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觀察:“黃背心”裹著的是一個害怕改革的法國

老沈觀察:“黃背心”裹著的是一個害怕改革的法國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許沒有想到,上個月中旬爆發的“黃背心”抗議運動,最終釀成一場以巴黎為中心,波及全國的“暴動”(insurrection法國媒體語),這是他去年5月執政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危機,至今依然看不到擺脫危機跡象。

“黃背心”抗議運動爆發以來,已經經歷了三次高潮,11月17日、24日和12月1日,每隔7天一次,每次都發生在週六。這三週,抗議者每週末都要赴街頭約會,據正式統計,17日抗議者為16萬,24日為28萬,12月1日為13萬。

如果是有序的街頭抗議,表達各種訴求,那在法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是這起抗議是“自發”行動,找不到正式的組織者,而規模如此巨大,參加者如此複雜,於是整個行動處於嚴重失控狀態,唯一的標誌就是抗議者身披的那件“黃背心”。

雖然出動大批警察進行彈壓,但警棍、催淚瓦斯、防爆水炮似乎毫無作用,因為眾多的打砸搶“專業分子”是專門來同警察較量的。一張新聞照片顯示,一名“黃背心”手執彈弓,朝著警察方向拉滿了弦。燒汽車、砸餐館、搶商店……,巴黎成了傷痕累累的劫後戰場。根據巴黎警方宣佈的數字,在1日的騷亂中共有133人受傷,包括23名警察人員,共有421名肇事者被逮捕。輿論普遍認為,這是自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最嚴重的騷亂。

最為罕見的是,巴黎的標誌性建築凱旋門廣場和香榭麗舍大道成了騷亂的中心。因焚燒大量汽車造成濃煙滾滾猶如戰場,2015年國際恐怖分子在巴黎街頭施暴的鏡頭似乎重演。更加令人吃驚的是世界聞名的凱旋門裡裡外外遭到破壞。法蘭西是個以珍惜古蹟文物而聞名於世的民族,對政府對社會再不滿,也不能像塔利班那樣做出炸燬巴米揚佛像的事來。然而這樣的事的確發生了,鑲嵌在凱旋門正面的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的“馬賽曲”浮雕上的自由女神被砸了一個大洞。這事兒發生在法國簡直是法國人的恥辱!

這些暴亂場面過於血腥、過於恐怖、過於喪失理智,反倒轉移了公眾的視線,掩蓋了“黃背心”運動的初衷和根本訴求。

法國政府此前做出決定,自2019年1月起,將對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別徵收6.5歐分以及2.9歐分的二氧化碳稅,以便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自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以後,通過包括徵收燃油稅的方法來控制碳排放量成了法國政府改革方針的一部分。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目前法國的柴油和汽油價格已經達到了每升1.46歐元和1.55歐元,顯著高於歐盟均價1.38歐元和1.39歐元。柴油汽油是生活必需品,涉及千家萬戶,因此這一措施引起廣大民眾不滿,隨之形成了社會抗議浪潮。上街抗議者雖然僅有十幾萬、二十多萬人,但是支持同情者卻遍佈整個社會。據民調顯示,80%的人支持這次抗議行動。

這次抗議行動的直接目標是不滿油價上漲,而整個社會所擔心的則是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購買力下降。這就涉及到法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了。

法國是西方七大發達國家之一,二戰後曾有過“輝煌的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期,隨著經濟增長,法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體系,勞動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應有盡有,每一個法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被政府包養下來。這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是能夠運轉的, 但是法國在上世紀70年代進入經濟放緩期,國庫就越來越承擔不起這種社會福利的沉重負擔,社會保險赤子連年高漲,國庫則日益空虛,民眾福利難以繼續於是怨聲載道。高社會福利的最大弊端是導致企業的勞動成本持續提高,企業和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下降,其結果是進入八十年代後,法國經濟增長長期低速徘徊、甚至倒退,政府債臺高築,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購買力不斷下滑。於是社會不滿情緒大增,社會風潮頻繁、動盪不定。

法國曆屆政府對這一狀況心知肚明,只有對當前的社會經濟模式進行徹底改革才是真正出路。但是出於執政安全的考慮,往往沒有勇氣進行改革,因為改革必然觸動既得利益,而每個人的奶酪都動不得,一旦改革很可能就失去選票,所以執政者只能畏畏縮縮、小打小鬧,甚至飲鴆止渴,繼續提高福利以求平安。

2007年當選總統的薩科齊,行為果斷、致力改變法國被動狀況。他從改革養老金制度入手,提出推遲退休年齡的改革方案。這一方案立即遭到廣大公務員的抗議和反對,在巨大社會壓力下,這項改革被迫收回。但是薩科齊在輿論中的壞影響不減,最終導致他在2012年大選中連選連任失敗。

2012年當選總統的奧朗德執政後也曾致力於改革,他聽從其經濟部長馬克龍的建議,提出修改勞動法的方案。這一改革目的是修改用工制度,擴大企業自主權,降低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然而這個改革方案觸動了廣大工薪階層的現實和近期利益,因此遭到強烈的反對,罷工、街頭抗議浪潮接連不斷,還在巴黎發生了持續數月的法國版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最終勞動法修改方案胎死腹中。奧朗德本人的民調指數下滑到20%以下,成為法國曆史上最不受待見的總統。這也導致他最終放棄連選連任下任總統的打算。

薩科齊和奧朗德兩任總統都在改革問題上栽了跟頭,因此輿論得出一個結論:在法國“誰改革誰下臺”,可見改革在法國的阻力之大。

馬克龍在2017年以66%的極大優勢當選總統。這位年僅39歲的總統躊躇滿志,銳意改革,他抓準了修改勞動法這個振興經濟的關鍵一步,決心推進這一改革。沒想到,去年年底,在政府加強溝通、做好各方工作後 勞動法修改方案終於順利通過了。這給馬克龍繼續推進改革增加了希望。

再次沒想到的是,這次燃料價格的改革撞上了南牆。馬克龍直到目前還沒有做妥協的表示,他指示政府總理同“黃背心”代表進行談判交流。

拋開打砸搶不談,這次抗議行動究竟持續多久,結局如何?都是輿論關注焦點。按照一般規律,聖誕節是個重大節點,法國人都要回家過年,政治訴求就要放一放了,聖誕節後又是冬季長假,那股強大的抗議勢頭恐怕要冷落下來。

“黃背心”運動終歸要收場的,無論結果如何,它所揭示的是一個諱疾忌醫、害怕改革的法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