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與時俱進好賀兒倍增,美食大聚會讓人大飽口福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也是中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多設在寺廟的附近,廟會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是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提到廟會,很多人都有著不同的記憶。這是因為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各地民俗文化也有著一定的區別。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的快速流通,如今的廟會更像一場美食盛宴,美食種類來自五湖四海,一條街甚至嚐遍全國各地的名小吃。

“好賀兒”是東北方言,翻譯過來就是好吃的、美食等的意思。這個詞是許多東北人兒時最美好的一個記憶。尤其是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向對方炫耀自己去了廟會,在那裡玩了“套圈”、拿到了小麵人、吃到了很多的“好賀兒”,有糖稀、棉花糖、芝麻糖、花生糖……


吹糖人、捏麵人……廟會上的這些手藝人是兒時最喜歡圍觀的,手藝師傅現做現賣,他會根據買家想要的形狀勾勒出不同的東西,有溫順可愛的兔子,有淘氣聽話的小狗,還有憨厚的小豬,各種形狀都有。每次買了一個都會不捨得吃,要在手裡拿很久,一點一點的吃,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原來糖也可以被做的這麼藝術。

如今,這些兒時的記憶逐漸淹沒在品類繁多的其他美食之中,即便買些回來吃到嘴裡,也沒有兒時那種垂涎欲滴的那個味兒了。

民間有傳說,當年朱元璋討飯時尋得一碗瓦罐湯,吃後美的不得了。當他登基當上了皇帝嚐盡山珍海味,仍念念不忘當年的“珍珠翡翠白玉湯”。朱元璋哪裡知道,他在最飢餓的時候吃到就是一鍋用爛白菜、玉米粒、剩飯混在一起的“雜燴湯”。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天天日子過得像過年,原來只有在年節時吃的餃子,現在是想吃啥餡就可以吃上,而且是保管吃個夠。現在,人們的腰粗了,兜鼓了,也不再饞了。現在逛廟會就是圖個熱鬧,更是一種情結。

食品越做越精緻,許多美食兒時的記憶中並不存在,就是這幾年才流行到市面上的。

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加工成美食,食客們絕對不會放過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