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玩廢的?清朝統治者重用洋大人難辭其咎

懷金悼玉按:經常有人問,為什麼近代中國的科學會持續落後於西方,中國的科技水平領先世界幾千年,為什麼近代沒落了?很多人從思想文化方面剖析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應該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在於清朝統治者出於對漢人的忌諱和防備,大量重用西方歐洲傳教士的結果。

清朝以二百萬人入主中原,統治上億人口的漢人,其不安全感是深入骨髓的。遊牧部落奴隸制度式的落後文化主導先進文化,在治理上容易走入極端。在地理上限制漢人進入東北,為保護滿清龍脈。軍事上只信任八旗兵。武器上限制和消極發展火器,因為會導致清騎兵失去戰場優勢。對國民實行等級制度。中央政府的官員以滿人為主,漢官主要起滿清貴族的好管家作用。天文曆法等關乎國運的高科技知識,自己做不來就交給洋大人幹,這事絕不可交給漢人。文化上實行愚民政策,全民教育上毫不重視自然科學,完全八股取士,培養了大量書呆子,酸腐知識分子。正是清朝統治中國的二百多年,實現了將國家的活力,創造力基本消磨殆盡的最終結果。

不少人現在不相信這一點,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統治者是如何在天文曆法領域窒息中國人的創造力的!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玩廢的?清朝統治者重用洋大人難辭其咎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中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科技水平,都明顯落後於西方了。這個落後,是何時、如何造成的呢?我們就以天文學、數學為例,來談這個過程。

《清史稿·時憲一》:“順治元年六月,湯若望言:‘臣於明崇禎二年來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訂舊曆,今將新法所推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京師及各省所見食限分秒,並起複方位,圖象進呈,乞屆期遣官測驗。’從之。……八月丙辰朔午時,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學士馮銓,同若望赴觀象臺測驗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統、回回二歷俱差時刻。……十月,頒順治二年時憲書。……十一月,以若望掌欽天監事。”

大意是:清朝定鼎北京之後,順治元年,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向朝廷進獻了明末徐光啟、李天經主持,組織有西洋傳教士參加編制的新曆。他還向朝廷說:今年八月初一日日食,各地分別在什麼時間看見日食。那天,大學士馮銓等人到天文臺考察後發現,和按照明朝大統歷、回回曆相比,湯若望按新曆推算的時間最準確。於是,在當年十月,就頒佈使用新曆,即時憲曆。十一月,

任命湯若望為欽天監負責人。

這就是說,明末編制了這部曆法,但沒有用。湯若望獻出來,被清朝採用了。

的確,由基督徒徐光啟主持編制的這部曆法,採用了不少來自西洋的東西。但是,是否明朝真的在數學、天文水平上不行呢?當然不是。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玩廢的?清朝統治者重用洋大人難辭其咎

在康熙乾隆時期編寫的《明史》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

《明史·歷一》:“後世法勝於古,而屢改益密者,惟歷為最著。……黃帝迄秦,歷凡六改。漢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統歷》,實即元之《授時》,承用二百七十餘年,未嘗改憲。成化以後,交食往往不驗,議改歷者紛紛。……其非歷官而知歷者,鄭世子而外,唐順之、周述學、陳壤、袁黃、雷宗皆有著述。……”。

大意是,中國歷史上,曆法修改了N次,水平越來越高。但是,明朝援用元朝的授時歷,一下子就用了270多年。到了成化年間,大家都發現誤差不小,覺得必須修訂曆法了。在明朝,精通天文歷算而不在天文臺工作的人很多,除了著名的明朝宗室朱載堉,還有唐順之、周述學、陳壤、袁黃、雷宗等等。

但是,徐光啟在主持修訂曆法的時候,並未像歷朝歷代那樣,徵集天下英才,而是啟用湯若望等洋教士主導,讓一批中國學者給打下手。

毫不奇怪,新曆法的精確度,確實比二三百年前編制的大統歷即授時歷要高。

同樣是在《明史·歷一》中,還有這樣一句話:

“西洋人之來中土者,皆自稱甌羅巴人。其曆法與回回同,而加精密。”

這就是說,明朝人也好,清朝人也罷,十分清楚:所謂的“西洋天文學”,實際上是回回天文學。回回天文學實際上是元朝傳過去的中國天文學發展起來的。因為,自元朝起,中國的天文臺,始終設有“回回曆”機構,因此,中國的士大夫們,太瞭解阿拉伯天文學了。只不過,湯若望等人搬來的東西,比三百年前的水平高一些罷了。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玩廢的?清朝統治者重用洋大人難辭其咎

不可理喻的是,自湯若望起,西洋傳教士就掌握了清朝的天文臺。

《清史稿·職官二》:“初,順治元年設欽天監,分天文、時憲、漏刻、回回四科,置監正、監副、五官正、保章正、挈壺正、靈臺郎、監候、司晨、司書、博士、主簿等官,並漢人為之,行文具題隸禮部。是歲仲秋朔日食,以西人湯若望推算密合,大統、回回兩法時刻俱差,令修時憲,領監務。……康熙二年,仍屬禮部。明年,增置天文科滿洲官五人,滿員入監自此始。又明年,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主簿各一人,滿、蒙五官正各二人。……八年,復罷光先,以南懷仁充漢監正,更名監修,用西法如初雍正三年,實授西人戴進賢監正,去監修名八年,增置西洋監副一人。……

(乾隆)十年,定監副以滿、漢、西洋分用。十八年省滿、漢各一人,增西洋二人,分左、右。四十四年,更命親王領之。道光六年,仍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時西人高拱宸等或歸或沒,本監已諳西法,遂止外人入官。”

大意如下:

1、本來,天文臺的職員全是漢人。順治元年,天文臺的負責人成了湯若望。

2、康熙三年,天文科(天文臺下屬機構之一)設置滿洲職員5人。

3、康熙四年,天文臺和朝廷其它機構一樣,設滿、漢兩個一個手。康熙八年,由西洋傳教士南懷仁來充任(代理)漢人的一把手,即漢人失去了一把手職務。

4、雍正三年,西洋傳教士戴進賢,正式擔任漢人的一把手,即不再是“代理”,標誌著漢人徹底失去一把手職務。

5、雍正八年,專門為西洋傳教士增設一名天文臺副臺長。

6、乾隆十年,正式確定天文臺副臺長由滿、漢、西洋傳教士三方平均分配擔任。乾隆十八年,走得更遠。

7、道光六年,仍定滿、漢監正各一人,漢人終於可以擔任天文臺臺長了。

那些清朝閉關鎖國的,從此處看,就是不值得反駁的!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是如何被玩廢的?清朝統治者重用洋大人難辭其咎

清朝在朝廷各部門設置滿、漢雙首長制,本來是一個很不錯的制度。但是,把天文臺的職務讓給西洋傳教士,也不給漢人士大夫,十分令人費解。

長期有洋大人在朝廷擔任高級官員,而且是擔任主持科技工作的高級官員,這,還開放的不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