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2018年的6月6日为第六个“中国房颤日”。据统计,全球房颤人数是3350万,中国估计有近千万房颤患者。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起脑卒中(中风),可造成偏瘫、失语、癫痫、抑郁、深静脉血栓形成等,1年内死亡率高达50%。专家建议,65岁以上、有过中风或短暂性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的人要做房颤筛查,一旦确诊,应接受抗凝治疗或其他可行的治疗手段,以防房颤引发中风。

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房颤属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大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心血管内科刘惠霞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无效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80岁的发病率可达13%,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刘惠霞对记者表示,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疲劳、气促、心悸、胸痛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个别严重患者表现为头晕、晕厥、心绞痛、脑卒中等。

“65岁以上、有过中风或短暂性一过性脑供血不足的人,是高危人群,需要做房颤的筛查。”刘惠霞介绍,房颤筛查主要手段是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危险人群甚至要做72小时或长程监测心电图。

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最大危害是脑卒中

“房颤本身的危害并不大,但是它最重要的并发症是缺血性卒中(中风),是患者致死、致残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还是要重视房颤的诊治和管理。”刘惠霞称,年龄越大,脑卒中风险越高,发生率越高:年龄50-59岁,年发生1.5%,到了80-89岁,年发生率高达23.5%。“房颤的发生,一是由于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衰、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二是由于甲亢、慢性肺气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房颤为何会引起中风?刘惠霞表示,房颤者的心房快速无规则地颤动,血液不能正常排出,以致心房内血液逐渐形成血栓。血栓从心房脱落,进入血流并随血液流动,可阻塞不同部位,造成栓塞,其90%堵在脑部,发生脑卒中,又称“中风”、“脑梗塞”。

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偏瘫、失语、癫痫、抑郁、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则有“三高”特点: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1年内死亡率高达50%!

而房颤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其中非瓣膜性房颤占大多数。与无房颤患者相比,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高1-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高16倍。

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预防房颤引发的脑卒中的最好方法是抗凝。”刘惠霞指出,由于抗凝治疗往往带来出血风险,因此,每位房颤患者都要评估卒中风险(CHA2DS2-VAS)评分和出血风险评分,权衡下选择更好的抗凝强度。

抗凝一般需要服用抗凝药。刘惠霞介绍,目前的抗凝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华法林和新兴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她逐一介绍称,目前没有明确证据显示阿司匹林能够预防卒中的发生,不适合用于房颤的脑卒中预防。华法林为维生素K抑制剂,数据显示,华法林能够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未显著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生率,且价格便宜。但其容易受食药相互作用、治疗窗狭窄、起效慢等限制,还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INR(INR控制不良会导致卒中风险升高)。而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分别为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现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的卒中。“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新型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只能用华法林治疗,而非瓣膜性房颤,国内外指南都推荐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刘惠霞称,目前新型抗凝药每日花费20-30元。

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除了服用抗凝药,一些病人还可以选择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刘惠霞介绍,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是在局麻下穿刺静脉,导管通过皮肤切口、血管入径,送到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术后两三天就可出院。消融成功者,治愈后将不再发作。一次消融不成功者可多次手术,二次消融成功率约90%。

“一吃抗凝药就容易出血、对抗凝药过敏、不耐受抗凝药、不方便常来医院、指标常浮动等的房颤病人,可做左心耳封堵术。”刘惠霞称,左心耳封堵术也是微创手术。手术无需开胸,只要通过大腿内侧的静脉血管将导管送入心脏,在左心耳释放封堵器,封闭左心耳口部。经过一段时间,心脏内皮细胞就会覆盖封堵器表面,使左心耳完全闭合,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45天后,就可终身停用抗凝血药物了,成功率高达98.5%。

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房颤本不凶险,凶的是带来脑中风

Tips:

房颤需要综合管理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不仅需要管理房颤疾病本身,如抗凝治疗、导管消融等,更重要的强调综合管理。刘惠霞告诉记者,房颤需要综合管理,以进一步减少房颤的发生发展。广东省人民医院2017年已成立由多学科医生组成的房颤中心,有专门的房颤门诊,由全科医生、心脏及房颤卒中专家、外科医生等共同构建专业诊疗团队,管理从房颤患者的诊疗到随访在内的全部内容。房颤中心的建立可有效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房颤患者心脏事件风险及死亡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