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科齊捲入司法調查,告訴人們什麼

近日,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捲入司法拘留風波。3月20日,因“被動腐敗”“競選非法籌資”“隱匿利比亞公共資金”等罪名,他被國家司法部門拘留訊問長達25小時。次日獲保釋回家,3月29日又因涉嫌收買檢察官以獲取案件調查內幕遭“腐敗”和“以權謀私”兩項罪名起訴,可謂一波三折。

確有此事抑或惡意誹謗?

有關薩科齊接受利比亞前總統卡扎菲政治獻金的指控可以追溯至2012年,當時法國媒體Mediapart公佈了薩科齊接受卡扎菲5000萬歐元資金的交易細節。而此次薩科齊被正式傳訊,說明法國司法當局的調查取得了明顯進展。目前對薩科齊不利的證據有很多,不僅卡扎菲次子賽義夫表示“深知詳情”,利比亞前情報機構負責人、前投資局局長、法國黎巴嫩雙重國籍商人塔基埃丁納等也紛紛出來指證。

面對這些“實錘”,薩科齊矢口否認並極力撇清。在法國電視一臺採訪中,薩科齊一如既往地“口無遮攔”,痛斥“卡扎菲是瘋子、爆料人是流氓”。《費加羅報》刊載的問訊筆錄中顯示,薩科齊在預審法官面前為自己辯護,稱卡扎菲家族對他進行“操弄”和“誹謗”。這項涉及5000萬歐元境外非法競選資金指控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惡劣,不僅關乎薩科齊本人的政治信譽,也折射出法國選舉的政治生態。從資助源頭來看,更涉及法國的對外政策——尤其是對外軍事幹預的合法性問題。因此,指控一旦坐實,將給薩科齊本人、其所在的法國中右翼政黨、傳統建制派乃至法國國家帶來深遠影響。

為人高調、行事強硬的做派使薩科齊在法國各界樹敵頗多。2013年相關部門首次針對競選資金事件進行司法調查,時隔五年,事件再次發酵並被推至風口浪尖。原因可能不僅在於賄賂本身,也很可能是薩科齊招致的仇恨再次“惹禍上身”。薩科齊為人高調,一度被法國人稱為“bling-bling總統”(大意為“浮誇的總統”),個人感情生活放蕩不羈,對自己的野心也毫不掩飾,對與自己意見和行為相左的人言語惡毒。

當然,薩科齊並非首個陷入國際性醜聞的法國總統。1973年法國《鴨鳴報》爆出中非統治者博卡薩向時任法國總統德斯坦贈送30克拉鑽石的消息,引發巨大政治醜聞;1985年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下令法國特工炸沉綠色和平組織的“彩虹勇士號”船,引起軒然大波。不過,德斯坦和密特朗當時都成功“闖關”。而如今法國的政治生態已然發生變化,民眾對政客個人行為的容忍度已不似從前,薩科齊也不可能同其前任一樣能輕易擺脫輿論影響了。當代法國民眾對政治精英的不滿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傳統政治精英正在失去民眾的信任,這也成為薩科齊案廣受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薩科齊在去年大選中止步於中右翼黨內初選,被選民認為是“消耗精力”的政客;菲永“空餉門”事件的爆發使傳統政客失去道德制高點。政治官僚“中飽私囊”、公務員“人浮於事”成為傳統建制派的標籤,引發民眾和精英間的信任危機。而面對民粹主義在歐洲範圍內的不斷髮酵、極左和極右民粹政黨在法國大選中形成的強烈衝擊,如何重建民眾對政府和政治人員的信任至關重要。深諳這個道理的馬克龍上臺後做出應對,承諾對法國政治體制進行“深入改革”,削減議員人數,嚴明公務人員的政治紀律,以消除法國人民的“集體焦慮”。但成效幾何,仍需觀察。

傳統政黨和法國共和價值觀受到衝擊

薩科齊正式受到指控使原本已經士氣不振的中右翼政黨“雪上加霜”。薩科齊之後,中右翼已經連續兩次在法國總統選舉中失敗。作為傳統建制派政黨,共和黨面臨著來自中間派政黨和極右翼政黨的雙向擠壓,部分選民已經流失。去年競選期間,法國中右翼政黨候選人菲永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其涉嫌侵吞公款,這嚴重挫傷民眾對共和黨等建制派政黨的信心。如果此次薩科齊接受外國領導人競選獻金傳聞坐實,那無疑將會進一步削弱民眾對“新戴高樂黨人”政黨的好感。事件發生後,部分共和黨人士出來表示了對薩科齊的支持,擔心指控將對其政黨造成政治損害。

薩科齊從卡扎菲手中收取競選資金的可能性也使法蘭西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受到挑戰。法國對外交往中強調價值,視自身為“人權”“平等”“公正”等價值觀最堅決的捍衛者。而卡扎菲在大多數歐洲人看來是“殘暴的獨裁者”。因此,如果法國前總統是在“獨裁者”的幫助下上臺執政,那麼法蘭西共和國理念勢必將受到嚴重褻瀆。這也是法國民眾對此反應激烈的重要緣由。

對薩科齊的指控還涉及七年前法國對外軍事行動——利比亞戰爭中軍事幹預的合法性。此次有證人指出,為消除接受獻金消息的源頭,薩科齊為實現一己私利發動了對利比亞的軍事幹預。法國以“人道主義”和“自由”為名,率先發動了對利比亞的軍事幹預。然而,戰爭也加劇了利比亞的部族分裂,使得極端恐怖勢力在地區肆虐,最終導致無數的難民從利比亞湧向歐洲。鑑於這樣的戰爭後果,如果說薩科齊政府介入的源頭在於薩科齊的個人私利,那麼法國對外軍事幹預的合法性將受到嚴重質疑。

對利比亞軍事幹預的更深層原因

薩科齊政府的利比亞行動有無個人動因尚需考證,但法國的軍事幹預絕非執政者維護個人利益如此簡單。法國曆來強調“國家的偉大”和“共和的榮耀”,將非洲和地中海地區看做法國的“後院”。2011年利比亞戰爭爆發後法國一馬當先對卡扎菲政權使用武力,首先是出於保護傳統“勢力範圍”、拓展全球影響力的目的。國內層面,利比亞戰爭前夕,薩科齊政府處於大選的關鍵時期,面對民調低谷和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的擠壓,薩科齊發起對利比亞的行動意在重新贏回民意。當時的民調也顯示,多數法國民眾對行動持支持態度。歐盟層面,歐債危機後,法國經濟發展屢屢遭挫,赤字和債務水平不時超標並因而遭歐盟懲罰,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也隨之削弱。德國經濟卻一直保持堅挺,法德軸心也因此向德國方面傾斜。在經濟上無法與德國匹敵的法國,只能藉助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平衡德國在經濟上的優勢。同時,干涉利比亞政局也是為了推動歐盟確定外交行動方向,藉助歐盟實現法國的外交目標。事實證明,歐盟也基本追隨了法國和英國的步伐,利用聲明、制裁和人道主義方式等做法側面表達了對法國立場的支持。

然而,法國利比亞行動的“歐洲目標”並未完全實現。由於法國經濟的長期疲軟,加之薩科齊繼任者奧朗德低調的政治風格,“法德引擎”一度處於相對熄火狀態。原因在於:其一,法德經濟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能力失衡;其二,法德在歐元區治理及歐盟機制建設的問題上也存在著嚴重分歧。2017年5月,馬克龍戰勝疑歐派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當選總統,成為扭轉歐洲民粹主義風潮的關鍵性人物,上臺之初便成為歐盟改革的代言人,這為法德政治影響力對比帶來新變化。隨後德國出現“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最長政治僵局”,默克爾的國內權力遭到削弱。因而,在法德兩國之中,馬克龍比前兩任法國總統擁有了更優越的地位。

通過建設一個強大的歐洲發揮法國的大國影響力,是二戰後法國對外政策的基石。馬克龍直截了當地提出“強大的法國”和“強大的歐洲”夢想,積極推動法德合作以實現歐盟改革。從現實來看,雖然2017年法國經濟重現活力,強力推動的勞動法改革也初步獲得德國方面肯定,但兩國在歐元區改革、防務合作等重點領域上仍有待磨合。法國的能力能否與其“大國夢想”相匹配,法德能否發揮引擎作用“重啟”歐盟,似乎是比薩科齊事件更讓現任政府頭疼的事情吧。

63歲的薩科齊仍然是法國中右翼政黨中具有關鍵影響的政治人物,若此次罪名指控成立,對已經岌岌可危的共和黨及傳統建制派將是致命一擊,也將嚴重衝擊法國的共和價值觀。“政治獻金”事件背後的政治緣由錯綜複雜,未來走向也尚不明晰,但法國借力歐盟實現大國夢、堅決捍衛其“勢力範圍”的外交政策將會繼續。

(本文首發於《世界知識》雜誌2018年第8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