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395 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幅員遼闊,橫跨歐亞非三洲,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敘利亞、小亞細亞、亞美尼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區,建都君士坦丁堡,即原希臘移民城市拜占庭,故又稱拜占庭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無政府的年代,拜占庭帝國雖亦屢次遭受日爾曼人侵襲,但它卻渡過了危機。羅馬帝國的文明:政治制度、基督教和東方—希臘文明在這裡融合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專制君主統治的國家。強大的中央政府管理著國家各方面的事務。政府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立法制度、行政官僚體制和管理原則。全國設四個行政區(省),行政區的長官直接向帝國皇帝負責。實行軍政分治。查士丁尼(527—565)統治時期,建立常備守邊部隊(邊防軍),並沿邊界構築堡壘,以抵禦蠻族的入侵。在宗教問題上,拜占庭帝國也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一直奉行嚴格控制教會的政策。680 年,君士坦丁堡第六次全基督教會議譴責一性論異端,正教派基督教成為拜占庭帝國的國教。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拜占庭的貴族佔有大量土地,也很富有。但是,他們沒有西歐封建貴族那樣的政治特權。佃農和佔有小塊土地的自由農民在農業勞動者中佔大多數。他們有權使用公共森林和牧場,並組成農村公社,在帝國代理人的監督下,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他們交納國家租稅,教會的什一稅,是國家財政和軍事力量的源泉。帝國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嚴格管理手工業和商業。東羅馬地區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十分發達。繁榮的經濟構成了強盛國力的基礎。政府也極為關注社會的經濟活動,除對礦業、鹽業、軍事設備製造以及一度對絲綢業實行壟斷式經營外,對於其他手工業和商業領域,則通過具有行政色彩的行會制度予以控制。政府對行會的嚴密管理並沒有剝奪行會成員的財產權與人身自由。而且,政府還賦予行會以行業的壟斷權,給予某些特殊行業以免除軍事勞役的特權,從而保證了行會成員的穩定生活。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532 年,君士坦丁堡爆發反對貪官汙吏、苛捐雜稅的反政府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查士丁尼改進了官員的俸給制度,廢除買賣官職。529 年,頒佈《查士丁尼法典》;533 年,頒佈《法學彙纂》。533 年,開始了長達20 年的西方征服戰爭,旨在恢復羅馬舊制。查士丁尼死後,征服的土地逐漸喪失。6 世紀末,遊牧民族時常進犯,外患頻繁。赫拉克利烏斯(610—641)統治時期,為了抵禦波斯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改革了軍政分治的政治體制,建立軍事長官領導的地方軍事行政區。全國設3 個大軍管區,各軍管區設軍事總督一名,掌握軍政大權,節制軍隊與民政官員。此後,軍管區的管轄區域逐漸縮小,數目越來越多。此外,為了保證軍隊的穩定,建立士兵財產製度。國家從公共土地和沒收的地產中劃出一部分作為封地,封賜給士兵,條件是士兵本人和人們的男性後裔承擔永久的軍事服役,服軍役成為世襲。因軍功而進入上層社會的軍事貴族由此崛起。軍事貴族和作戰有功的官兵獲得了土地。8 世紀末至9 世紀初,帝國曾一度放棄了反聖像崇拜的政策。直至843 年,皇帝狄奧多拉宣佈恢復聖像崇拜,這一政治—宗教運動才告結束。但皇權高於教權的政治格局沒有改變。教會被沒收的土地也不能再收回。

馬其頓王朝(867—1024)是拜占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皇帝被視為神聖的君主,法統的觀念已牢固確立;宮廷豪華,禮儀繁縟。軍力得到加強。對阿拉伯人的戰爭轉入攻勢,961 年,消滅了阿拉伯海軍。東歐諸國及俄羅斯先後皈依了君士坦丁堡的東派基督教教會。到975 年,巴勒斯坦、小亞細亞都已收復。1018 年,兼併了保加利亞王國。一些羅斯公國也先後稱臣。但是,連年征戰,財力消耗過大,使得稅賦不斷增加,自由農民破產。馬其頓王朝晚期,土地兼併加劇,多次爆發地區性的農民起義。為了穩定政府的稅收和國家的兵源,992 年,政府頒佈法令,禁止掠奪村社的土地;996年,巴西爾二世命令歸還一切侵佔村社農民的土地。但是,這些法令未能發揮實際作用。農民逐漸成為喪失人身自由的農奴。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869 年,君士坦丁堡的東派教會依羅馬教皇的條件與羅馬教廷議和。920年,正式與羅馬重新聯合。但雙方的摩擦依舊不斷。1029 年後,得到教皇支持的諾曼人逐步佔領了拜占庭在南意大利的據點。雙方的矛盾又趨激化。1054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徹底分裂。分裂後的東部教會標榜自己的正統性,故稱“東正教”;又因採用希臘禮儀,也稱“希臘正教”。

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統治時期,隨著領有軍事采邑的中下級軍人逐漸成為了大土地貴族的封臣,軍管區制度不可避免地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法蘭克采邑制式的軍事封建制度——普洛尼亞制度。政府將國有土地和村社土地分給公職貴族,終身享用,不得世襲;公職貴族必須按所領土地的面積為國家提供兵員;同時,公職貴族也取得了對在這土地上耕種的農民的支配權力,農民是依附於貴族的“巴力克”。此後,這些采邑逐漸成為世襲的封建領地。1204 年4 月13 日,為攻伐異教徒而興起的十字軍,卻攻佔了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縱兵劫掠七天,古城遭受空前洗劫。隨後,十字軍在所佔土地上建立了“拉丁帝國”。由威尼斯和十字軍組成的委員會推舉弗蘭德爾伯爵鮑德溫任皇帝。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1261 年,尼凱亞皇帝邁克爾八世(1261—1282)奪回了君士坦丁堡。但復國後的拜占庭帝國,領土大大縮小,有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城邦國家。工商業日趨萎縮,財政枯竭,皇冠上的珠寶都抵押給了威尼斯人。14 世紀上半葉,接連爆發內戰和異端教派的起義。邁克爾雖努力與西方修好,但東面的奧斯曼帝國已迅速崛起。14 世紀30 年代以後,土耳其人開始征服拜占庭帝國的領土。1373 年,拜占庭皇帝向奧斯曼帝國稱臣納貢。1393 年,土耳其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長達9 年,因蒙古人在安卡拉大敗土耳其蘇丹,才於1402 年撤兵。1422 年,土耳其人捲土重來。1439 年的佛羅倫薩的宗教會議上,拜占庭皇帝約翰八世,向西方屈服,承認羅馬教皇的最高權力,希望籍此換取西方的援助。對此,國內的希臘人強烈反對。1453 年4 月,土耳其人總攻君士坦丁堡,5 月29 日攻破,拜占庭帝國滅亡。奧斯曼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國之所以能夠如此長久地興盛不衰,主要在於它有一支在幾個世紀內堪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繼承了羅馬帝國軍隊的所有特點:紀律嚴明,組織嚴密,武器精良,戰術巧妙,並具有無與倫比的團結精神。他們之所以具備並保持了這些優點,完全是因為他們十分強調知己知彼,並對戰爭的地形地物因素進行透徹分析的結果。拜占庭帝國依靠的基本軍事力量是紀律嚴明的重騎兵。就象古羅馬軍團體現了羅馬的強盛一樣,拜占庭帝國的重騎兵隊也是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徵。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拜占庭的軍事理論家在研究敵人的各種特點和精心確定他們自己的戰術隊形方面化費了一樣多的時間。只要可能,他們總是根據各個鄰國的不同情況,在他們最缺乏準備的季節和環境條件下發動戰爭。隆冬時節是進攻斯拉夫沼澤地區居民的最好機會,因為拜占庭軍隊可以滑冰接近他們的居住地,而斯拉夫人則無法在水中和蘆葦蕩找到他們的藏身之處。2、3月份匈奴人和塞西亞人的騎兵常會遇到飼草匱乏的困難。秋、冬、春三季,對山區部落的敵人來說,大雪會暴露他們的行蹤,植物也掉光了葉子,使他們全無掩蔽之物。寒冷和陰雨的天氣是進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極好時機,因為此時,他們往往情緒低落,戰鬥力大為下降。由於拜占庭經常不斷地研究分析上述作戰環境條件,因而始終保持了軍事上的優勢。

兵不厭詐是拜占庭軍隊所崇尚的作戰原則,只要有可能,他們便屢屢使用。他們對西方騎士那種虛偽的榮譽感嗤之以鼻。他們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損失,化費最少的人力物力資源,甚至不發一槍一箭來贏得戰爭的勝利。陰謀詭計和威脅利誘是他們慣用的手段,而且認為完全是正當體面的。拜占庭人也是進行各種各樣心理戰的行家裡手,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引起敵人內部的混亂和糾紛,甚至大言不慚地使用欺騙性宣傳來提高自己部隊的士氣。從某些現代戰爭的觀點來看,人們不必過分責難拜占庭的那種不夠道德的實用主義做法。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解決其民族生存這一基本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有效而又並非胡作非為的手段。而且他們也遵循了一種戰爭的道德準則,只不過沒有始終堅持罷了。(通常)他們對於已經簽訂的條約是信守不渝的,俘虜來的男女百姓儘可能根據條件的許可予以妥善對待。對於勇敢的但卻戰敗了的敵人通常也給予寬大和尊重。

拜占庭帝國何以享國千年?

這就是拜占庭的軍事體制。從公元700年至1000年這一時期內,拜占庭依靠這種體制擊退了斯拉夫人和撒拉遜人對帝國邊境日甚一日的蠶食進攻。到了這一時期末,拜占庭帝國的疆界在巴爾幹、小亞細亞、敘利亞、亞美尼亞、意大利以及地中海島嶼等地區得到了穩步的擴展。疆土的擴展並不是因為它改變了傳統的防禦性戰略,而恰恰正是合乎邏輯地實施這一戰略的結果,同時也是客觀地估計到自己軍事力量不斷增長和穆斯林威脅逐步減弱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