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蘇軍坦克集羣能否輕鬆踏平西歐平原?

兵器次元火炎焱燚


蘇聯的西方81軍演向北約展示了蘇聯裝甲部隊的核突擊和閃擊能力,在這場演習中蘇聯投入了數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坦克軍,這股力量是可以將西歐推成白地的,而且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裝甲力量處於巔峰時期的時候,蘇聯坦克的技術水平甚至對西方已經形成了代差,比如西歐的豹2A4坦克的防護能力只有300-400毫米、M1只有350毫米這樣的裝甲防護在蘇聯人面前已經和紙差不多了,而德國的DM33炮彈只有在250米的地方才能有效擊穿T-80的炮塔裝甲。


如果蘇聯想的的話,只需要伴隨著一輪核突擊,蘇聯的諸兵種合成集團群在蘇聯空軍和國土防空軍的配合下,可以瞬間把戰場拉到德法邊境,但是在這個時候蘇聯的戰車會突然停下來,因為根據前蘇聯披露的數據顯示,在這個時候蘇聯的大多數早期T-64坦克就會趴窩在前線,並且這個時候蘇聯的地面後勤也會出現問題,出現油料不足的問題,但是隨著蘇聯軍隊的補給運達,蘇聯就會一頭撞在北約國家已經構建好的防線上面。

在這個時候蘇聯技術領先的裝甲部隊能不能成功的突破北約國家的防線,還是一個未知數,因為沒有人知道北約國家能夠構建出什麼樣的防線,但是單單從技術水平上看來,蘇聯的裝甲部隊推平歐洲到達英吉利海峽的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蘇聯絕對會損失慘重,付出大量的人員和技術裝備損失。

蘇聯之所以沒有把冷戰打成熱戰,一是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成功衝破北約國家的防線,二是不確定在自己進行核突擊的時候,會不會導致世界核大戰。


軍事新觀察


冷戰時期最著名的軍事誤判之一,就是蘇軍大縱深的閃擊戰踏平西歐,一週內消滅德國法國等等。

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人希望戰爭開始後,坦克鋼鐵洪流從東德出發,大縱深作戰理論淹沒整個西方能在第5天早晨到達英吉利海峽刷靴子,喝伏特加,洗裹腳布。

西歐基本是一馬平川,這裡部署著北約戰力最強的美軍第5和第7軍,下轄6個重裝師。組成北約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的8個軍,包括美國第5軍、第7軍,英國第1軍,聯邦德國第1軍、第2軍、第3軍,荷蘭第1軍,比利時第1軍,被迫平均分佈在1000公里的戰線上,平均每個軍要防守125公里、每個師防守45公里。

蘇聯的機械化大軍,僅第一梯隊就是六個駐歐集群,以及東德的第3和第5集團軍,保加利亞、捷克和波蘭的裝甲部隊。蘇軍駐東德的西部集群是冷戰時期最精銳的部隊,由5個殲擊機師,3個近衛坦克集團軍、2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組成,下轄11個坦克師,8個摩步師(相當於解放軍的機械化步兵師),149個旅,42個獨立團,共54.6萬人,擁有7000輛主戰坦克,2800輛步戰車。也就是說,冷戰中北約每輛坦克要對付5輛華約坦克。

二戰時期,德國發明瞭閃電戰,27天征服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法國。

蘇軍的大縱深作戰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一戰時期英國軍事學家富勒的坦克突擊戰和二戰德國的閃電戰。大縱深作戰主張在航空兵全縱深壓制下的多個梯隊突破,集中裝甲兵力在敵人薄弱防禦地幅進行快速突破,尖刀部隊直接向前瓦解敵人預備隊,後續部隊從突破口增援和擴張戰果,包抄殲滅敵人。

大縱深作戰表面上似乎非常無敵,用機械化集群打開突破口,或向心突擊幷包抄後方,然後大部隊大舉壓上,航空兵、炮兵和空降兵密切配合。按照蘇軍80年代諸軍兵種合同作戰理論,蘇軍在大縱深突擊戰役中,坦克兵的每晝夜強行軍里程為150~200公里,與美軍相當。

北約預想的一種蘇軍攻擊方案,戰役預期是合圍北約部隊。

蘇軍的進攻態勢,目標是安特衛普,控制英吉利海峽,阻止美軍援軍上岸。

蘇聯人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T-72坦克50公里/小時的最大公路速度,但實際上是達不到的。1981年,蘇軍舉行“西方-81”大演習,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動用兵力超過五十萬人。以北約組織為假想敵,蘇軍出動了十個以上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近衛坦克軍,在前線航空兵、遠程航空兵以及國土防空軍的伴隨下,進行了大縱深裝甲合成突擊戰術演練。 在著名的”西方81”大演習中,駐東德蘇軍集群的坦克縱隊平均戰場機動速度僅為10公里/小時,按照這個速度蘇軍需要一個月才能推進至大西洋沿岸。

所以,根本就不會出現7天橫掃西歐的戰爭結果,在北約的節節狙擊下,蘇軍能在一週內打穿蘇德邊境防線,兵臨慕尼黑-法蘭克福-不萊梅一線就已經很不錯了,第二週一週突破萊茵河,那就是最輝煌的戰果。即使北約軍隊放水,蘇聯的後勤供應也不夠保障蘇軍7天后在英吉利海峽的法國加萊洗靴子。


科羅廖夫


冷戰中,整個華約都受到蘇聯軍事思想的影響,在與北約對峙的前沿部署了強大裝甲集群,這實際上是二戰期間蘇軍大縱深突破戰術在核戰爭條件下的進一步發展,蘇聯陸軍僅在東德的西部集群,就有一個航空集團軍、三個坦克集團軍和兩個合成集團軍,超過50萬人,蘇軍預想,一旦熱戰爆發,將在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情況下,一路向西衝到海峽,在美國決定使用戰略核武器之前,佔領整個西歐。

以當時東西方在歐洲的兵力部署來看,儘管北約在西德部署重兵,但跟華約相比,至少在陸軍方面是不佔據優勢的,一直到冷戰末期,西方主戰坦克技術才追上並超越蘇聯,按照設想,在戰爭初期的激烈戰鬥中,包括使用戰術核武器的情況下,很快雙方的一線精銳部隊將消耗殆盡,而在二線的力量對比上,華約的大量T-72、T -62 和T -55,將對北約二線部隊形成壓倒性優勢。

華約在進攻中,首先必須摧毀北約佔據優勢的空中力量,為此,將動用戰鬥轟炸機和前線攻擊機,投放戰術核炸彈,蘇軍步兵師也為其師屬遠程戰術火箭和短程彈道導彈配備了核生化彈頭,這些戰術核武器不僅將攻擊北約機場和防空指揮中心,也將被蘇軍前線航空兵用於防空壓制作戰。

而華約陸軍在遇到難以攻克的地點時,要麼裝甲部隊繞到前進,將其留給機械化步兵對付,要麼乾脆使用戰術核武器,一句話,要搶時間,在最短時間內佔領整個歐洲。北約自然也不是沒有準備,一旦無法阻擋華約攻勢,北約也會動用自己的戰術核武器,因此,還真不好說華約會輕鬆踏平歐洲,不過,華約集團佔據數量優勢,尤其是其不在乎傷亡的傳統,讓其在某些方面也會佔據優勢。


鷹眼防務觀察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冷戰時期蘇軍坦克集群,在戰役突防能力方面確實很強,且蘇軍一直以來的老傳統就是擅長強攻式的攻堅戰役。但是蘇軍也只是在戰役突防這一點強而已,在達成戰線突防後的縱深發展及圍殲敵裝甲預備隊的時候,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這是因為,蘇軍在剛剛進行的強攻對手主防線時,勢必會對其造成一定的戰鬥損失,而蘇軍編制體制的最大弱點也就暴露無遺了,即:禁受不起損失。

因為蘇軍部隊中人員相對於武器裝備來說比例過小。當時西方軍事分析家指出,蘇聯陸軍看上去似乎火力強大,實際上經不起傷亡。裝備過多,導致一旦有人員傷亡,就會出現車組或炮班人手缺乏,不得不丟棄裝備。而裝備中的彈藥、燃料、通信器材就將成為累贅,要麼毀掉,要麼轉移,這都是耗費人員和時間的工作。人員的傷亡有不確定性,傷亡哪類專業兵員是隨機的,人員裝備比例過小,調整傷亡後的人員重新分配也是困難的。在作戰中,人員分散在各處,很難及時調配齊全車組,而且這類任務歷來就是很困難的。所以,蘇軍在編制上雖然顯得比較細膩,集成化也較高,但抗打擊性差。

所以,冷戰時期蘇軍坦克集群雖然能夠快速橫掃西歐,但是由於其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體制缺陷。因此蘇軍恐怕無法完成徹底佔領西歐的任務。


每日點兵


輕鬆談不上。蘇聯將踏平歐洲也是可能的。也是要費一番周折的!

雖然說華約擁有7萬輛坦克之多!北約在西歐平原上只部署了2萬輛坦克!但是當時北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不算美國以外的兵力,北約,在當時歐洲佈置了,六十一個旅四十九師!華約想短時間內消滅這麼龐大的軍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吧!



再說當時蘇聯海軍主要以發展潛艇為主!是無法跨越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的!同時有美強大的美國海軍作為作為後盾!戰爭初期可能會利用空中優勢和地面坦克的優勢快速推進把歐洲平原上所有的北約軍隊趕到英國小島上去!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美國的參戰戰爭進入消耗階段!我敢說不久華約就會支持不下去。蘇聯也經過二戰的洗禮!傷亡慘重經濟並沒有恢復的多麼好。他的強大隻不過是動用國家一切力量發展軍事!但是這種情況只維持了多少年呢?幾十年而已!最後和美國搞軍事競備搞得華約都解散了!



如果當時華約和北約爆發戰爭!戰爭初期由於美國距離歐洲路程遙遠!短時間內還說可能取得很大戰果!北約軍隊退守到英國!用英吉利海峽來阻擋的坦克軍團!但是我敢說美國參戰以後就會重複二戰場景!從西海岸某地登陸一直把華約攆回去


這個世界有病嗎


冷戰時期蘇聯這個軍事超級大國所擁有的陸海空三軍軍事力量是極其龐大的,二戰開始作戰就從平面作戰轉變為立體作戰,二戰後坦克技術得以穩定,蘇聯鋼鐵洪流作為骨幹的T55坦克和後續的T62坦克擊敗西歐裝甲力量是沒有太大問題,當時蘇聯的航空體系已經完善,米格,蘇霍伊兩大設計局的經典設計產物米格29和蘇27,這兩款戰機在面對歐洲空軍保持數量優勢,在以美國的軍事力量介入之前完成大規模閃電戰,不說輕鬆,但是踏平是沒有問題的。


跳動的火光


沒戲,只是理論上可以,蘇聯的坦克可靠性並不高而且性能也不好,它的設計就是預備大量消耗,依靠數量優勢來抵抗質量優勢,因為以俄羅斯的實力是不能大量生產高質量的坦克的,成本無法負荷,它只能搞那種短平快的。這個剛性約束導致它的坦克無法跟北約的坦克一對一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可行的數量換質量是真的可以執行要打個問號,人不是機器,當用四比一或是五比一來進行互換時,蘇聯的軍隊能否承擔這種損失呢?美國空軍的優勢也是很大,蘇聯的地面集群能否在高強度的轟炸下執行任務也要打個問號!還有就是,蘇聯的裝備根本沒有那麼多,它的家底做不到四比一到五比一,即便是廉價的裝備它也做不到,那種軍備強度已經是極限了,蘇聯已經幾乎把最後一口飯拿出來了!


帝國曆史觀察者


不行,蘇聯幾萬輛坦克大多數還是t34 is2這種古董車,最精銳的駐東德集團軍實力也就和在西德對峙的北約差不多實力,別說平推了,能守住東德一線就不錯了。鋼鐵洪流一方面是蘇聯對抗北約的安慰劑,一方面是西方無限誇大蘇聯威脅論的結果。


查看全部264條回覆


分時期而論的,二戰末期1944年末到馬歇爾計劃前期1947年,應該是蘇聯佔優的時候。

那時候整個西歐都打爛了,美英跟蘇聯大兵團作戰,而不是跟德國玩攻城戰,補記跟不上消耗,

如果蘇聯硬推下去,憑藉高昂的士氣,加上經驗豐富的老兵,美英站不住腳的。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對蘇聯讓步的原因。

而隨著馬歇爾計劃的實行,歐洲成了前沿陣地,但美蘇已經玩導彈核彈了。

這時候蘇聯想推也難了,畢竟有核彈在,大兵團作戰也就能嚇嚇中國,對於美國也就多幾枚遠程導彈的事。


亻未缺


冷戰時期,確實存在這樣的構想,事實上,蘇軍一直處於隨時進攻的狀態,試圖使用坦克部隊,運用大縱深的戰略,快速踏平西歐,從而結束戰爭了。

可惜在整個冷戰期間,雙方一直在對峙,沒有發動任何一次進攻,這一切都只能存於計劃中,是否可行一直為爭論。

蘇軍確實進行了相當周密的準備工作,其大體方向就是坦克鋼鐵洪流從東德出發,利用自身的數量與質量優勢,對北約進行碾壓式的進攻。

從理論上說,蘇軍的攻勢幾乎無法阻擋,畢竟北約的兵力根本不處於優勢,有限的兵力分散到約1000公里的防線上,談不上什麼兵力充足,裝備上也不行。北約在地面部隊的數量與質量都不行,象豹2一類的坦克,直到80年代才服役,M60,豹1面對的T72,北約的M47等坦克也要面對T62,數量還不足,幾乎是蘇軍5輛坦克打1輛北約,這幾乎是不對等的對抗。

這樣北約的計劃只是在戰爭之初,進行防禦,為增援部隊達到提供時間,主要是美軍從北美大陸到達歐洲,打一個先防守後反擊的戰略。

大縱深作戰為蘇軍的作戰理念核心,集中裝甲兵力進行快速突破,實際運用起來問題不少,輕鬆踏平西歐平原僅為夢想了,不是北約的抵抗有多強,而是地形限制等,其坦克部隊推進速度遠沒有想象的高,尤其河流的阻檔。再有就是後勤供應也難以解決快速跟進的問題,最終實際推進會非常緩慢,這讓北約有時間調動後備力量,這仗最終如何也就沒法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