,旬日间,黑闼尽复故地。

轻松读史之大唐(97):记者不在的时候,领导们都谈些什么?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面对这种局面,李元吉似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力挽狂澜的魄力。李渊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又不太情愿再派李世民出征。就在这个时候,两个人站了出来。

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征说太子曰: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余,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

打一两个胜仗容易,国家和军队建设,可不是一日之功。河北屡经战乱打击,已远没有当年窦建德时代的强盛。王珪、魏征这个分析,算是点到了刘黑闼的命门。李建成一听,是这么个理。立即向李渊上了个报告,自请出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