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台灣培訓行業最真實現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拼全力進化

2016年5月份臺灣立案的補習班有18634家,而截止到12月份,補習班數量減少到17526家,半年間銳減了1108家。

八九十年代 “補習一條街”南陽街,350米的街道密密麻麻排列著50多家補習班,一眼望去一樓全是招生前臺,如今已變成了服裝美食一條街。

盛極一時的400人大班,標配是13位老師。如今被隔成了100人、50人,不見了當年的熙熙攘攘。

從八九十年代的巔峰時刻到現在,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光景,很多校長跟我說特別好奇是什麼導致了臺灣培訓行業的衰敗?

現在這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情況下,那臺灣教培同行又是怎麼活下去的?

那今天,我就帶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臺灣教育培訓行業的。請大家睜大眼睛,扶好眼鏡,集中注意力,重點來了……

臺灣補教業衰敗始末

話要從1963年說起。

還原臺灣培訓行業最真實現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拼全力進化

臺灣1961—2015年人口統計表

1963年,臺灣1200萬人口,那一年有42.7萬新生兒出生,可以說生育力達到巔峰。一直到1967年,每年都保持三四十萬的人口增長。而且1970年,臺灣工業迅速發展,加工出口產業帶來大量外匯,臺灣經濟進入快車道,以每年十幾個點的GDP往上衝。

不差錢,以及人口紅利,使得補習班大量誕生。這也是為什麼在七八十年代,南陽街每天會有30萬學生補課的原因。

然而好景不長,自1987年起,臺灣經濟增長每況愈下。但補習班仰仗著先前的人口存量,依然過活的很好,甚至在1994年發展到最頂峰。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相信,那不過是衰敗前的迴光返照。

進入2000年後,臺灣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停滯,這也是補習班衰落的開始。

2008年又趕上金融風暴,經濟急速下降,次年大量夫妻選擇節育,生育率創新低。2015年,23萬的人口基數,僅有20萬新增人口。這與1963年的生育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人口基數增長了1倍,但新生人數卻減半,相當於人口減少了3/4。

臺灣補教行業專家鍾藏政介紹,2017年臺灣還出現了人口負增長,而且工資水平已經連續17年沒有增長。17 年前,畢業大學生的工資是6000塊人民幣,2017年畢業的是5000塊人民幣。

反觀大陸,2015年全年有1655萬人出生,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預計2017年出生人口將突破1800萬,相當於大半個臺灣。

人口紅利消失、經濟下滑,是南陽街衰落的原因,卻不是唯一原因。

還原臺灣培訓行業最真實現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拼全力進化

1994年,是補習班發展最巔峰的一年,同年臺灣大學黃武雄號召數萬人上街遊行,要求政府實行教育改革。其中有一條:為了緩解升學壓力廣設大學。

於是,臺灣大學數量從1994年的23所,增加至2017年的173所,高考錄取率高達96.92%。

2017年,出現了38分就能上大學的現象。其實並不稀奇,七八年前,還有人創造了全臺灣高考最低分7.6分上大學的紀錄。

這很像大陸改革開放之初的“鐵飯碗”。企業的管理制度是吃“大鍋飯”:乾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這樣下去的後果就是幾乎每個企業,都養著一大批閒人、懶人、庸人和散人。

而廣設大學也是一個道理,96.92%的學生不需要太努力就擁有了大學這個“鐵飯碗”,於是慢慢失去了競爭意識,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疑問是:考好考壞都能上大學,為什麼還要補習?為什麼還要復讀?

教改帶來的學生補習動力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禁錮了臺灣補習班的發展。

同時臺灣的福利體系比較完善,即便現在經濟不景氣,人們依然可以安穩的生活,有一種“小確幸”,即小小確定的幸福。

拿醫療制度來說,如果你感冒發燒去醫院,只需要50塊人民幣;如果你不小心骨折,只需要50塊人民幣;如果老人心臟病突發緊急送醫,也只需要50塊人民幣。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大病大災,應付平時的頭疼腦熱,去醫院幾十塊就可以解決。

還有8小時工作制,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要求員工工作超過8小時,上午9點上班,下午6點必須下班。

這些福利制度,帶給人們“小確幸”的同時,也讓一些人安於現狀。學生從小不需要太拔尖,一樣可以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這與八十年代揹著行李北上南陽街來補習的學生形成鮮明的對比。

經濟下滑、人口紅利消失、教改帶來的“鐵飯碗”,以及安於現狀的“小確幸”,數管齊下,帶走了南陽街的全盛時代,給臺灣補教業送來了一個64年來最冷的寒冬。

最壞的時代帶來最好的品質

對臺灣補教業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因為他們已經把培訓機構到底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看的很通透,知道怎樣逼自己做得更好才能生存下來。

大陸校長通常稱自己是“做教育”的。而在臺灣,他們從不敢妄稱“做教育”,一般說自己是做“教育服務”的。

臺灣最大的少兒美語加盟機構長頸鹿美語創始人魏忠香說:“星巴克之所以成功,在於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場所安放自己,而培訓機構也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家和學校之外的第三場所,讓他們感受到有溫度的愛和陪伴。”

有溫度的愛和陪伴,可以從培訓學校的很多細節中看得到。

比如,很多專家說教室的燈光要明亮,那怎樣才算亮?

臺灣教育部有個標準,舞蹈教室地板的照度是300勒克斯(勒克斯是照度的單位,照度是反應光照強烈的物理量),一般正常上課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是500勒克斯,如果是做物理化學的實驗教室照度是700勒克斯,培訓學校的照度一般在600-700勒克斯之間,這樣亮的剛剛好。

陳立教育是臺灣唯一上市的線下實體培訓學校,在陳立規定,所有的教室窗戶要開7分,粉筆盒要放在講桌右上角,空調要開23度。

還原臺灣培訓行業最真實現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拼全力進化

為了避免靠教室兩邊坐的學生看黑板反光,12米長的黑板做成了弧形,細看會發現黑板上佈滿了方格,這樣就能保證老師寫出的板書整齊美觀,讓學生看起來更舒服。而且,黑板槽裡找不到一絲粉筆末,從黑板板面到課桌教室,說一塵不染也不誇張。

無獨有偶,劉欣教育也是這樣,甚至進出教學區,需要脫鞋才能進去,而在臺灣最大的直營機構何嘉仁,不僅要脫鞋,還要進行手部消毒才行。

有人說要想知道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用看GDP,看廁所就可以了。

雖然臺灣經濟停滯,但廁所並沒受到影響。尤其是補習班,廁所的乾淨程度甚至能超過某些家庭。

除了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外,臺灣補習班還有一些特有的“制度”。

打個比方,在大陸,學生請假缺課後,老師往往會在空餘時間段抽出二三十分鐘給學生補上。

但在臺灣,老師是不給學生補課的。他們有專門的“補課系統”,通過教室裡的攝像頭把老師當堂的課實錄下來。如果有學生需要補課,可以直接通過學號、密碼登陸補課系統看課堂回放。

鍾藏政解釋,如果一兩個小時的課,老師只用二三十分鐘來補,實際上效果是打了折扣的。讓學生看一遍原汁原味的課堂才能真正達到補課的效果。

此外,臺灣補習班還有個“調度教室”。

所謂 “調度教室”,就是專門用來給學生免費答疑,解決作業中遇到的難題的教室。在楊基教育,學生不僅能享受到免費答疑,還有餅乾、豆漿等零食。還有些學生,專門跑來跟老師聊天。

其實近年來,隨著兩岸教培行業從業者的交流不斷深入,大陸也在借鑑一些臺灣好的經驗。

比如,上海昂立就有5間“調度教室”。每天晚上,每間教室的講臺上坐著一位上海交通大學的兼職學生,他們負責免費給來上自習寫作業的學生答疑。

一開始家長還在猶豫,要不要給孩子報這種額外收費的服務,聽說不要錢以後,來上自習的學生明顯增加了很多。

在臺灣補習班,類似這樣的“細節”和“制度”還有很多。他們在本質上都是在給學生提供有溫度的服務,試圖讓培訓機構變成充滿愛和關懷的介於學校和家庭之間的第三場所。

正是這些極致的服務,讓生活在最壞時代的臺灣補習班,擁有了最好的品質和服務,也得以在殘酷的處境下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好。

臺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

“你三年後睜開眼睛就會看到不斷有人在開培訓學校”。鍾藏政2010年告訴浙江紹興領先英語的校長陳也東。

“不會的,這個賺錢少,沒有人願意幹的”。陳也東自信反駁道。

三年後,陳也東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培訓學校開門招生。

“你以後肯定要開語文班”,鍾藏政告訴他。

“不會的,我教了一輩子英語,只懂英語,怎麼會開語文班”。

一年後,陳也東告訴鍾藏政:“老鍾,我加盟了小荷作文。”

陳也東眼裡的“神預測”,在鍾藏政看來不過是看了培訓機構發展的劇本,而臺灣補教業的發展史就是大陸的劇本。

還原臺灣培訓行業最真實現狀:要麼關門大吉,要麼拼全力進化

臺灣1960-2015年人均GDP及對應的培訓學校類型

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類型的補習班是有規律可循的。

60年代,臺灣經濟還很落後,人們為了求生存,需要一技之長餬口,因此修車、挖土機等職業技術補習班是當時的主流。

70年代,臺灣建設了大量工廠,經濟快速發展,工廠除了需要技術人員外,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會計補習班應運而生。

幾年後,賺到錢的人多半把孩子送往國外學習,這就催生了臺灣的留學業務產生。

自80年起,人均GDP突破萬元,70年代留學回來的這些人意識到英文和文化的重要性,就把孩子送去補習少兒英語、中小學文化課,再加上六七十年代的生育率高峰,在80年代中小學補習班大量產生。

反觀大陸,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7萬,像80年代的臺灣一樣,父母把更多的資源向孩子的教育集中,讓孩子補習文化課,於是學而思誕生了。

是不是印證了那句“臺灣補習班的發展就是大陸培訓機構發展的劇本”?

這不是巧合,而是臺灣補習班發展的歷史軌跡,這個軌跡同樣適用於大陸。

2015年4月23日,新東方、學而思、高思在暑假競相打出了“1元班”,甚至“0元課”。引得全國各地的中小機構模仿,一時間,大陸培訓行業打起了“價格戰”。

然而,這在臺灣看來不是什麼新鮮事。

23年前,臺灣補教業就玩起了0元課,18年前出現了倒貼課程。也就是學生暑假上課交1000元押金,如果全勤結課時會給學生返1500元。

因此,鍾藏政預測,3-5年內,大陸也會出現倒貼課程。

如果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那是不是意味著大陸培訓機構未來也會像現在的臺灣補習班一樣利潤下降、大量倒閉?

目前看來,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再加上二胎政策放開,人口是個利好,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量市場。

“大陸培訓機構至少還有5-10年的發展。”鍾藏政判斷。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那時候大陸的培訓機構一定也會被逼出最好的服務。

臺灣補習班也好,大陸培訓學校也罷,正如狄更斯所說: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