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家堡轉燈,與時俱進譜新篇


山西省河津市李家堡村轉花燈是流傳1300百多年的傳統習俗。2013年被列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節村民又開始在自己家裡糊制轉燈,以飽滿的熱情準備進城參加社火表演。

據傳說在很遠的時候,玉皇大帝的一個妃子偷偷下凡來到河東大地遊玩,她來到人間盡情的吃喝玩樂,毫不關心百姓疾苦,人們對此議論紛紛。後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就把妃子召回天宮問罪,那知她不反省自己反而倒打一耙汙衊百姓。

說到老百姓懶惰成性,土地荒蕪。玉皇大帝知道此事頗為大怒,即刻派火神下凡遷怒老百姓,要火燒連城。

所派火神來到當地看到莊稼長勢良好,百姓勤勞善良,安居樂業,六畜興旺便起憐憫之心,不忍加害百姓,就叫人們在正月十五晚上點上燈籠,玉帝站在雲頭看到大地一片火光,便扭頭回到了天宮。

從此,當地百姓便把正月十五掛燈、點火作為吉祥之兆。經過時代不斷變遷,當地人就把掛燈作為一種娛樂方式。隋唐時期,經商的人來往於京城,就把各地有關燈的式樣引回來,不斷更新,不斷改造,不斷髮展使之成為一種民間藝術瑰寶流傳至今。

轉燈是集民間剪紙、編織、造型、燈光、美術、舞蹈、跑步、風力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製作流程需求廣泛,各種民間技術人才都能發揮自己的本領。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

這個村的婦女多數都會剪紙,一個單獨紋樣,或一個四方連續圖案,數十分鐘就會剪好。把剪紙粘貼到轉燈上更是一件又細心又費工的事情,這項工作必須要有豐富製作經驗的人來做。

這些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就是製作轉燈的幕後英雄,他們吃苦受累精心製作無任何報酬,就是想參與轉燈製作,就是圖個高興。

表演者手舉的花燈架高達數米,寬約二米有餘。毎個花燈架上多達幾十顆轉燈,隨風而起,各種造型的花燈不約而同轉了起來,使人一看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表演的時候,要扭著八字步游龍鳳舞曲線前跑,流光溢彩的轉燈在他們的雙手揮動下變得煞是好看。時而像鮮花朵朵,時而如銀河飛舞。讓人置身燈的海洋,給人以美的享受。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李家堡村民與時俱進不斷改進轉燈的製作工藝,用複合材料代替傳統的高粱稈和葵花橄,用先進的LED燈代替蠟燭發光。把芯片程控運用其中,是千年轉燈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2016年10月,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8個國家的180名華文教育代表來我市參觀交流時,到李家堡參觀轉燈表演,受到賓客的高度讚譽。2017年11月29日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來村裡錄製節目,向全國及全世界傳播河津的轉燈文化。

每逢元宵佳節,村民表演隊伍幾百人馬統一行動,身著盛裝,腰掛馬鈴,嘴吹口哨,踩著鼓點節奏曲線前跑。時而一排,時而二排,時而方形,時而園形。表演的人跑動起來馬鈴聲聲,猶如山泉潺潺,猶如百鳥朝鳳,給人強烈震撼!加之,前呼後應的哨聲和鈴鐺聲,匯成一首響徹千年的交響曲,讓人陶醉其中。


【喜歡我的攝影故事,親轉發給你的朋友們,並點擊關注】【柴山偉原創攝影作品,謝絕外人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