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歡迎報考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發展和國際前沿發展需求,深入貫徹十九大報告精神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踐行“互聯網+”“一帶一路”和創新型國家建設、軍民融合發展等一系列國家戰略,著力打造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創新成果研發中心和高層次團隊培育平臺。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2017年11月,部屬高校首個人工智能學院成立

學院設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本科),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在學校深耕人工智能領域三十年的基礎上,學院聯合建立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111”計劃智能信息處理創新引智基地、“信息感知技術”國家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3個國家級平臺;建有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陝西省大數據智能感知與計算2011協同創新中心、智能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等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教學平臺;形成智能成像、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視覺計算與協同認知等6個國家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擁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學院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與各大知名企業緊密協作,成立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惠普高性能計算聯合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AMD聯合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斗軍民融合聯合研究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蒜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

10個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聯合研究中心/創新實驗室。近5年來,學院在人工智能領域3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面對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成功研製我國首套類腦SAR系統、基於面陣CCD的光譜視頻成像系統、我國首個人臉畫像識別系統、首個FPGA深度學習系統等重大平臺和系統。

經過十餘年科教結合的探索和實踐,學院構建了“國際化+西電特色”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國際學術前沿+國家重大需求”科學研究+創新實踐協同育人和“高水平平臺+高層次人才”服務人才培養的具有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育人體系,已有百餘名校友成長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領軍人物。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2018年5月,主辦國際人工智能院長論壇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師近70名,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0名,90%以上教師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是一支結構合理、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截至目前,學院入選IEEE Fellow、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獲得基金委優青資助、“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高被引學者、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科技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陝西省“百人”計劃、陝西省“千人計劃”、“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陝西省青年人才託舉計劃等50餘人次,形成了一支基礎理論紮實,兼具工程實踐能力,學風嚴謹,創新意識強的高水平科研創新隊伍。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焦李成教授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石光明教授等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人才培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在三十多年的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面向產學研和實際應用開展科研和人才培養;面向國際拓展視野,參與國際競爭;創建了一套有西電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教育部奮進之筆“1+1”系列發佈活動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一同向社會發布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成功經驗。

西電特色的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於2004年獲批,並於2005年開始招生,2008年,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面向人工智能時代國家戰略人才需求,參考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西電在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確立了“國際化+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以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本碩博銜接與協同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的、階梯式培養學生 “會做、敢想、能創新”。

本碩博一體化貫通的培養模式給了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縱向上,學生的學分以本碩博一體化拉通的形式進行計算,學習能力強的本科生可以修習高層次的課程,為本科生參與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支持,也為學生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奠定堅實的科研基礎;橫向上,建立起了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的三級選課和學分互認機制。人工智能學院持續完善這一培養體系的同時,針對智能學科的特點進行了課程設計,課程設置包括數學基礎、電子信息基礎、計算機基礎等基礎必修課,智能、大數據等專業方向課程以及競賽、實習創新創業課程,全方位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

“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產學研用”協同化育人

《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推廣實施人工智能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在西電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依託高水平國際平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創新型人才一直是重點工作。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平臺,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九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教學平臺,智能信息處理教育部創新團隊等六個省部級創新團隊,與惠普、AMD、蒜泥等企業合作建立的九大創新實驗室均是學生進行學習和科研的沃土。平臺從應用項目開發、應用性學術競賽、創新項目研究三個方面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生可以參與到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項目開發中去---實現“練中學”,可以通過學術競賽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強學術交流---實現“賽中學”,可以自己主持創新項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創新能力---實現“研中學”。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支持計劃”創新團隊首席專家、IEEE Fellow焦李成教授帶領,是一支教學能力強、科研實力雄厚的團隊,近30位博導、碩導中有多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國家各層級人才發展計劃等的獲得者與入選者,近五年更榮獲了三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將多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殊榮收入囊中,還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套類腦SAR系統、首套基於面陣CCD的光譜視頻成像系統、首個人臉畫像識別系統等重大應用平臺。類腦SAR系統可實現大規模SAR影像中橋樑、機場、車輛、飛機、艦船等目標的檢測、分類與識別,具有大場景SAR影像地物分類、變化檢測等功能,填補了國內SAR智能感知與解譯系統及原理樣機的空白,打破了歐美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與禁運。基於面陣CCD的光譜視頻成像系統可用二維低分辨光電探測器同時獲取空間、譜間、時間高分辨圖像,解決了高分辨成像嚴重依賴高性能探測器的瓶頸問題,緩解了海量高分辨光譜數據與傳輸存儲之間的矛盾,光譜視頻獲取等關鍵技術經鑑定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首個人臉畫像識別系統可實現人臉照片與手繪素描畫像之間的相互轉化,進而實現不同模態人臉圖像的檢索比對與識別,已成功輔助警方破獲了多起重大案件。

學院目前已在複雜影像感知與人工智能、類腦智能與深度學習、視頻感知與光電智能系統、數據科學與大數據關鍵技術、智能控制與機器人系統、高性能智能計算等方面開展研究,並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將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積極拓展國際視野,參與國際競爭

AI的疆場是全球的疆場,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實踐中,西電一直強調拓展師生國際視野,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從建立之初就倡導師生“立足西電看世界”,鼓勵教師和學生出國交流、深造,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近五年中,有百餘名智能學科的本碩博生出國交流學習,智能學科教學團隊80%以上的教師有國外留學或訪學經歷,出訪的學校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伯明翰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學等著名學府。同時,西電與英國貝德福德大學等諸多高校開展常規化的交流訪問為教師和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知識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人工智能學院建立之後,在全球範圍內與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積極聯繫並進行了公開招聘,引進國際化師資,通過國際協同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學院擁有國內第一個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第一個教育部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人工智能學院將在積累的優勢之上發揮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探索引領作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

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全面實現教學2.0,並向教學3.0邁進”的部署,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戰略佈局的指引下,西電人工智能學院將在以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上,依託電子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的學科優勢確立“智能感知用”的專業特色,面向科技前沿,堅持理論與實踐全方位融合,堅持將解決問題貫通教學全過程,以創新為根本,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適於“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型人才。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2017年10月,部分校友返校

專業介紹

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是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是為了適應信息智能化發展的需求,把人工智能技術與信號處理技術有機結合的“新工科”,具有計算機、通信與電子信息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特點。專業所在學院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為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同時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已建立教學科研基地有電工電子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教育部回國人員實驗室和教育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重點實驗室,以及 “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和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科研平臺。同時西安市政府正在與學校共建西電人工智能小鎮。

本專業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過98%

以上,就業單位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三星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企業,以及中電集團、航天科技集團、中船重工集團等科研院所。累計考研和出國率達到85%以上,多名優秀畢業生被推薦保送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國內知名院校和研究所。超過20%的畢業生留學於美國杜克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理工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英國萊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物浦大學、法國高等電力學院、德國漢諾威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瑞士提契諾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海外著名大學。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就職於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聯想、華為、中興,三星大數據研究院,以及中電14所、20所、38所、54所、中航503所、504所、631所、771所、中國兵器206所、209所、212所等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研發崗位。該專業已培養全國百優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和提名1人,陝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0餘人。專業建設成果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陝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陝西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AI的疆場,全球的疆場|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歡迎報考

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具備數據挖掘、信息處理、計算機與互聯網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知識,具有從事各類智能信息領域科學研究、教學工作能力,適於各類電子信息系統、控制系統、儀器設備等智能化研究、設計、開發及應用要求的高層次、創造性科技人才。

本科畢業後,學生既可在包括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智能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計算機技術等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行深造,也可在科研院校、企事業單位等機構從事智能科學相關方向的研究、教學、開發和管理工作。

聯繫我們

辦公電話:

029-81891373;029-88202605;029-88201592

學院網址:sai.xidian.edu.cn

學院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